文/劉宜棋(年會述職宣教士)
今年宣教部讓我參加一個關懷宣教士研討會,主要探討宣教士回家述職或離開工場回鄉(Re-entry)時面對的四個階段:leaving stage (離開階段)、transition stage (過渡階段)、Entering stage (進入階段)及Closure stage (結束階段)。無論是何種原因離開工場,千頭萬緒難以言喻。宣教士離開工場的原因很多,包括簽證問題、政治因素、孩子、學業、個人健康、家庭、差會因素、結束一期的事奉、退休、轉換工場等等。
1.離開階段
離開工場的時候,宣教士除了帶著自己的行李,其實還附帶一個「情緒包」。 「情緒包」含著多年來在工場上的習慣、文化、喜怒哀樂的回憶和種種經驗。若離開未處理好這些情緒,把這些情緒帶回家鄉,回鄉後總覺得事情沒完整處理。這些情緒猶如海浪般一波波,不定時翻騰著。
2.過渡階段
過渡階段是從離開工場那刻開始。宣教士回到家鄉最先面對時差和身體的不適應。他需慢下來,打開行李,先暫時安頓自己,正視著高低起伏的情緒。當所預期的事件和現實有出入的時候,他會陷入失落、失望、不解和迷茫。
離開家鄉多年,他無法掌握家鄉時事、政治議題、社會話題、家鄉發展,甚至家人和朋友的近況也不具體了解,猶如“阿花入城”,各種事情都新鮮的。宣教士需接納自己與他人議題格格不入的現實。長期在外宣教,與家鄉的人與事脫節是正常的。
在過渡階段,請勿作重大的決定,如買屋、車、產業等。一時衝動所做的決定或所買的產業可能就用掉了多年來的積蓄。這時,家人朋友盡量幫助身邊的宣教士「踩剎車」。教會、親人朋友可以提供給他們社會時事、家鄉發展、政治動態、教會裡改變後的各種最新資訊,幫助宣教士更快了解並適應環境。
3.進入階段
回到家鄉一段時間,走過過渡階段,宣教士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色。這段時間,他可理解家人、朋友和自己宣教工場的大環境不一樣;因為自己也不一樣了。這段期間,他會重新定位,找出適合自己的職位和角色。他需主動聯絡教會、家人、朋友,加深關係。當初是自己離開了,所以和家人朋友、教會的關係疏遠了;回來就要重新建立關係。
4.結束階段
宣教士找到自己的角色後意味著逐漸進入結束階段。他也會有矛盾的情緒,矛盾情節包括開始思念工場上的點點滴滴。他無需否定自己的矛盾情緒。回歸的宣教士是新文化的融合體,就選擇享受和接納自己是多元文化的融合體。
此外,宣教士也要向在人生旅途中陪伴自己一起經歷不同階段的家人、教會和朋友表達感謝。宣教士在分享宣教經驗時也見證上帝在他身上的作為。他會重新發現神在回歸後的計劃和工作。
以愛包容回歸後的宣教士
一段好的結束使人可以放下過去,繼續前進。我們也在創世紀中看到亞伯拉罕生命中不同階段所發生的事蹟與re-entry階段雷同。亞伯拉罕深愛撒拉。創世紀廿一章提到,撒拉90歲時懷孕,上帝賜給他們一個兒子,名叫以撒。他們共同幸福生活多年。在創世紀廿三章就提到撒拉在127歲離世,亞伯拉罕為她哀慟哭號,並把她葬在麥比拉洞。
這埋葬儀式象徵父子進入過渡階段。他們接納妻子和母親已經離世的事實,需適應和進入新環境,就是那沒有妻子,沒有母親在身邊的生活。亞伯拉罕並沒有忘記撒拉,撒拉一直都在他的回憶中。亞伯拉罕知道這個過渡階段需告一段落,結束。因為上帝也要繼續使用和帶領祂成為眾人的祝福。
我懇請教會和家鄉的家人、朋友以愛心,同理、包容宣教士回歸後在身體、思想、情緒、心理上各方面的衝擊,幫助宣教士更快調整自己,適應新環境。宣教士放下、結束在工場的工作和生活,回到家鄉進入下一個領域,上帝還要持續使用他,成為更多人的祝福。
原出處:http://118.100.39.209/www/weilibao/?p=2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