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對伊斯蘭世界宣教,你了解多少?

自1989年馬尼拉第二屆洛桑會議提出「10/40之窗-未得之民」這個概念以來,全球基督教都非常關注北緯10/40度之間這一世界上最有宣教需要的地帶,而身處其中的正是阿拉伯世界。

對中國教會來說,阿拉伯世界是一個非常陌生的世界,但在「向未得之民宣教」運動的推動下,在聖經的大使命的催促下,中國教會向中東宣教的心志與日俱增。但如何才能更好地進行阿拉伯宣教呢?

筆者與幾位弟兄姊妹一同組隊到埃及、敘利亞和約旦進行了訪宣,親身與當地社會、教會、神學院與信徒接觸。我們中國教會想探究阿拉伯世界,想去阿拉伯世界傳福音,首先要做的是了解阿拉伯世界,正像摩西差12個探子一樣。

阿拉伯世界是如何看中國和中國教會的?阿拉伯世界又是怎樣的?中國教會在阿拉伯世界所擁有的優勢到底在哪裡?在當前情勢下,中國教會又當如何進行對阿拉伯的宣教?圍繞著這幾個重要問題,筆者分享自己的觀察與思考。

阿拉伯世界是如何看中國和中國教會的?

中國教會都關注阿拉伯宣教,但你們知道阿拉伯世界是如何看中國和中國教會的嗎?

以下分別從三個角度對這個問題回答:阿拉伯人如何看中國、在阿拉伯的西教士如何看待中國教會和基督徒、阿拉伯本土的基督徒如何看中國教會和基督徒。

1. 阿拉伯人如何看中國?

·國土很大、人很多,但是不稱霸;

·中國人很勤勞、很會賺錢,但是不容易合作;

·不可思議的是,他們是無神論,沒有永生的觀念;

·國民素質很低。

整體來看,中國人還是被防範的對象,很受歧視。

2. 在阿拉伯的西教士如何看中國教會和基督徒?

·中國有零零星星的基督徒,但沒有成形的教會;

·中國教會沒有什麼神學素養,所以中國是最容易出異端的地方;

·中國人一般不太尊重當地的法律。

3. 阿拉伯本土的基督徒眼中的中國教會和基督徒是怎麼樣的?

「你們國家還有那麼多沒有信的人,為什麼還來我們這裡?」許多當地的基督徒對中國教會持這樣的態度。

·中國基督徒來能做什麼?

·中國基督徒很難和當地教會一起合作;

·中國基督徒來建造教會是不可能的;

·會以為是一個傳異端的。

埃及是可以給宣教士簽證的,美國、韓國等許多國家的宣教士都很快可以和當地教會合作,但是中國教會的宣教士卻往往是“單打獨鬥”,而且宣教理念仍舊是打算去阿拉伯世界給當地人一個個傳福音,殊不知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不是釣魚的時代,而是撒網的時代。

阿拉伯世界的人可以透過網路、衛星電視、光碟等很多方式信主,這樣反而比透過人去傳福音更加安全,在阿拉伯世界裡面讓許多人歸主已經不難,難的是牧養和栽培他們成長,這也是當地迫切的需要。但當地的基督徒對中國教會的看法是:「你們來這裡建教會是不可能的,你們沒有教會、沒有神學院,也沒有神學素養」。可以說,在阿拉伯世界的基督徒根本不了解中國教會。

中國教會到底有什麼?參與阿拉伯宣教的優勢到底在哪裡?

筆者一行在訪宣過程中與阿拉伯本土的基督徒交流,他們就直言不諱的問:「你們中國教會有什麼呢?」這個問題當場就把大家問得啞口無言。

面對這一具有挑戰性和引人深思的問題,筆者現場說出了自己的一番見解:「中國教會好像少女要生孩子——還不成熟,美國教會好像老婦人生孩子——有點力不從心了。現在最適合來阿拉伯宣教的其實是韓國教會。但阿富汗事件(塔利班劫持22名韓國宣教士)之後,阿拉伯世界變得很警覺。

“中國教會有什麼?有的是長期在受壓的情況下建立教會的經驗,我們要教你們在當地如何建立家庭教會。”

聽完筆者的回答,阿拉伯當地的基督徒感到非常有新意,也非常驚訝。在當地基督徒的想法中,教會就是教堂,他們絲毫沒有家庭教會的概念,也沒有在家庭裡面敬拜的概念,大家都是到教堂去敬拜,所以教堂和基督徒都是可數的,而在家庭裡面敬拜、建立家庭教會則是一個十分值得考慮和借鑒的方法。

舊約中,當摩西被神呼召的時候,摩西問神:我有什麼?神問摩西說:「你手上是什麼?」摩西手裡拿的是杖。 (參出4:1-2)新約中,拿但業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今天也是,他們問「中國教會有什麼呢?」「中國教會能出什麼好的呢?」但神從萬國中興起中國教會,一定是有他美好的心意及計劃。

阿伯拉世界又是怎麼樣的?

在了解完阿拉伯世界是如何看中國和中國教會之後,還需要了解阿拉伯世界,由此才可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筆者在此列舉目前所面臨的來自阿拉伯世界的七大挑戰。

1. 削弱基督教的存在

隨著蘇丹不久前分為兩個國家,中東這一地區也由22個國家增加為23個國家。現在整個阿拉伯世界大亂,以前他們稱沙烏地阿拉伯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心臟,埃及則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頭腦。但現在「頭腦」已經亂了,緊跟著蘇丹分成了2個國家,還有阿爾及利亞、葉門、突尼斯等多個國家都開始反政府抗議示威。可以說,整個阿拉伯世界內在的張力是非常大的。

這23個國家都用阿拉伯語,總共有3億人口。其中,96%是穆斯林。 4%是基督徒。其實,最早是馬可在埃及傳福音,保羅也曾在敘利亞傳福音,然後才從地中海出去到了歐洲,可以說,這些地方原來都是基督教的世界。現在仍舊能看到這樣的痕跡:埃及有很多基督教教堂,在敘利亞都是和保羅有關的教堂,比如保羅落馬教堂、保羅避難教堂、保羅逃難教堂……,可惜的是,早期基督教的家園現在卻成了宣教最貧窮的地方。

2. 缺乏自由

阿拉伯世界的人很深地被血統所封閉,缺乏自由。在當地,人一生下來就自然按照血統在身分證上註明是穆斯林或基督徒,法律也規定穆斯林不可以成為基督徒。基督徒和穆斯林彼此尊重。而且還是“單程票”,只有基督徒可以改為穆斯林,穆斯林是不能成為基督徒的,所以基督教成了“落難荒島”,今天很多基督徒改成穆斯林,因為當地穆斯林的勢力非常大。

去當地宣教,除了穆斯林是很大的一個禾場之外,當地的基督徒其實也是不可忽視的宣教對象,因為當地新教教徒很少,基本上都是東正教徒。在阿拉伯看得見的教會都是教堂,其中在4%的廣泛基督教中,73%是東正教,20%是天主教,6%是新教,其中只有2%是福音派。阿拉伯世界的基督徒中,95%是文化性基督徒,基本上是不讀聖經的,所以這一塊也是宣教很大的禾場。我們應當肩負起使命,無論是當地的穆斯林,或是這些基督徒們,都需要讓他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福音。

3. 伊斯蘭教義

伊斯蘭教是穆罕穆德所創辦的宗教,「伊斯蘭」這個字的意思是遵行神的旨意。其所傳揚的教義表面上也有許多與基督教類似的東西,不少穆斯林也認為他們所相信的神和基督徒所相信的是一位。那麼他們所信的神跟我們所信的是一位嗎?去阿拉伯世界宣教首先要明白這些,要裝備好,如果你不裝備好,去阿拉伯世界的話你就死定了,因為他們還想教你怎么生活。

到底伊斯蘭教所相信的神和基督教所相信的神是不是同一位神呢? 「安拉」這個字是從希伯來聖經出來的,而伊斯蘭教卻對它作了定義。在伊斯蘭教義裡面,他們講到如果神的屬性是愛的話,那麼神一定要有愛的對象,神在創造世界以前跟誰相愛呢?這樣一定是有另一位神相愛,但由此會違背他們「獨神」的教義(他們不是多神),而如果沒有和另一位神相愛的話,那麼應該是在神自己裡面相愛,但這違背了他們「不是關係的神」的教義,他們的神不是三位一體的神。因此伊斯蘭教義認為愛是神的一個強大的意志,而並非屬性的表達,因此神可以選擇愛你或不愛你,這並非是不變的,而是變化莫測的,因此最終的結論是不能知道神確切的屬性。另外,在可蘭經裡只說耶穌是先知,是神的話,是彌賽亞,是神差來的使者,耶穌使死人復活和醫治病人,耶穌是純潔無罪的,但並沒有說到耶穌是神。

在基督教的教義裡面,神是三位一體的神,愛是神的屬性,是不變的,神在永恆裡是相愛的關係,屬性來自於祂的本性,祂的本性就是這樣。而聖父、聖子、聖靈是對等的位格,三位格沒有高低貴賤,同尊、同榮、同受敬拜。結論是我們能知道神和祂確切的屬性,聖子耶穌是三位一體神中的一個位格。而且,人是神照著祂的形像所造的,神是三位一體的神,是關係性的神,所以人是關係性的存在,我們人可以彼此相愛。愛是神的屬性,是不會改變的。

4. 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是由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發動的,例如其中的塔利班。那麼,到底恐怖主義是怎麼形成的呢?

在伊斯蘭教義中,非常強調念、拜、課、戒、朝五功,其中念是信仰告白:「安拉是真主,穆罕穆德是真主的先知」;拜是一天五次向著麥加的方向禱告;課是行善;戒是每年九月有30天的齋戒;朝是每年一次去麥加朝聖。這五項中,最難做的就是「課」功,因為行善是沒有標準的,到底行到什麼程度才能進天堂呢?伊斯蘭教義告訴人死後會上秤稱一稱,如果善行多於惡行的話,就進天堂,反之則下地獄。但有一個方法可以直接進天堂,就是殉道,殉道的人就不用上秤稱,而是直接上天堂。這樣的教義造就了一群「想死」的人。

5. 阿拉伯和以色列的衝突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衝突由來已久,以色列人根據聖經要奪回神賜給亞伯拉罕的地,而阿拉伯人說亞伯拉罕也是他們的祖先,所以,那地也是他們的。

6. 政治的壓力

阿拉伯世界內部的張力非常大,雖然表面上是一體的,但在政治和經濟上是一觸即發的。伊斯蘭其實是一種意識形態,這意識形態就是集體主義,而且他們是把政治、經濟、家族和宗教都捆在一起,你如果要他改變信仰,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他的家族關係,所以對方所承受的壓力也是全方位的。

7. 處境化

我們到阿拉伯世界,語言是一個大的障礙,要跟他們交朋友必須用他們的語言,學語言至少要三年的時間。怎麼生活?像戴德生一樣留著長辮子做中國人,我們要如何與阿拉伯人認同?它的文化對我們來說有非常大的衝突。

中國教會如何進行對阿拉伯的宣教?

來自阿拉伯世界的這七大挑戰,彷彿「巨人」一般。那麼,在當前的情況下,中國教會面對這龐大的阿拉伯世界,又當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來開展對阿拉伯的宣教呢?

對宣教的陳述:“我們要裝備有靈性的宣教士去植堂和堅固在阿拉伯世界已有的教會。”

首先,要裝備有靈性的宣教士,就是要有很好的神學素養,而且有很好的自我靈性管理的能力。在阿拉伯世界宣教,工人會面臨包括靈性、社會、經濟等各種嚴峻的考驗,因此沒有良好的裝備是萬萬不行的。

這次中東訪宣之行中我們見到3位從東北過去的青年,他們在參加奮興會時受感動、後來到中東進行長期宣教,但現實讓他們真實感受到僅憑著熱情是不夠的。神學素養、自我靈性管理的能力對在當地持久的事工至為關鍵。另外,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家有機會在國內就開始學習阿拉伯語,那麼將來到了宣教禾場馬上就可以適應當地的生活。

第二,要知道的是,到阿拉伯宣教焦點並非是一對一的福音、帶人歸主,而是到那裡去建立教會,要去植堂和堅固當地的教會,這是亟需建立和重視的一個理念。其實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難。不可能建立不了教會,為什麼?因為他們關於教會的觀念就是教會而已,而我們卻有在家庭中聚會、逐漸建立教會的經驗策略。即使是幫助當地在教會聚會的基督徒進行門徒訓練、促進福音的擴展和靈命的成長,都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而且,在當地已有的教會和神學院裡面講聖經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所以,裝備好的宣教士到當地可以盡快和當地教會、神學院合作,幫助他們“一點點的歸正”,由此可以培養出很多當地信徒與領袖。

最後,願神堅固中國的教會。盼望弟兄姊妹們同心合意地為阿拉伯禱告,讓我們去那裡傳整全的福音;求神喚醒中國教會的意識,盼望中國教會在合一的基礎上有宣教的心志,不只是關注自己的教會,而是祈求神給我們遠象,讓中國教會在這樣的遠像中復興起來。

資料來源:《教會》2011年5月號(總第29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