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檢視幾種對中國學人傳福音的偏差

一、正確傳福音的重要性

近年來,基督真理在北美中國學人中間迅速傳揚,顯示出神的大能正在中國福音事工上彰顯。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凡有志參與大使命的弟兄姊妹,都面臨一個非常嚴肅而迫切的課題:了解中國知識分子的特點,針對他們的需要,幫助他們得著永遠的生命。而從這個課題上自我檢視,佈道者如何看待得著生命的真理,如何傳講得著生命的信息,在對人、對神兩方面,就愈發顯得至關緊要了。

第一,在人來說,能否得著生命攸關生死。傳福音的人對生命的看法,會影響他所帶領的人。如果醫生處理疑難雜症時總是特別小心,唯恐診斷有誤開錯處方,枉送了病人的性命;那麽我們傳福音時更應該謹慎,因為一旦我們誤傳、別人誤信,把永遠的生命丟失了,其結果遠比醫生誤診更可怕。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明白得生命的途徑,傳福音時恰恰就成了領路的瞎子。在馬太福音中,耶穌除了嚴厲斥責法利賽人能說不能行之外,還指出他們一個很大的罪,那就是無知。他責備他們“正當人前把天國的門關了”,自己不進去,也不讓人進去;走遍洋海陸地勾引人入教,至終卻使人作了地獄之子(馬太福音23 :13 -15 )。法利賽人是有禍、無知、瞎眼的典型,既然信徒又都有祭司的位份,我們就都該引以為戒。

第二,在神來說,生命的得著是福音的核心,是祂賜給人類最大的恩典與愛。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麽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麽換生命呢?」(馬太福音16 :26 )這說明了生命在神眼中的重要性。由於得生命是如此要緊,主耶穌才在離世升天前將這大使命託付給門徒,要他們「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28 :19 )。

歸根究底,管家是要向主人負責的。我們是否忠實不偏差地傳講生命之道,不僅關係到我們在神眼中是“又良善又忠心”還是“又惡又懶”,而且更直接影響到大使命的果效。意義既如此重大,基督徒豈可掉以輕心?

偏差的傳講,可能導致三種後果。第一種是,有人明明已經得救了,卻以為自己還沒有得救,一直活在不必要的困擾中,不但失去平安的見證,也影響了生命的成長,彰顯不出福音的大能。第二種是,以為自己得救了,其實還沒有得著從神來的生命。虛假的平安貽誤了他悔改的機會,白白耗費了大半生的時間與精力“泡”在教會裡;他自己固然不去爭取永生的確據,弟兄姊妹也不再熱心對他傳福音,因為大家都以為他“已經信了”,便任憑他在教會裡自生自滅。第三種後果是前兩種後果的衍生物:這些在領受真理時有偏差的人,傳福音時又把錯誤的模式帶給新的佈道對象,瞎子領路,以訥傳訥,福音恐怕就面目全非了。

二、基要真理與偏差傳講

讓我們簡單重申一下救恩的真理。第一,得救的唯一根基是耶穌基督;而基督的位格與基督的事工,則是基督救恩最重要的內容。關於基督的位格,我們必須相信祂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這是最基要最關鍵的信仰,因為祂的位格是祂事工的保證。如果他不是神,就沒有能力去拯救;如果他不是人,也無法代贖我們的罪。基督的事工則是十字架的拯救。祂在十字架上捨身流血,以完全無罪的人的身份,承擔洗淨了我們的罪,使我們得蒙赦免,與神和好。第二,得救的唯一途徑,就是「因信稱義」。人墮落後失去了認識神的能力,更不可能靠著守法行善自我拯救。是神開了我們的眼睛,幫助我們看見基督成就的十字架事工,使我們只有因著信這樣的救恩,得以在神眼前稱為義。

所有從基督教出來的異端,都是以違反、扭曲上述兩點為特徵的。華人教會的主流都不會在得救的教義上附從異端,然而實踐時卻會帶有各樣的盲目性;這盲目性有不少表現在對「信」的理解上,以致給當今海外學人福音事工帶來某些負面影響。為了防微杜漸,讓我們一起來檢視這些偏差的傳講方式,從而在神的真知識裡思考平衡之道。

第一種偏差:「 吃餅得飽式」的傳講

「吃餅得飽式」的傳講,是指傳福音時不引導人將信心紮根在神生命救恩的根基上,而滿足於信道者半途停頓下來,紮根在信仰的路標上。

怎能說呢?有些人傳福音,著重於宣講耶穌給人看得見的愛與好處,譬如病得醫治、學業事業蒙保守等。我們的生活蒙神眷顧原是好的,但若傳講者只滿足於此點,就落入了成功神學的偏差。其實此種恩典只是神吸引人認識祂的路標。我們必須鼓勵人沿著這路標往前走,進一步看見:即使神曾經賜給他們某些個別的恩典,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恩典才是愛的極致和信心的根基;他救贖的愛深深吸引每一個屬他的子民,使我們超越個人起初的經歷,切盼生命與主連結,棄絕罪的誘惑,過聖潔的生活。

如果讓信徒誤以為領受了「吃餅得飽」的恩典就算是得救的確據,與基督的關係就此大功告成,甚至在罪惡中打滾也能蒙神赦免,那麽生命的得著就很可慮了。聖經中,十個長大麻瘋的得了潔淨,只有一個人回到耶穌那裡歸榮耀與神,也只有這個人的信使他得蒙拯救(路加福音17 :11 -19 )。患血漏的婦人偷偷摸耶穌的衣裳縹子,病立刻得醫治;但耶穌要救她到底,便主動找出她來,讓她藉著信心得救(馬可福音5 :25 -34 )。這些例子都說明“離苦”不等於“脫罪”,生活中經歷恩典也不就是得贖。唯有與主建立生命的關係,才是得救的保證,才是真信心的根基。

第二種偏差:「本末倒置式」的傳講

我們並不反對神蹟奇事,但傳道人若以行異能來作為個人信心的標誌,則是不合聖經的;如果他再傳講神蹟奇事對生命確據的重要性,就更可能導致信徒走入偏差。在末後的日子,主說他不認識的惡人當中,就有奉他名醫病趕鬼的人 (馬太福音7 :22 -23 );使徒行傳也記載行邪術的西門為了得更大的異能而信主,彼得嚴厲地斥責他的動機,說他在這道上「無分無關」(9284)。

標榜醫病趕鬼說預言說方言的能力,容易使信道者顛倒信心的本末,以追求恩賜來代替生命的得著。那些沒有戲劇性的經歷,又得不到這種恩賜的人,難免灰心喪志、懷疑起內在的生命,其結果要不就是不敢相信自己已經得救,要不就是以為自己罪性太重不配蒙拯救,從而乾脆從真道上退後。這是非常可惜可嘆的現象。其實正如保羅所說「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馬書10 :17 )。呂底亞是歐洲第一位女信徒,她信主的經過卻相當平實,使徒行傳說她“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便信而受洗(使徒行傳16 :14 )。亞波羅熱心有口才,然而只知約翰的洗而不知基督的洗,這時一對平信徒夫婦亞居拉和百基拉,便將神的道更加詳細地講給他聽,幫助他成為極有能力的福音傳講者(使徒行傳18 :24 -26 )。這些人都沒有以驚天動地的經驗作為得救的證據,但信心卻有根有基,生命更是活潑而豐盛。

第三種偏差:「挾持困綁式」的傳講

此種偏差是本末倒置的另一面,名之曰「挾持困綁式」的傳講。有這種偏差傾向的人,傳福音時並不著重「因信稱義」的真理;他們最急於教導人的,是各式的清規戒律或各樣「與主同在」 的神秘體會。在他們心目中,這世界的敗壞,簡直到了鬼影幢幢的地步。所謂信主後的分別為聖,就是服從一系列「不可」的規條(例如不可看電視、電影,屬世的書籍,甚至認為神學都是不該去碰的東西)。而信徒最屬靈的表現就是退出世界,在內室中「單單享受主的同在」。世事時局唯一引起他們興趣的,是拿來與聖經中關於末世的預言相比對,由此預測主耶穌再來的時辰,彷彿這就是作基督徒此生中最值得關心的事。殊不知這樣的宣講,同時就嚇退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慕道友。其一是那些來到教會,希望尋到安慰,舒緩各類壓力的勞苦擔重擔者──他們當然不想再被加上新的宗教捆綁。其二是一些自喻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國憂民之士,他們據此將基督教誤解為一種只講個人修行,逃避社會責任的宗教。

事實是,神是宇宙的創造者,也一直是它的主人,他時時刻刻「以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希伯來書1 : 3 );撒旦的力量無論多大,都無法奪取神的權能。基督道成肉身,將生命澆奠在祭壇上,目的是要將人帶到神面前與祂和好。使我們得以勝過世界之敗壞的,是靠著與神和好的信心,而不是律法,更不是避世。這也是為什麽保羅要說:「基督釋放了我們,使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轄制。」(加拉太書5 :1 )

第四種偏差:「削足適履式」的傳講

「削足適履式」的傳講,也就是將福音豐富的內涵,作簡單化、公式化的處理,而且不論對像如何,都千篇一律地套用這公式,以致不但不能為主得人,反而徒增世人對基督教的誤解與反感。

我曾經遇過許多大陸來的人說起他們不信主的原因,就是因為向他們傳福音的人,只傳「信耶穌上天堂,不信耶穌下地獄」這麽簡單的內容。其實這道理是對的,但是對大陸知識分子這樣表達,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他們會誤以為基督徒想上天堂果然如共產黨所說,是出於功利之心,這種自私的動機已經令他們備感不齒;而不受功利之心所誘的結局竟是必須下地獄,這對他們而言又無異於專制式的脅迫。

一個傳福音的方法在某個場合有用,看不見在任何場合都有用。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所試圖表達的,和聽的人所理解的往往不是同一件事。就以天堂而言,許多中國人一聽到這名詞,腦中自然便聯想到綾羅綢緞、大魚大肉、美女歌舞的場面;其實對天堂──即永遠與神同在──的認識,是連基督徒都要花一生之久的工夫,才能有些體會的。用這麽簡單的陳述句表達極深邃的信仰內涵,聽者扭曲其意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有人聽了這話而信主,恐怕其中還真有些人是出於想上天堂的功利之心,另有些人則是因為屈從於地獄的威脅吧。更難怪許多算盤打得快的人,就順理成章地得出對他們而言最合算的對策,那就是拖到臨死前才信主,好兼得今生的追求與永世的福份。彼得說:「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前書3:15 )正因為我們不可削足適履硬套福音公式,所以才需要「常」作準備,傳講神全備的救恩。

第五種偏差:「強迫中獎式」的傳講

這種偏差往往是第四種偏差的延續,我們叫它「強迫中獎式」的傳講。重生的把握本應是神主權的體現,有人卻以冒進的方式篡奪了神的主權,以一廂情願的樂觀過早宣佈人得救的確據。他們的做法是三言兩語講過福音之後,便催人立刻決志;聽道的人或基於禮貌或因為不習慣拒絕,只好勉強接受,其實離信道還很有一段差距。

我認識一位姊妹,她有一次錯失了向某人傳福音的機會,不幸那人卻死了;這刺激使得她從此一傳福音就叫人當場決志,免得又要遺憾終身。這位姊妹真是有愛靈魂的熱心,可惜操之過急,反而造成誤解與傷害,被催逼決志的人以為福音是什麽不值的東西,非得用強迫的手段來推銷不可。這位姊妹總算傳福音還會要人決志,更甚者是不需要對方同意的。有一回一位靈恩傾向頗強的牧師來教會講道,會後有個從大陸來的學人向他請教一些信仰上的疑難。這位傳道人不解答問題,反而為她按手作「信心」的禱告,然後大聲宣告她已得救,造成這位學人極大的困惑與反感。這些傳福音的方式,實在不是聖經所教導的。保羅論到哥林多教會時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唯有神叫他成長。」(哥林多前書3 :6 )

神所託付我們的只是認真栽種、辛勤澆灌,至於生長與否,是神和聽道者之間的事。揠苗助長無論動機何等良善,其實都幹犯了神的主權,也藐視了聖靈的大能。

第六種偏差:「愛心替代式」的傳講

此種偏差恰恰是上一種偏差的反面,可稱為「愛心替代式」的傳講。這類人以為信既是聖靈工作的結果,人就不能對此有所勉強,基督徒傳福音主要的責任就是彰顯愛心罷了。有些教會或查經班所辦的福音活動也挺多,甚至作了不少關懷工作,決志信主的卻寥寥可數。但他們卻心安理得,慕道友也繼續心情輕鬆地來參加,生命從未受過挑戰。這種福音工作的結果,從歷盡人性黑暗面的中國人眼中看來,基督徒的確心地善良、滿有愛心,只可惜失之於迷信。這些人雖然參加各式聚會,充分享受人的愛心,卻完全感受不到神話語催逼光照的能力。正如埃提阿伯太監所說的:「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使徒行傳8 :31 )。

神的話語必須針對聽者的需要大力傳講,聖靈才能在他們心中作感動的工作。這說明真理的責任神託付給了我們,他甚至沒有交給天使;否則,天使直接點撥多麽方便,何須煞費週章指示哥尼流差人走兩天的路去約帕請彼得,彼得再風塵僕僕走兩天的路程,到該撒利亞向哥尼流一家傳講基督呢? (參考使徒行傳10 章)

三、正本清源:信心不應孤立於理性和知識之外

以上六種偏差,其共同點是將信心與理性和知識對立,不按著正義分解真理的道,不從神的話語去了解信心的本質,反而將信心孤立起來,以不求甚解的態度來面對信仰。某些人傳福音來常這麽勸對方:“信就是了,別想那麽多,也別問那麽多。你不是神,不可能懂神的事。”這說法很像安瑟倫那句名言“除非我信,否則什麽也不明白”,但應用起來卻很像是而非。這裡的偏差,其實是混淆了神不要我們明白的知識,與神要求我們明白的知識之界線。神未啟示的奧祕我們不懂,這部分知識他確實不要我們知道,因為那對我們的得救無關緊要;但救恩關係到人,這方面的真理他卻是明明白白賜給我們的。保羅在歌羅西書中提到神願意我們「豐豐足足在悟性中有充足的信心,可以真知道神的奧祕就是基督」(歌羅西書2 :2 b )。我們好好去讀四福音,讀使徒書信,讀舊約律法書、歷史書、先知書,乃至智慧書與詩歌,就會發現整本聖經都是以傳講基督為中心的,「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他裡面藏著」(歌羅西書2 :3 )。由此可見不求理解的信心是錯誤的。史托得牧師 (Rev. John Stott )曾藉一個耶穌論信心的比喻,來說明他何等重視信心所需要的證據,也就是信心的合理性。他看到人小信,容易為生活憂慮,便引導大家去看天上的飛鳥和野地裡的百合花,思想神細緻的供應妝扮,再歸納引申到我們每一個貴重的生命更在他悉心的照看眷顧之下,最後的結論是,信心的對像是神而不是人自己,我們應該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從整個比喻中,我們看見耶穌尊重且運用人的思考推理能力,信心並不抽離於悟性之外。

今天很多人沒有信心恰恰不是因為有思想和悟性,反而是因為缺乏正確了解真理的思想和悟性,對神沒有認識。對這樣的人,我們怎能不幫他明白從神來的真知識,反而一味地要他放棄理性,相信他所不認識的神呢?

保羅論到猶太人,說他們「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羅馬書10 :2 )。基督徒有熱心當然是好的,但不以真知識為指導的熱心,對神的事工反而會造成損害。知識分子的特徵是,那些得不到理性支持的信仰,非但引發不出他們的熱心,反而可能促進其形成拒斥心理。耶穌要我們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愛神。如果我們忽略了「盡意 」(with all our mind ),而只是偏重它,我們的信仰就很難是全人的信仰。如果我們又這樣去傳福音,就更是虧缺了神的榮耀,使許多本該被吸引的人沒有被吸引過來。

我們當然不同意新派神學過度強調俗世知識,漠視生命在基督裡的重要性。但過去華人教會矯枉過正的結果,使得有些人傳福音時竟聲稱知識無用,將不求甚解的態度奉為信心的榜樣。這種偏失也是需要矯正的。我們必須聲明,這裡並非強調知識萬能。傳福音時我們首先需要的是禱告,因為使一個人信主,最終要靠聖靈在那人心裡作工。信心既不等同知識,當然有其奧秘本質,人再怎能作都不能取代聖靈。有人問,過去未信主以前也曾經深信某些主義與學說,而且不需靠禱告,投入的程度並不亞於對基督的委身,那麽我們傳講基督,是否也可以只用理性和知識呢?按著聖經的教導,這問題的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基督真理與人間學說最大的區別在於:人的本性與人的學說是同根生的,都在罪惡世界的這一岸;人順著自己有罪的性情,可以信一切從這世界來的主張,甚至是一拍即合;但神永恆不變的生命之道從天淵而來,與這世界有天淵之隔。唯有靠著聖靈的幫助,人才可能跨過罪的鴻溝,來到神面前領受這真理。所以聖靈的大能乃是幫助人揭去眼前的帕子,謙卑下來接受已經聽見的證據與道理。而這證據與道理的傳講責任,神交付了我們,要我們與聖靈同工。這就是為什麽除禱告之外,我們還要宣講。使徒行傳留給我們許多宣講真理的典範,譬如保羅在以弗所推喇奴的學房,兩年之久天天辯論神國的事,「勸化眾人」(使徒行傳19 :8 )。可見宣講福音時要同時訴諸理性、情感與意志,不可有所偏廢。

讓我們再一次強調:信心是神聖靈的賜予,也是聖靈引導人正確運用知識與理性的結果。宣講神話語的責任落在我們每一個有志事奉神的人身上。特別是當我們向知識分子傳福音時,要知道他們已經用慣了頭腦,我們所需做的不是抹煞他們頭腦的功用,而是幫助他們正確進行理性思考,得著永恆生命,進而讓頭腦轉變為榮耀神的器皿!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