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福音宣教與教會成長

編按 本文節錄自王峙軍牧師《十字架的道理》一書的第10章。 《十字架的道理》已由生命出版社出版,訂戶請使用本刊第64頁的索閱單。

我們在本書中採用「福音宣教」這種說法,是為了表明,真正的宣教一定是由福音所帶動的宣教。 「宣教」雖然是一個比「傳福音」更廣的概念,但後者則永遠是前者的核心。所有的宣教都必須圍繞著這個核心來展開,也要為這個核心服務,並以此核心為目的。使徒保羅作為福音宣教的典範,在羅馬書1:1-5中,清楚地展示了福音宣教的要點:(1)宣教者的生命層面(耶穌基督的僕人);(2)宣教者使命層面(蒙召的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3)福音是保羅宣教使命的焦點與核心(舊約先知所預言的從死裡復活的耶穌基督就是福音);(4)宣教使命的範圍與果效(在萬國之中叫人因基督的名信服真道)。

Mission一詞,在華人教會中通常譯為「宣教」(或「使命」、「宣教使命」);但它的另一種譯法,似乎更充滿活力,即「差傳」。後者由「差」與「傳」兩個有動力的字組成。 「差傳」是一個由位格與工作結合的概念(但離開中文環境,人們不太容易看出它的語義優勢)。一提到  “差傳”,人們會想到“差”與“被差”,“傳”與“所傳”。無論是“宣教”或“差傳”,都是用來說明,基督的教會,有一種由不同的信仰實踐層面所構成的天賦使命。馬太福音的5:13-16(「你們是地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和28:18-20    (「  使萬民作我的門徒」),正是從兩個不同層面,描述了這個使命。

與教會的宣教使命關係極為密切的議題,就是教會成長。沒有宣教使命的實踐,就沒有教會成長的落實。

然而,無論是福音宣教,或是教會成長,都必須以十字架為中心,即以釘十字架的基督為中心。十字架是福音宣教的動力、內容、方法和目的。十字架也是教會成長的決定性因素。

「你怎樣差我到世上…」

基督信仰,是關乎宣教的信仰。聖經是一本關乎宣教的書。我們所信的三一真神,是一位宣教的神。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是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宣教士(Missionary)。聖靈是宣教能力之靈。教會是宣教的屬靈群體。基督門徒的生命特徵之一,就是「活出宣教」;換句話說,門徒必須藉著他對自己宣教使命的實踐,體現出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彰顯出他的生命意義。

在約翰福音第17章中,我們的主在父面前這樣禱告說:
「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17:18)
這節經文的內容,在各各他事件之後,再一次由復活的基督向他的門徒講述:
「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1

在這兩節意思看似相近的經文之間,進行一些分析與比較,將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因為在前一節經文(17:18)的基礎上,十字架事件使得後一節經文(20:21)擁有了更深的意義,且更有活力。

約翰福音第17章,被稱為「大祭司之禱」。然而從聖經的宣教學層面看,特別是從主耶穌作為被父差到世上,來完成三一真神之偉大宣教使命的宣教者的角度看,它更像是一篇無與倫比的「宣教士之禱」──是一位絕無僅有的受差遣者,向遣絕僅有的差派所作的祈禱。在這篇禱告中,主耶穌7次使用了「差(遣)」(ἀποστέλλω)這個動詞:  2

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 (約17:3。黑體為筆者所加,下同)
因為你所賜給我的道,我已經賜給他們。他們也領受了,又確實知道,我是從你出來的,並且信你差了我來。 (17:8)
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 (17:18)
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祢父在我裡面,我在祢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 (17:21)
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 (17:23)
公義的父啊,世人未曾認識你,我卻認識你。這些人也知道你差了我來。 (17:25)

由此可看出,「差(遣)」(ἀποστέλλω)一詞,是約翰福音17章的關鍵字之一;耶穌基督的被差,也是該章的重要信息。事實上,新約聖經十分強調耶穌基督為「被差遣者」的職分。 3 希伯來書稱這位「被差遣者」為「使者」(τὸν ἀπόστολον:使徒,受差遣者):「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啊,你們應當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受差遣者的耶穌。」(來3:1)更正教認為耶穌基督擁有祭司、君王和先知的三重職分,這固然是聖經所啟示的真理;但若忽略了耶穌基督的公義;由於耶穌基督所擁有的「使者」職分,基督教便注定是個蒙差遣者的宗教,有著與生俱來的福音宣教使命。

在約翰福音第20章,我們看到從死裡復活的主來到門徒中間。門徒仍在驚恐之中。 「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就在這時,「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

當我們聽到主在這裡說 “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時,我們對第17章主的禱告—“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當然還記憶猶新。但經過仔細地對比與思想,我們會發現這兩節經文的意義是不盡相同的。
約翰福音17:18中的兩個動詞「差」(ἀπέστειλας, ἀπέστειλα ),都是不定過去式主動態陳述語氣單數形式,所描述的是兩個事實:你(怎樣)差遣了我到世上,我也差遣了照樣)差遣了他們到世上。神把基督差到世上,是為著祂要在十字架上成全神的救恩計劃而有的差遣;而主對門徒的差遣,則是指從祂出來傳道後,對祂所呼召的門徒的差遣。在這個基督事工早期階段的差遣中,門徒所傳的基本信息是“天國近了”,受差所去的範圍是被限定的(“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馬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太1 0:5),所傳的對像是“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太10:6),所進入的“世上”,則主要是“以色列的城邑”(太10:23),以及一種與基督敵對的政治-宗教環境。馬太福音第10章(又參馬可福音6:7-13;路加福音9:1-6,10:1-12),把主差遣門徒的這些特徵,作了精心的描述。

在約翰福音20:21中,主耶穌同樣使用了兩個動詞「差」(和合本此處譯為「差遣」):「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καθὼς ἀπέσταλκέν µε ὁ πατήρ, πσταλκέν µε ὁ πατήρ, πᭀσταλέπν µε ὁ πατήρ, πα ὑµᾶς.)在這節經文中, 「父差遣我」的「差遣」(ἀπέσταλκέν)是完成式主動態陳述語氣單數形式。藉著這個完成式的“差遣”,主耶穌要告訴門徒的信息是,父差派子以及子的十字架使命,都已經完成。現在,這位十架受死且已經從死裡復活的耶穌,要開始一個在以前之「差遣」基礎上的更廣闊、意義也更加深遠的「差遣」:父怎樣按祂永恆的旨意差遣子,而子也順服父的差遣,完成了父為子所定的十字架使命;照樣,子照著父所賜的權柄,也差遣門徒去使萬民作基督的門徒;叫門徒靠著聖靈的能力,「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這應該就是此處「我差遣你們」的意義了。 「我差遣你們」的「差遣」換了另一個字(πέµπω)。這個字是現在式主動態陳述語氣第一人稱單數,說明在十字架之後,主對門徒的差遣,是一個一般性的、持續的行動。這個由基督而來的差遣,將持續到「世界的末了」。

在這兩段經文中,我們看到了上帝永恆旨意中之宣教使命的基本架構:你(父神)差我(子神),我(子神)差他們(門徒);「差」是關鍵性的行動。父差子,是子差門徒的基礎。基督門徒的大使命,來自於耶穌基督的使命。耶穌基督「照樣」差門徒到世上,說明門徒的宣教使命是基督宣教使命的延續。父差子到世上是福音,子差門徒到世上是傳福音和為福音作見證。父差派子的目的是十字架—釘十字架;子差派門徒的目的也是十字架—傳十字架。這個神聖宣教使命之基本架構的支點是十字架。

耶穌基督在兩件事上,有著極其清醒而自覺的意識:(1)祂是被差的;(2)祂是為十字架而來的。這位被父所差的基督,當各各他的十字架臨近時,他說這是“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而他“原是為這時候來的” (約12:23,27)。這個“時候”,無論對他的身體還是心靈,都是一種壓榨與煎熬。但這一切,都必須順服在神永恆的旨意裡—「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太26:42)聖經在這兩件事情上,同樣為基督作了見證。使徒保羅說,在解決罪的問題上,律法因肉體力量的頑強抵抗而顯得軟弱和無能為力,於是,「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羅8:3)。使徒約翰也說,神「差派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約一4:10)。

基督的被差,特別是祂的十字架受死與復活,徹底摧毀了罪惡、死亡(包括掌死權的魔鬼)的權勢,平息了神的忿怒,為罪人得赦免並因信稱義奠定了基礎。十字架扭轉了人、神關係的敵對狀況,成就了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拆毀了隔斷神的選民與外邦人之間的牆垣,使兩下合一,成為一個“新人”,並與神和好(參弗2:14-18)。耶穌基督被父差到世上,藉著十字架滿足了那位差他來者的心意。

基督的門徒是為宣揚十字架的緣故,被主差到世上去的。正如十字架作為基督的“必須”,必須延續到門徒的生命中一樣,基督的宣教意識,也必須延續到門徒的生命。門徒是一群在基督的宣教使命中蒙恩的人,教會是一個在基督的宣教使命中蒙召的群體;因此,父怎樣差派了耶穌基督來到世界,基督也會照樣差派祂的門徒到世上去。 「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約14:12)如果我們不從質量和屬靈能力,特別是不從基督所成就的十架救恩角度,來理解開這裡的“更大”,而是從門徒完成宣教使命所涉及的範圍,以及宣教事工開展的廣度和多樣性來看,兩千年來,一代又一代門徒,確實做了比主“更大的事”(µείζονα τούτων:「更大的事」原文為複數)。

十字架﹕福音宣教的動力、內容與目的

2004年4月,我應邀到西雅圖的一間華人教會的宣教年會傳講信息。由於時間上剛好是在開過「中國福音大會2003」(12月26-30日,芝加哥)之後,而這次福音大會又確定了以「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為今後福音大會永遠的主題;很自然地,有關十字架與宣教之關係的思考,便不斷地盤桓在我的腦海中。於是,我決定把自己對十字架與宣教之關係的認識,向弟兄姊妹作以分享。那次,我給教會的講題是:十字架與宣教。在這個總題目下,我講了3個分題:(1)十字架﹕福音宣教的動力;(2)十字架﹕福音宣教的內容;(3)十字架﹕福音宣教的目的。當然,十字架在門徒的福音宣教中,也是最重要的宣教方法。而且,十字架規範門徒所應有的宣教品格與宣教精神。

首先,十字架是福音宣教的動力。前面提到,主耶穌在復活之後,再次說祂要差遣門徒(「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具有新的意義。這一點從約翰福音20:21的經文背景也可以看出來。在主說這句話之前,我們看到因耶穌被釘十架而死,且被埋進墳墓,門徒們正處於一種驚恐與絕望的狀態中。 「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然而,復活的主卻在此時站在他們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接下來,主把有釘痕的手和有槍傷的肋旁指給他們看。釘痕與槍傷見證了這就是那位釘十字架的耶穌。而現在這位被釘十字架者就站在他們中間。聖經說,「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正是在這樣背景下,主耶穌對這群因他的復活而「復活」的門徒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基督的十字架,成了門徒受差遣去完成宣教使命的動力。

那位被釘十字架的基督,藉著他的死而復活,再造了一個被賦予福音宣教使命的新人類。這層意義,透過他向門徒「吹一口氣」(約20:22)的行動體現出來。 4  在伊甸園最初的創造中,「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2:7)。神將「治理(全地)」與「管理(其他的受造物)」的使命託付與人類(參創1:26-28)。然而,人的悖逆與墮落,導致了人與神關係的破壞與隔絕。因此,墮落的人類,必須由那位「女人的後裔」(創3:15)來救贖,人與神之間破裂的關係,必須由「女人的後裔」來復和。十字架是必須的。 「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同上)伊甸園的預言,引導我們的目光直到各各他。在那裡, 「女人的後裔」被釘在十字架上(「你要傷他的腳跟」);但正是在十字架上,他征服了罪惡與死亡的權勢,也徹底摧毀了撒但的權勢(「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基於各各祂的得勝,父把 「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了釘十字架的基督。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宇宙性權柄,耶穌基督要把範圍更加廣大的宣教使命託付給他的門徒: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5

其次,十字架是福音宣教的內容。使徒行傳,用今天的教會語言來說,就是「宣教士行傳」。在主耶穌復活之後與升天之前,門徒有與主一同聚集的時間。但那時他們關心仍是:「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個時候嗎?」(徒1:6)他們雖然使用了「復興」(ἀποκαθιστάνεις)這個末世論意味濃厚的概念,但卻仍然無法明白,這位復興之主,真正要完成的復興,是藉著他的十字架,帶來整個宇宙秩序。在主耶穌給他們的答覆中(徒1:7),雖然沒有直接打消他們對“政治彌賽亞國度”的期待,但卻告訴他們,國度復興的時間表是“父憑著自己的權柄”來製定的,而門徒真正要做的事情,是等候所應許之聖靈的降臨,「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

主耶穌所說的這句話,起首處是一個轉折連接詞ἀλλὰ(和合本譯作“但”,若譯作“相反”似更達意),意在表明,主耶穌要把門徒注意力(即對復興以色列國的興趣),引致聖靈身上—當“聖靈降臨到你們上”的時候,“你們就得著能力降臨”。然而,「得著能力」本身不是目的,原文中的遞進連詞καὶ(並)帶出了目的:你們必要(或將要)成為「我的見證(人)」。這裡的「見證(人)」(µάρτυρες:µάρτυς的複數主格形式)一詞,揭示了宣教士的生命形態和使命特質。換句話說,宣教士,說到底就是那位復活之主的見證人(英文的Martyr【殉道者】,就是從這個希臘文音譯而來,使我們不得不思想「見證人」更深一層的意義)。

使徒行傳第2章描述了一個和道成肉身一樣震撼人心的事件:聖靈降臨。門徒從聖靈得著能力。他們開始在耶路撒冷為釘十字架的基督作見證。使徒彼得就是這個見證群體的代表。他信息的中心是十字架受死、死裡復活的基督—
以色列人哪,請聽我的話!神藉著拿撒勒人耶穌,在你們中間施行異能奇事神蹟,將他證明出來,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他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殺了。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他復活。因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這耶穌,神已經叫他復活了,我們都為這事作見證……」(徒2:22-24,32)

那位在大馬色路上被大光照耀的掃羅,成為主“所揀選的器皿”,主給他的使命是,“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而這位後來的偉大宣教者保羅,定意所要傳講的,就是「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

「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就如經上所記,「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 」智慧人在哪裡?文士在哪裡?這世上的辯士在哪裡?神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嗎?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所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猶太人是要神蹟,希利尼人是求你十字架的智慧。 18-23a。

第三,十字架是福音宣教的目的。在談論十字架是福音宣教的動力和內容之後,按照聖經,很自然地,我們會注意到十字架也是福音宣教的目的。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福音宣教必須以榮耀「坐寶座的和羔羊」(啟5:13)為目的。換句話說,福音宣教的最高目的,乃是為著那位藉十字架成全永世救恩之獨一真神的榮耀。啟示錄第5章讓我們看見一幅榮耀這位獨一真神的永世畫面:
我看見坐寶座的右手中有書卷,裡外都寫著字,用七印封嚴了。我又看見一位大力的天使,大聲宣傳說﹕「有誰配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呢?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沒有能展開能觀看那書卷的。」因為沒有配展開,配觀看那書卷的,我就大哭。長老中有一位對我說,「不要哭。看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他已得勝,能以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啟5:1-5)
基督已經得勝,十字架是祂得勝的記號。沒有十字架上的得勝,基督就不「配」也不「能」 揭開那七印,展開那書卷。但現在,他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他「曾經被殺」(啟5:12)。

我又看見寶座與四活物並長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殺過的,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靈,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 (同上,5:6)

當長老要約翰看已經得勝的「猶大支派的獅子」時,約翰看見的卻是一隻「羔羊,像是被殺過的」。在這個充滿奧秘的隱喻裡,滿有威嚴與權能的“獅子”,卻在被殺獻祭的“羔羊”裡隱藏了—這是上帝十字架大能最令人震撼的地方!

約翰所看到的異象—「羔羊…像是被殺的」(ἀρνίον …ὡς ἐσφαγµένον),保羅所要傳講的信息—「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Ἰησοῦν Χρισὸ ἐσταυρωµένον),或「釘十字架的基督」(Χριστὸν ἐσταυρωµένον),有異曲同工之妙。描寫羔羊之被殺和基督之被釘的兩個字,都是現在完成式被動語態分詞,表明這位背負世人罪孽的神的羔羊,雖然被殺(被釘十字架),但他已經復活得勝,升天坐在父的右邊,在那裡執掌王權,直到永遠。他“有七角七眼”,即他擁有(且持續地擁有)完全的能力和明察萬有的眼目。

值得注意的是,聖經此處稱羔羊所有的「七眼」為「神的七靈」( τὰ [ἑπτὰ] πνεύµατα τοῦ θεοῦ),而且是「被差遣往普天下去」的。這裡的「七靈」是神完全的靈,就是聖靈。聖靈的「差遣」(ἀπεσταλμένοι:完成式被動語態分詞),使我們想到,在羔羊奉差遣在十字架上完成了他的使命之後,曾應許過聖靈的降臨。約翰福音中耶穌也一再說到聖靈的被差(約14:26;16:7)。由此可見,聖靈也是一位負有宣教使命的靈,祂奉差遣往普天下去,就是要把基督的宣教使命延續到門徒的生命中,並為門徒提供實踐宣教使命的能力,引導他們完成主耶穌託付的大使命。

根據使徒行傳第2章的記載,我們看到聖靈降臨在耶路撒冷等候的門徒身上;但啟示錄也說,他是「被差遣往普天下的」(ἀπεσταλµένοι εἰς πᾶσαν τὴν γ῿νοι εἰς πᾶσαν τὴν γῆν)。事實上,聖靈是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引導教會和門徒,為基督作見證;好叫世界得知上主的道路,萬國得知基督的救恩;叫列邦都稱讚真神,萬國都快樂歡呼,因為上主必按公正審判萬民,引導世上的萬國(參考詩篇67篇)。啟示錄第5章接下來的經文,叫我們看見聖靈藉基督的十字架所帶出的宣教果效:

……他們唱新歌,說:「你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 「我又聽見,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滄海裡,和天地間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說﹕「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 」四活物就說﹕「阿們! 「眾長老也俯伏敬拜。(同上,5:9-14,黑體為筆者所加)

聖靈所帶動的福音宣教,就是使教會把基督要「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的好消息傳遞出去;使寶血的功效,藉著門徒宣教使命的施行,落實於萬民之中,叫一切的頌贊、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

福音宣教與教會成長

教會是實踐福音宣教的群體,也是一個只有在福音宣教中才能成長的群體。十字架是宣教的動力,也是教會成長的動力。在 「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12:32)這句話中,包括了福音宣教和教會成長的基本原理。主耶穌被差遣來到世上,其宣教使命就是「從地上被舉起」。而基督門徒的宣教使命,則是奉差遣去為這位「被舉起」的基督作見證。聖靈使教會在基督的宣教使命中成形,並使教會在基督門徒的宣教使命中成長。福音宣教和教會成長不是二分的,兩者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一個照著聖經進行火熱宣教的教會,一定是一個健康成長的教會;一個健康成長的教會,也一定是一個充滿宣教使命意識的教會。

教會既然是屬靈的有機體,當然需要成長。 6 聖經用了很多比喻來類比教會,如教會是神的家(來3:6),是用「活石」所建造的「靈宮」(彼前2:5),是基督的新婦(啟21:9;又參林後11:2;弗5:22-32),是基督的身體(1:23;西弗1:24)。這些關乎教會之特質的比喻,都隱含著成長與發展的內在要求。

教會作為“神的家”,其成長的要求是,神的家人(所有屬神的兒女)之間,屬靈親情的深度需要不斷增長,彼此相愛的程度必須日益加深。教會作為由許多像基督一樣的“活石”所建造的“靈宮”,其成長的要求是,每一塊“活石”都有聖潔祭司的職分,藉著主基督,把自己獻為神所悅納的“靈祭”。教會作為基督的新婦,其成長的要求是,對基督忠貞不二,不斷地培養對基督「如死之堅強」的愛情,使「眾水不能息滅,大水也不能淹沒」(雅歌8:6,7);又時時預備好自己,將來赴羔羊的婚宴。最後,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更是要「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5-16)。

以弗所書4:15,16兩節經文,格外突顯了教會需要成長的特徵。第15節,「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ἀληθεύοντες δὲ ἐν ἀγάπῃ αὐξήσωµε὎⅙σ’ὐ走來ἡ κεφαλή, Χριστός),直譯過來就是: 「要在愛裡說出真理,(以致)使所有的(人或事)向著他成長,他就是元首基督。」「凡事長進」中的「長進」(αὐξήσωµεν:αὐξάνω的不定過去式主動態假設語氣第一人稱複數形式),就是成長、生長或增長的意思。使徒在此用了αὐξάνω(成長)的假設語氣形式, 7 表明聖靈要求教會「用愛心說誠實話」(在愛裡說出真理)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教會要向著基督(以基督為元首)成長。在第16節中,「成長」(τὴν αὔξησιν)一詞再次以名詞形式出現(和合本譯為「成長」)。這兩節經文,以“在愛里說出真理”(ἀληθεύοντες δὲ ἐν ἀγάπῃ)開始,到“在愛中建立自己”(εἰς οἰκοδοµὴν ἑαυτοῦ ἐν ἀγάπῃ)結束,構成了一個愛的屬靈氛圍;而其強調的重點,就是「身體」(教會)要在這個愛的氛圍中,以 「頭」(基督)為中心而健康成長。

信徒人數增加作為教會成長指標的考量。當然,當我們強調教會成長是因其內在的本質規定而有的「長進」(弗4:15)與「增長」(弗4:16)時,也不會忽略教會成長中的數量因素。使徒行傳由於是新約教會從成型到成長的歷史記載,門徒數量的增加,常是考慮教會成長狀況的重要指標。特別是使徒行傳的1-16章,是教會快速發展階段之記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