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靈命塑造(八)-祈禱的操練

靈命的塑造與禱告的操練關係密切。在禱告上認識神、經歷神,是靈命成長的要素。若要祈禱生活不斷深化,我們必須學習並經歷三方面的進程(movements)。

從辛勞到歡暢(from laboring to enjoying)

我們學習禱告,必先願嚐嚐辛勞的滋味。甜蜜和享受的祈禱經驗並非初階常有的經驗。由於我們把握不穩祈禱的方向和內容,心中充滿掙扎,那是一種辛勞的操練。

對禱告有深入體驗的大德蘭(Teresa of Avila, 1515-1582)以「祈禱四階段」對此加以說明。她把屬靈生命比喻為花園,神在裡面拔除雜草,栽種花草樹木。若要讓園裡植物開花結果,我們必須勤於灌溉,而祈禱便是用以灌溉的水。灌溉的方法有四種,最原始的是從井中打水,全靠體力勞動;較為省力的是用水輪、水桶和絞盤配合操作;更進一步則可輸引溪水入園灌溉;最輕省的當然是天降甘霖,恩雨遍灑,那是神親自的作為,我們毫不費力。初學禱告如同從井中打水,是辛勞的操練,而唯有在過程中日益長進,學會祈禱的功課,才不再像剛開始時那麼吃力。

在辛勞操練的初階,我們應憑意志堅持,切勿被感受左右。 「過禱告生活,是一項意志的決定,不在於一時的感動。有不少祈禱的人,漸漸失去興趣,因為他們注重感覺,以興趣為主,而沒有認清禱告應以信心堅持為主。」(滕近輝)在這階段培養「定點」、「定時」和「定型」的習慣,有助穩定祈禱生活。

「定點」是選擇一個固定的禱告地點。耶穌教導我們「進內屋,關上門」(《太》6:6),意即回到一處固定的安靜所在,獨自面對神。我們應為自己保留一處固定的地方,作為禱告的祭壇,與神相交的聖地。即或是一張特定的椅子,一個特定的角落,每逢安頓在那裡,只做一件事:祈禱,迎接神的臨在。教會場所往往熱鬧喧囂,到處充塞著人的噪音,無法讓人安靜禱告;甚至稱為祈禱室的房間,也難保整潔和寧靜,讓人專心禱告。這是教會的悲劇,浮淺的祈禱操練自然產生淺薄的靈命。

「定時」禱告也是不可輕忽的。耶穌有定時私禱的習慣(《可》1:35,《太》14:23),但以理是「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但》6:10)。個人禱告的時間應當日日如是,準時赴約;若非視之為鐵定的約會,必然因繁忙的日程或怠惰的習性而日漸荒廢。自言隨時祈禱的人,往往時時都不祈禱。沒有先在「定時定點」的操練上建穩根基,「隨時隨地」的自由和超越便只屬空談。

「定型」是我們禱告時依循固定的步驟和結構(structure)。宗教改革先鋒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推動改教初期,致力廢除羅馬天主教會誤導的靈修方式。但當他拋棄一切舊有的規範不多久,便需執筆編寫好些指引靈修禱告的材料,因為一般信徒在「破舊」後感到無所適從,他們需要基本指引才懂得怎樣祈禱親近神。耶穌親自教導的主禱文,提供了禱告的最佳模範和基本結構。我們不要單單背誦字句,而是使用主禱文中的每一句禱詞,作為禱告重點和方向的指引,藉以進入深切的祈禱。

主禱文:禱告指引

主禱文     禱告重點 禱告類別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        .建立、深化與神的關係      敬拜讚美

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尋求神的旨意      奉獻.願意(自己或別人)完全順服   順服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仰望神在生活和事奉上的供應   祈求代禱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承認自己的罪(我們的債)和傷痛(人的債)     懺悔.反省各種人際關係.接受赦罪,寬恕別人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接受能力,勝過魔鬼、世界和自我   代禱屬靈爭戰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高舉神,榮耀神  敬拜讚美

 

經歷辛勞,付出代價,我們逐漸掌握禱告的訣竅和靠近神,最後達到歡暢的境界:禱告有如恩雨沛降,暢流不息,越禱告便越暢順。那是操練加上恩典的結果。

從頭腦到心靈(from head to heart)

我們祈禱常常只是心靈活動,不斷像寫文章尋索詞彙,或分析禱詞是否合乎聖經,在神學上是否正確無誤,或藉公禱教訓別人。禱告的真正語言是心靈細語,我們應當學習觸摸內心喜怒哀樂諸般的感受,向神傾心吐意。頭腦不一定誠實,心靈的感受騙不了人。

《雅歌書》中以戀人與夫妻之間心心相印的關係來類比神人契合,指出了用心靈禱告的重要性。熱戀中的戀人彼此的對話不會留在概念分析,卻全是心心相印的心語。 《詩篇》是學習用心靈禱告的最理想教材,歷代聖徒也以它作為禱告範本。因為詩篇本來就是一捲心靈禱告集,人生中各種掙扎和際遇,喜怒哀樂的情緒,都能在詩篇裡找到相應的文字,道出心中複雜的感受,,發內心深處的呼聲。詩篇的心靈語言直接引導我們到主施恩座前。我們要勤讀和默想詩篇,熟悉如何運用不同的詩篇來幫助表達內心不同的感受。

從獨白到對話(from monologue to dialogue)

一位弟兄立志每天祈禱兩小時。他早上六時開始禱告,為親朋好友和弟兄姊妹代禱完畢,才不過六時十分;唯有挖空心思繼續尋索祈禱事項,等到所有題材都用光了,時間還只是六時卅五分。自言自語祈禱兩小時,真是談何容易!我們一般禱告有如獨白,說著人就累了。合神心意的禱告必須包括聆聽神的聲音,雙向溝通地與神對話。正如祈克果(Sren Kierkegaard, 1813-1855)在他的靈程札記所分享的:“一個人祈禱,起初以為禱告是說話,重點在神垂聽他所求的,但當他越來越沉默無言,最終才發現原來祈禱是聆聽,是人聆聽神的心意。”

耶穌說:「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的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太》6:7-8)祈禱不要只顧自言自語,更不用多言,因為「父」所想或是父神另有更好的安排?聆聽的操練幫助我們靠近父神的胸懷,尋求祂的帶領。缺乏聆聽,單向獨白式的祈禱,不可能使我們靈命長進。我們不要害怕聆聽神時會出錯,可以操練把聆聽的過程和感受記錄下來,藉聖經的話語來分辨,與經驗豐富的屬靈長者分享和學習。如此日復一日的操練,使我們越來越敏感神的聲音。

為人代禱同樣是與神對話,同樣需要操練聆聽。因為只有透過聆聽,我們才能把握神的引導,察辨對方真正的需要來禱告。例如為患病的人代禱,不一定求醫治或單求醫治,要聆聽神的心意,是否有更重要的功課等待當事人去學習。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