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灵命塑造(八)——祈祷的操练

灵命的塑造与祷告的操练关系密切。在祷告上认识神、经历神,是灵命成长的要素。若要祈祷生活不断深化,我们须学习和经历三方面的进程(movements)。

从辛劳到欢畅(from laboring to enjoying)

我们学习祷告,必先愿尝辛劳的滋味。甜蜜和享受的祈祷经历并非初阶常有的体验。由于我们把握不稳祈祷的方向和内容,心中充满挣扎,那是一种辛劳的操练。

对祷告有深入体验的大德兰(Teresa of Avila, 1515-1582)以“祈祷四阶段”对此加以说明。她把属灵生命喻作花园,神在里面拔除杂草,栽种花草树木。若要使园里植物开花结果,我们必须勤于灌溉,而祈祷便是用以灌溉的水。灌溉的方法有四种,最原始的是从井中打水,全靠体力劳动;较为省力的是运用水轮、水桶和绞盘配合操作;更进一步则可输引溪水入园灌溉;最轻省的当然是天降甘霖,恩雨遍洒,那是神亲自的作为,我们毫不费力。初学祷告犹如从井中打水,是辛劳的操练,而唯有在过程中日益长进,学会祈祷的功课,才不再像刚开始时那么吃力。

在辛劳操练的初阶,我们应当凭意志坚持,切勿被感受左右。“过祈祷生活,是一项意志的决定,不在于一时的感动。有不少祈祷的人,渐渐失去兴趣,因为他们注重感觉,以兴趣为主,而没有认清祷告应以信心坚持为主。”(滕近辉)在这阶段培养“定点”、“定时”和“定型”的习惯,有助稳定祈祷生活。

“定点”是选择一个固定的祷告地点。耶稣教导我们“进内屋,关上门”(《太》6:6),意即回到一处固定的安静所在,独自面对神。我们应当为自己保留一处固定的地方,作为祷告的祭坛,与神相交的圣地。即或是一张特定的椅子,一个特定的角落,每逢安顿在那里,只做一件事:祈祷,迎接神的临在。教会场所往往热闹喧嚣,到处充塞着人的噪音,无法让人安静祷告;甚至称为祈祷室的房间,也难保整洁和宁静,让人专心祷告。这是教会的悲剧,浮浅的祈祷操练自然产生浅薄的属灵生命。

“定时”祷告也是不可轻忽的。耶稣有定时私祷的习惯(《可》1:35,《太》14:23),但以理是“一日三次,双膝跪在他神面前,祷告感谢,与素常一样”(《但》6:10)。个人祷告的时间应当日日如是,准时赴约;若非视之为铁定的约会,必然因繁忙的日程或怠惰的习性而日渐荒废。自言随时祈祷的人,往往时时都不祈祷。没有先在“定时定点”的操练上建稳根基,“随时随地”的自由和超越便只属空谈。

“定型”是我们祷告时依循固定的步骤和结构(structure)。宗教改革先锋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推动改教初期,致力废除罗马天主教会误导的灵修方式。但当他抛弃一切旧有的规范不多久,便需执笔编写好些指引灵修祷告的材料,因为一般信徒在“破旧”后感到无所适从,他们需要基本指引才懂得怎样祈祷亲近神。耶稣亲自教导的主祷文,提供了祷告的最佳模范和基本结构。我们不要单单背诵字句,而是使用主祷文中的每一句祷词,作为祷告重点和方向的指引,藉以进入深切的祈祷。

主祷文:祷告指引

主祷文     祷告重点 祷告类别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建立、深化与神的关系      敬拜赞美

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寻求神的旨意      奉献.愿意(自己或别人)完全顺服   顺服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仰望神在生活和事奉上的供应   祈求代祷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承认自己的罪(我们的债)和伤痛(人的债)     忏悔.反省各种人际关系.接受赦罪,宽恕别人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   .接受能力,胜过魔鬼、世界和自我   代祷 、属灵争战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        .高举神,荣耀神  敬拜赞美

经历辛劳,付出代价,我们逐渐掌握祷告的诀窍和靠近神,最后达到欢畅的境界:祷告有如恩雨沛降,畅流不息,越祷告便越畅顺。那是操练加上恩典的结果。

从头脑到心灵(from head to heart)

我们祈祷常常只是头脑活动,不断像写文章寻索词汇,或分析祷词是否合乎圣经,在神学上是否正确无误,或藉公祷教训别人。祈祷的真正语言是心灵细语,我们应当学习触摸内心喜怒哀乐诸般的感受,向神倾心吐意。头脑不一定诚实,心灵的感受却骗不了人。

《雅歌书》中以恋人和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关系来类比神人契合,指出了用心灵祷告的重要。热恋中的恋人彼此的交谈不会逗留在概念分析,却全是心心相印的心语。《诗篇》是学习用心灵祷告的最理想教材,历代圣徒也以它作为祈祷范本。因为诗篇本来就是一卷心灵祷告集,人生中各种挣扎和际遇,喜怒哀乐的情绪,都能在诗篇里找到相应的文字,道出心中复杂的感受,抒发内心深处的呼声。诗篇的心灵语言直接引导我们到主施恩座前。我们要勤读和默想诗篇,熟悉如何运用不同的诗篇来帮助表达内心不同的感受。

从独白到对话(from monologue to dialogue)

一位弟兄立志每天祈祷两小时。他早上六时开始祷告,为亲朋好友和弟兄姊妹代祷完毕,才不过六时十分;唯有挖空心思继续寻索祈祷事项,等到所有题材都用光了,时间还只是六时卅五分。自言自语祈祷两小时,真是谈何容易!我们一般祷告有如独白,说着说着人就累了。合神心意的祈祷必须包括聆听神的声音,双向交流地与神对话。正如祈克果(Sren Kierkegaard, 1813-1855)在他的灵程札记所分享的:“一个人祈祷,起初以为祷告是说话,重点在神垂听他所求的,但当他越来越沉默无言,最终才发现原来祈祷是聆听,是人聆听神的心意。”

耶稣说:“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的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太》6:7-8)祈祷不要只顾自言自语,更不用多言多语,因为“父早已知道”;然而,我们并非因此便不用祈祷,而是要学习聆听他的心意:我们所求的是否蒙他悦纳?或者父神另有更好的安排?聆听的操练帮助我们靠近父神的胸怀,寻求他的带领。缺乏聆听,单向独白式的祈祷,不可能使我们灵命长进。我们不要害怕聆听神时会出错,可以操练把聆听的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藉圣经的话语来分辨,与经验丰富的属灵长者分享和学习。如此日复一日的操练,使我们越来越敏感神的声音。

为人代祷同样是与神对话,同样需要操练聆听。因为唯有透过聆听,我们才能把握神的引导,察辨对方真正的需要来祷告。例如为患病的人代祷,不一定求医治或单求医治,要聆听神的心意,是否有更重要的功课等待当事人去学习。

  • 文章
  • 王志学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