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多语环境和全球化现象,促成经文运用方面的诸多反思,称之为「经文运用的缪思」(Multilingualism and Urbanization Scripture Engagement)。
从「心的语言」 重新出发
一直以来,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并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SIL)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以各民族「心的语言」,即能对各民族的心说话的语言(heart language 或language of the heart),提供圣经翻译与经文运用的资源,以此推广、鼓励和招募信徒投身圣经翻译事工。在此价值观下的异象一直是,普世所有民族,都能以自己「心的语言」来获得、阅读、使用圣经,以认识救恩、认识上帝、生命更新。
「心的语言」的认定,与族群对该语言的「理解力」和「身份认同」(感到关系亲近并有情感共鸣)有关;但当不只一种语言可清晰而有力地传达信息时,这核心价值似乎就出现了盲点,因为,绝大部分的民族语言社群都属多语环境(multi-lingualism),若仍认为在族群中仅能且必须以其中一种「最当地」、「最地道」的语言来呈现圣经,显然完全误解了所面对的社群,也过于简化了所遇到的问题。
多语环境的普世现况
身为在台湾长大的外省第三代,我们家是标准的多语环境:祖父母与外祖父母来自四种不同、彼此不通的汉语方言区,父母和我在求学、工作时,使用政府推行的「国语」(即汉语),同时要与熟悉闽南方言的朋友、同事交流,更不要说,为争取更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几乎人人都曾卯足全力拼命学英语。有线电视普及后,国语新闻、英语电影、台语戏剧、客语音乐、各原住民语节目,更在各家频道间交户切换,说台湾是多语环境的最佳证据是,几乎人人都遇过「不用台语说这不爽」、「不用英语骂这不对」、「不用客语唱就没fu」⋯⋯的类似经验,虽然明明目前台湾的官方语言就只有一种。
如此感受,也与「心的语言」的认定有关。威会与SIL对「心的语言」的认信,是「上帝珍惜并重视祂所造的所有语言和文化的人。任何语言在交流和获取知识上,都深刻且具有意义。」这也同时承认在任何社群中,能有效地(即有意义、有力量且适当地)交流的语言,可能不只一种;但,并非大多数人都理解普世现况中的此一事实。唯当我们了解到,普世民族几乎都在某种程度的多语环境,才会意识到,圣经翻译和经文运用的服事,也当以多语言并多模式,包括口头、书面、艺术、各种媒介等的形式,并进发展。
多语言的环境特性,在不同人或语言社群中可能表现不同,但各语言社群或多或少存在着使用语言的特定默契和规范。圣经翻译和经文运用都当适当考虑语言社群的所有语言需求,这些需求会因社群成员的年纪、教育水平、居住地点、生活经验和其他社会因素等而有不同。仅专注于某一语言的事工,并期望这单一语言能满足该社群所有语言的信仰需求,是不切实际的。
人口流动所形成的多语特质
考虑近百年来因全球化(global)和都市化(urbanization)所形成的人口流动而展现的多语现象,需要对「语言社群」(language community)和「言语社群」(speech community)有更清晰、更准确的概念。
「语言社群」指「所有会说某语言,并以该语言认定其身份的人,无论其身居何处。」在实践中,「语言社群」指与该语言相关联的地理或政治社群,较少考虑住在他处的该语言使用者。如,广义的「汉语社群」,可指亚洲地区某一大群频繁使用汉语的人口,而忽略在亚洲之外、也能以汉语交流的人。
「言语社群」指「一群共享某语言库,及与使用该语言有关的态度和规范的人」。如,台北人可视为一个「汉语言语社群」,内含台湾人和所有外籍家庭成员、学生、工作者等。在人口高度流动的世界中,不能忽视主要语言和言语社群之外的、散居的、移居民和难民社群,不只因他们在语言的服事上有特定贡献,也因他们可能正对某语言的服事怀着独特的需要或渴盼。
当全球化、都市化创造出不同的多语环境时,圣经翻译与经文运用的事工至少要考虑:如何服事移居到都市,但未必保持母语能力的人?当城市的动态产生各种混合的、不符标准化要求的语言型态时,当如何服事这群人?他们也许不曾习得或使用过任何一种「纯粹」、「正规」的语言。当应用语言学的最新研究引入了包括「复合语」(plurilingualism)、「跨语言」(translanguaging)等概念时,不但要着重语言人口的离散现象,也该同时着重个人和社群用以进行有效沟通的所有语言资源范围。
效法耶稣的多语处境事奉
当然,开始有圣经翻译的事工前,多语现象早已存在了很长时间——至少自巴别塔以来。若我们了解耶稣正是在多语言的环境下生长、工作和事奉,也会得到很多启发:对耶稣来说,他最有把握的应是自己的家乡话(可能是亚兰语),并至少能阅读旧约经文希伯来文,也同时能以当时通用的语言来交流(通俗希腊语)。既然耶稣是我们生活和事奉的榜样,那么就该注意:他正是根据不同的语言情境、使用不同的语言服事众人;我们也该留意,当遵循耶稣的命令尽心、尽意、尽性、尽力爱上帝时,无论面对任何个人或群体,也该涉及一种以上的语言。
因为,当我们关注于语言时,其实关注的是使用这些语言生活的人;不该在研究、记录、保留或翻译语言时,把那活生生的人群给忘了。当我们相信,认识上帝并上帝的话语,能给人的生命带来改变,关心的正是人类社群的整体福祉。渴望各民族的语言社群都能经历到,借他们「心的语言」——不管有几种——来接受上帝的话语,并真实经历到生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