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马来西亚是他们共同的家

清晨,天还未全亮,这间从1942年就开始营业的茶餐室涌进了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不同的族群齐聚在老店,喝一杯浓郁的古早海南咖啡,杯子上写着「中国酒店」。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碳烤面包的香味,加上门前那个卖椰浆饭和马来糕点的小摊,几种不同的味道融合一起,却出奇和谐,就像马来西亚这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在马来西亚这片风光绮丽、物资丰富的大地上,有不同的族群共同生活着,其中最大的族群是马来人,接着是华人和印度人,还有分散居住在偏远森林里的原住民。这些不同的族群形成了马来西亚独特的风土民情。

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各自对食物也有不同禁忌,比如马来人不吃猪肉;印度人不吃牛肉等,照理要同桌吃饭似乎很难。然而,因为长期一起生活,各族的饮食文化却又相互影响,比如华人学会了煮咖喱和椰浆饭;马来人卖起猪肠粉、海南鸡饭和清真包点;还有,印度人的嘛嘛煎饼和拉茶更是全民热爱的食物。

从英殖民地政府到独立后的几十年,在马来西亚许多茶餐室都可以看到不分种族融洽一起用餐的画面。只是近20多年,这样的情景越来越少见了。 「中国酒店」可以说是少数还能看到这样情景的传统华人茶餐室。

距离茶餐室不远处,可以看到教会、印度庙宇、佛寺和清真寺等宗教场所都建在同一个区域,象征着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宗教最多元的国家。多元的食物可以融合一起;多元的宗教场所可以共处,但马来西亚是真的和谐吗?

Photo by hams Nocete

这里是他们共同的家

最早在马来半岛居住的是尼格利陀族(Negrito),又称为矮黑人,「原住民」是对他们的统称。除此,还有色诺族(Senoi)和原马来族(Proto-Malay)。尼格利陀族一般住在北部,色诺族和原马来族分别住在中部和南部。在婆罗洲的东马有更多原住民,沙巴州是卡达山杜顺族(Kadazan Dusun)、巴瑶族(Bajau)和毛律族(Murut);砂劳越州则有伊班族、比达友族和乌鲁族。今天大部分原住民仍然住在偏远地区,被现代化社会边缘化,也没有机会听到福音。

除了原本住在这里的原住民,最先移居到马来半岛的是马来人,他们多数人本来住在苏门答腊东海岸、廖内群岛和婆罗洲岛沿岸,原本信奉印度教和小乘佛教。 14世纪初,来自中爪哇三佛齐皇室的王子拜里米苏拉(Paramaswara)来到当时的马来半岛建立了显赫的马六甲苏丹王朝,越来越多马来人在这里定居。 1411年,拜里米苏拉改信伊斯兰教,从此伊斯兰教加速成为马来人主要宗教。

最开始的一批华人移民,是随郑和下西洋的广州人和福建人。 1511年起,欧洲殖民势力开始入侵,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接踵而至,大批华南地区的华工和来自印度的劳工移居到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成为锡矿和橡胶等工业的劳工,满足了当时殖民政府的经济需要,并且渐渐地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然而,华人和印度人的到来,却让马来人感到受威胁,从那时起,彼此之间的防备和对立就已滋生。

Photo by hams Nocete

脆弱敏感的種族關係

1957年,在3大種族合力爭取下,馬來西亞從英國手中獲得獨立。但是「馬來主權」的意識形態導致馬來民族主義高漲,他們堅持自己才是馬來半島的主人,抹殺華人和印度人對國家的貢獻。這種日積月累的矛盾,最終導致1969年爆發嚴重種族衝突「五一三事件」,許多華人在鬧市遭馬來人砍殺。至今「五一三事件」仍是許多華人心頭抹不掉的陰影,刻下一道深深的傷痕。

「五一三事件」發生以後,政府實施「新經濟政策」和「固打制」,在各方面特別優待和保護馬來人,希望可以拉進族群間的貧富差距,事實上卻是進一步加深彼此的對立和隔閡。許多年過去,每當碰觸種族之間的敏感神經,勢必夾雜著痛苦,甚至憤怒的情緒。脆弱的種族關係隨時可以因為政治與宗教課題瞬間就崩潰。生活在同一片國土上,實際上是互不相干各自生活,維持著河水不犯井水的安全距離。

Photo by zol m

要不要向他们传福音呢?

马来西亚宪法明文规定马来人生来就是穆斯林,且不得改变信仰,因此穆斯林人数众多,占人口60%以上。同时,在这个国家也有相当兴旺的华人和印度人教会,多数国人都能说马来语,因此当谈到穆宣时,马来西亚教会是责无旁贷理应参与的。

然而,除了长久存在族群间的隔阂,加上国家宪法限制向穆斯林传福音,违反者将受律法制裁,大部分马来人对福音也十分抗拒和敌视,更不会放过他们当中改教的人。种种因素,使马来西亚教会长久以来都忽视或闪避向马来人传福音。

Photo by Yun Huang Yong

今天参与穆宣事工的人,所面对的是难以想像的困难和危险。 2011年8月初,城中一间教会举办社区慈善晚会,当晚在聚会进行时,就有伊斯兰管理局和警方闯入,扣留了当中参与的马来人。在场有一个牧师被控企图使12位穆斯林改信基督教,他就是后来遭不明人士绑架,至今尚无下落的许景成牧师。

许景成牧师早在2004年就成立了专门帮助单亲妈妈、毒品成瘾者、爱滋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的社区关怀中心;又为学童开设课后英语辅导的中心。他帮助的对象不分种族和宗教,当中有许多是马来人,为此他常遭到恐吓、被跟踪,甚至还收过死亡威胁。最终,他还是遭遇到不幸。

许景成牧师神秘失踪以后,他的同工们都在伊斯兰管理局监视下,随时会被秘密对付,长期都受高度焦虑精神所折磨。

传福音给穆斯林那么困难,教会怯步了吗?

故事1

他从小和马来人住在同一个Kampung(村落),虽然大家上不同的学校,但放学后都会聚在一起玩。小孩子之间的友情不像大人那么复杂,他们并没有所谓种族分别。这样的成长背景,使他练就一口道地的马来语,同时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特别位子给马来人。

成年后,他接受了主,并且被主呼召全时间事奉。他很清楚神要他把接下来的人生全部奉献在马来人福音工作上。他曾经是职场上的天之骄子,也曾拥有投身政坛的胸怀大志,更是一个很出色的辨论员。

如今,人们不再有机会看到耀眼夺目的他,他刻意把自己隐藏起来。现在的他可能在接送病人来回医院;或安静地陪伴各种需要的人。他周而复始地过着在人看来似乎琐碎、没有成就感的生活;他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融入在马来人社群中,向他们活出耶稣的爱。

生活表面看来是安静的,事际上却充满着暗涌。他不知道哪一天,伊斯兰管理局会发现隐藏中的他。

故事2

他来自精英家庭,接受的是英文教育。他生活的环境虽然有许多马来人,但彼此没什么交集。然而,当神呼召他献上自己时,他心中清晰的服事对象正是这些熟悉又陌生的马来人。

在马来西亚,虽然向马来人传福音是被禁止的,然而在学术圈子里的宗教对话却是容许的,这里可能是东南亚地区最合适宗教对话的地方。于是,他走进以马来人为主的校园,搬到多数马来人居住的地区,重新以生疏的马来语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一边寻求宗教对话的机会。

在大学校园里,人们看他是一个学生,只有他知道自己不单是一个学生,因为学生不会害怕,但他却常常怕得想回家。

故事3

有一对夫妻婚后多年都住在一幢公寓里。附近有一所伊斯兰大学,很多来自非洲和中东的穆斯林,借着求学的管道留在马来西亚,他们也搬进这幢公寓。有一段时间,公寓的电梯故障,这对夫妻每天进出都需爬27层楼梯,感到非常吃力,便寻思着要搬迁。当两夫妻为这件事寻求神时,圣灵却开他们的眼晴,让他们看见以往从来没留意过的同一幢公寓的许多未得之民,看见他们的生活和福音的紧迫需要,更看见神要他们留下来成为这幢公寓的福音使者。他们带着这个全新的看见留下来。

虽然一切看似没改变,但他们却改变了。

(注:以上真实故事经过了改编)

没有人知道,今天马来西亚有多少穆斯林背景归主者(Muslim-Background Believers, MBB);也没有人知道,今天有多少教会参与穆宣事工。这一切都是隐藏的。但很肯定的是,他们是存在的。

有一件事值得我们关注,1930年代,马来半岛出现了「马来世界祷告团契」,这个祷告运动一直持续到现在,在世界上不同国家都有人固定为马来人祷告。近年,在马来西亚兴起了称为「525」的祷告运动,许多人忠心呼求神5年内在马来西亚的52个区域中都兴起至少一个MBB的团契。

今天,想要阻止马来人听到福音已经不太容易,因为在网路上有各种福音讯息可以下载。许多马来人穆斯林开始会思考伊斯兰教要带领他们往哪里去?马来西亚的属灵氛围因着强力且持续的祷告正在改变!我们要做的是继续祷告,也为在危险前线的宣教士守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