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宣教資源
-

從文化使命到文化宣教
過去十年,哈利波特的旋風橫掃世界小說和電影的市場,有些人十分訝異,何以這個以 “巫術”和“靈異”為主軸的故事,風靡了全世界的讀者和觀眾。為何在科學時代,人們還會擁抱靈覺主義(transcendentalism)的世界觀?其實,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西方世界整体的世界觀已從“現代主義”轉向“後現代主義”。由笛卡爾和牛頓等人建構的機械式的宇宙觀逐漸失去影響力,取而代 之的則是“新靈性主義”(new spiritualism)及“實体的另類模式”(alternative modes of reality)。無怪乎,新紀元運動在西方大行其道。 然而,目前在中國,科學主義則是主流文化之一,因為大家喜歡標榜“科學”或“合乎科學”,作為贏得信賴或品質保証的憑據。倘若基督信仰被視為與科學敵對,要人們信奉基督教便會有很大的障礙。如此觀之,文化氛圍或文化情境會成為人信主的助力或阻力,這是不証自明的事實。 一、中美文化都在尋求出路 20世紀初,當中國傳統文化面對西方世界強有力的批判與挑釁時,有識之士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國文化的走向。何處是出路?於是有了“体用”之爭,究竟是要“中体西 用”呢?還是要“西体中用”?抑是要“全盤西化”?經過戊戍變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及共產黨社會主義的統治之後,這樣的爭執依然是非常熱門的話 題。 直到今天,面對馬克思主義在神州大陸的適應,以及市場經濟的挑戰,中國學術界中“自由主義”及“新左派”之間的衝突與對峙從未消失。中國文化何去何從?基督徒知識分子責無旁貸,必須要去正視,並從信仰的角度給予答覆。 過去40年來,美國社會也不斷出現“文化戰爭”的問題。傳統的美國社會建立在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價值觀上,是有神論的文化。然而,隨著達爾文進化論、現代主 義、人文主義、科學主義及後現代思想的影響,傳統價值觀遭受嚴重的摧殘。每次總統大選,這種不同意識形態所產生的觀點,就會在道德和信仰的議題上展開劇烈 爭戰。過去基督徒右翼的政治影響力不斷受到質疑和污蔑,美國主流文化價值一直面對壓力、衝突與重新解釋的必要。究竟前途如何?目前尚未可知。 二、傳統神學怎樣看文化使命 在談“文化使命”之前,需要先澄清文化是指何而言?文化的定義有160種之多,但簡單說來,文化是指人類一切活動的綜合体。根據聖經,人是所有受造者中最 “高明”的生物,所以有智慧來管理神在地上所造的一切。若詳細分析《創世記》第一、二章的記載,我們可以把文化使命歸納為以下四方面: 首先,《創世記》1:28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這個命令很顯然包括了建立家庭,組織群体的責任,讓人類的社會可以和諧的發展。文化使命一定要從家 庭開始,因為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也是人學習文化、創造文化的搖籃。這個學習的過程無疑即是發展最原始的“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律 學”和“政治學”。 接著,根據1:26、28及2:19-20,人類的使命是要“管理”和“治理”其他的受造物,包括地球上的各類生物、 海洋、礦物等。於是亞當和夏娃要開始去認識周遭的環境,才可以成為忠心的管家。套用現代術語,他們要研究較基本的“命名學”、“分類學”、“礦物學”、 “植物學”、“動物學”、“海洋學”、“氣象學”,甚至進而探討“物理學”、“化學”及“醫學”等。 在伊甸園裡,亞當夏娃領受了具体的命令,要“修理看守”(2:15)這個美麗的園地。於是他們要研究“生態學”、“天文學”,以達成環境保護的責任。他們体會,若要讓水果、菜蔬可以有良好的收穫,必須要有效的修理和維護。 最後,在天地萬物造好後,神定第七日為“安息日”,以便享受祂創造的成果。這樣一來,祂也為人和一切受造物制定了“安息”的原則,使人可以認識神的偉大,並把榮耀歸給祂,這也就是真正“宗教學”的內涵與精神。 如此看來,文化使命乃是奠基於神創造的事實。它涵蓋了家庭、社會、工作與休閒等重要的內容。所以文化建設必須以神為中心,在這個不容置疑的真理上,人扮演神要我們發揮的角色,使受造物在祂所定規的計劃和藍圖裡,展現一切潛能,榮耀神的名。 三、從文化使命到福音使命 自從亞當墮落後,人在進行文化建設時便偏離了神創造的原則。這種“異化”或“脫軌”的狀況先在家庭裡發生,以後擴大到族群與社會中。由墮落的人性發展而來的 倫理、道德、管理觀念、經濟結構、教育宗旨,出現極嚴重的扭曲和錯誤。甚至人類對物質世界的探索,動機與心態也不正確,導致生活水平的提升不一定能真正造 福滄桑社稷。 《創世記》第四章描寫該隱對亞伯的謀殺,孕育出社會中的仇視、衝突與報復。雖然人類發展畜牧、製造樂器、改良生產工具,使物質文明不斷向上提高,但安和樂利的社會卻無法臨到。罪成為人類社會中的毒瘤。這個問題不解決,“文化使命”的終極目標永遠不能達到。 因此,神要對人類和文化施行救贖。《創世記》對這個主題的說明,是透過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物件啟示出來。首先,神為亞當夫婦作衣服遮蓋他們的羞恥,而衣服是由獸皮製成(《創》3:21),暗示動物的犧牲。亞伯的獻祭顯明,人和神關係的恢復需要贖罪的祭物。 從挪亞開始,壇的建立成為人與神交通必須有的程序。摩西為神建造會幕,五種獻祭成為以色列百姓蒙贖與得福的媒介。當然,這些舊約的預表都指向加略山上十字架的完美救贖──神子耶穌為承擔世人的罪而犧牲。 “福音使命”(evangelistic mandate)或“宣教使命”(missionary mandate)即是向墮落的世人宣告神救贖的恩典,這也就是主耶穌在離世之前對門徒吩咐的“大使命”(《太》28:18-20)。嚴格說來,文化使命若 要完全落實,必須以完成福音使命為前提。然而,過去一百年來,在西方的宣教會議中,究竟這兩個使命孰重孰輕,卻爭議不斷。特別是文化使命中有關“社會關 懷”的問題在第三世界中愈來愈引起普遍的注重。 在西方教會對宣教產生爭議的時期,斯托德牧師(John Stott)於1975年受邀到牛津的威克里夫大廳演講,這是著名的沙瓦塞(Chavasse)講座,講題是普世宣教。他特別提到傳福音與社會關懷的關係 ──社會關懷是傳福音的表現、手段、還是夥伴?他贊成第三種關係。該演講最後集結成《當今世界的基督徒宣教》(Christian Mission in the Modern World)一書。 第一屆洛桑會議(1974)以後,傳福音與社會關懷的問題一直成為討論的焦點。在福音派的陣 營中,逐漸形成三個派別。第一派強調歷史上宣教的導向,即以傳福音為主軸,他們分別在1989、1995、1997年舉辦了世界宣教的全球性會議 (Global Consultation on World Evangelization),來貫徹他們的目標。…
-

如何向民間信仰者傳福音?
在基督教宣教運動的歷史中,基督教與非基督宗教的關係一直備受廣泛的討論與關注。由於亞洲地區具有豐富及多元的宗教傳統,基督教如何在多元的宗教處境中作信仰告白,誠然是教會不能迴避的挑戰。 多元宗教中的信仰告白 就中國(華人)社會的處境而言,民間信仰的影響可謂無遠弗屆。有學者指出,中國人的主流宗教,並非佛教及道教,而是民間信仰。1民間信仰並非以制度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的形態存在,而是散布式(diffused form)的宗教生活與經驗,即宗教信仰滲透於日常生活不同環節中,不具備嚴格的教義、宗教經卷及宗教團體。2華人常見的「拜神」,就是民間信仰的具體表達。拜神與一般意義的宗教不同,當我們問中國人「信甚麼教」時,他不一定明白您的意思,但他卻可以輕易地回答「拜甚麼神」這問題。對中國人而言,他可以同時因應不同的需要「拜」不同的神祇(如黃大仙、觀音、媽祖),卻不代表他加入了某一宗教或宗教團體(黃大仙教?觀音教?媽祖教?)。 換言之,宗教折衷主義或多元主義是中國民間信仰的特質。中國人拜神時,真、偽的角度從來不是他們首要的關懷,反而靈驗與否才是最重要的考慮。這位「神」可否幫助我趨吉避凶、風調雨順?這比是否獨一真神來得更貼身和重要。3 部份基督徒傳福音時,傾向以「從上而下」式的「真、假神」之辨/辯的取向,即把所有非基督宗教視作異教、迷信、偶像,再論證創造天地的獨一真神的存在。在多元宗教的現實處境中,當我們問「基督徒如何向民間信仰者傳福音」時,除了這種「護教式」的信仰告白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知己知彼的信仰分享 筆者相信,傳福音是信仰的分享,基督徒面對拜神者的時候,能否及如何從合適的角度切入分享信仰?我們除了向他們宣告這是迷信及拜偶像外,有沒有退一步認識及了解,為甚麼人們會趨向民間信仰?所謂知己知彼,基督徒分享信仰的時候,必須針對拜神者背後的宗教世界,特別是有關儀式反映華人的宗教及心靈需要,再反省如何作基督教的回應。 以華人普遍的喪葬禮儀為例,4基督徒很快便將此界定為迷信與拜偶像。在喪葬儀式上,為甚麼生者要為死者超渡亡靈呢?這豈不反映華人心底裡其實對死後世界及生命(靈魂)有強烈的信念,並且承認死者離世後必須面對審判?因此,超渡及解幽儀式正是針對這種「罪感」意識而提供的「解罪」與懺悔。5一直以來,基督徒均有「常識」式的誤解,以為中國人並沒有「罪」觀,或以為中國人所理解的「罪」就是有否犯法(crime),而不是宗教涵義上的「罪」(sin)。不少人更以此來解釋為何基督徒傳福音時提及「罪人」,會引起對方那麼大的反應,就是因為對方並不認同自己犯「罪」(法)。6不過,如果華人真的相信自己生前沒有犯「罪」(法),又何須在喪葬儀式中替亡靈超渡、解幽呢?喪葬儀式反映中國人的宗教需要──如何處理人性及罪性,以及靈魂安息的問題,關鍵是基督徒有否充分的認識與掌握,以至我們能更有效地傳講福音。 同時,在喪葬禮儀中,為甚麼生者要為死者預備那麼多東西(供品)?就是因為生者相信死後有另一個世界,死者在那裡繼續生活。誰告訴我們,人死後仍要住大房子、買東西、上網、交稅、娛樂、享受等呢(這從生者焚化給死者的紙紮用品可反映)?沒有,這一切都出於生者的假設而已。靈魂觀念的產生源於原始人對死亡的恐懼,不承認死是生命的終結。面對屍體的腐壞,人會感到生命的完全消滅,但靈魂的觀念卻讓人相信死後仍有脫離肉身的生命。我們都是從已知來想像未知,我們唯一的經驗就是在生的經驗,所以生者按著這世界投射出另一個死後的世界。 這種心態反映生者的焦慮及疑懼,正因為人不能往返生、死世界,作為死者的摯親,惟有假設有這個死後的世界,希望為死者預備各種所需。同時,這在在反映生者的心理與信仰。有趣的是,生者好像對死後世界有充分的認識,因而為死者作好各樣預備,卻恰好反映人們其實對死後世界的真正生活持恐懼、悲觀的態度。7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把儒家主要的關懷集中在如何做人(仁)。然而,儒家對死亡存而不論的結果,卻給佛教、道教及民間信仰留下極大的空間。生與死之間原來有著密切的關係。基督教對生命(生與死)的透視──「未知死,焉知生?」相信正是我們需要向中國人傳遞的福音與信息。 基督徒的自我反省 《出埃及記》三十二章記述了以色列民拜金牛犢的故事,正說明人按現實需要來「造神」。因此,民間信仰的發展正好成為一面鏡子,反射人在其中的訴求。各式各樣滿足人需求的神祇,背後正是一張真實的生命(苦難)清單,反映人面對生與死及當中的困惑。筆者有一次考察扶乩時,與一位媽媽交談,她表示兒子患有腎病,病情反覆,每次到醫院覆診時均擔心不已。她帶同兒子到那些道堂,大仙藉著扶乩賜下的藥方卻給她極大的安慰。 當然,我們要小心,反省基督教的回應時,不要把基督教淪爲另類的民間信仰,單憑靈驗來吸引人(這其實蠻奏效與吸引)。我們必須正視:在福音書裡,耶穌基督面對魔鬼的試探時,表現出來的是神兒子的「自限」。魔鬼對耶穌的試探其實是誘導耶穌以神蹟來證明及強化神兒子的身分,並且以速成的手法來實現神兒子的使命。三個試探的核心是誘導耶穌以神蹟、權柄及奧祕來取代十字架,以勝利的彌賽亞否定受苦的彌賽亞,令神兒子步向叛逆神的道路(參太四1~11)。8 因此,作基督徒的意思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免受現實生命的苦難,我們宣講的福音不等於趨吉避凶、一帆風順的成功神學,而是藉著我們的見證,在現實生活的艱難與挑戰中展現基督教對生命及存在價值的理解,不在於滿足及追求一己之福,而在於因著基督耶穌而與神和好,並得著豐盛的生命。 另一方面,基督徒也是福音的使者,所傳講的並不是有關死的信息,而是活的見證。到底我們有沒有關愛鄰舍,讓他們在生活困苦中因著我們的同在而經歷上主的愛?我們必須以行動來傳講福音,分享主愛。 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面對民間信仰,也許我們首要的態度不是單單宣判這些信仰為迷信,而是逼使我們反思福音的價值與意義。 註: 勞寶霞:「『中國民間宗教』才是中國人的主流信仰––––訪中文大學宗教系教授歐大年」,《明報》(一九九七年一月十八日);歐大年(Daniel L. Overmyer)著:「中國民間宗教的秩序和內在理性」,《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通訊》,第三期(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關於制度宗教與散布宗教的討論,參C. K. Yang: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p.294~295. Daniel L. Overmyer: Religions of…
-

宣教士要籌款才能進工場?
問: 為甚麼宣教士要自己籌款才可進工場?以後若經濟支持不足,他們是否就要離開工場? 答: 筆者雖然不是宣教士,惟身為華基聯會差傳部主席,經常與宣教士交談分享和禱告,很明白各地宣教士的一些需要及掙扎,其中一點就是籌款。有關你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筆者認為宣教士上路前自己籌款,有以下的好處﹕ 一、信心的操練 宣教士向人談及宣教工埸的挑戰,例如當地缺乏同工、隊工的挑戰、因工埸的本質很難領人歸主(如穆斯林國家)、經費短缺的現況等,這一切都一而再喚醒宣教士堅持對神的信實、引領不放棄。「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因此,在宣教士出工場前自己籌款,是對神信心的考驗及學習。 二、呼召的引證 宣教士應該是上帝親自呼召,是主差派出去的工人。主的工人需要有眾多信徒和教會的引證支持,向眾人發出籌款的呼籲,除了是信心的考驗,亦是引證宣教士蒙召的一個方法,讓神引證宣教士的身份及差傳事工。 三、祈禱的學習 祈禱是屬靈爭戰全副軍裝的其中一樣,保羅說:「要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為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也要為我祈求,讓我有口才,能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祕。」(弗 6:18-19)普世宣教無論要往何處去,都必須要與神同工才能成事;祈禱是與上帝溝通及向祂支取力量的屬靈操練。宣教士籌款,是學習在禱告中倚靠神,正如先知說:「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4:6) 四、同心的支持 宣教不是人的事,是神的工作;亦不只是個人的承擔,乃是教會的使命。當一位宣教士去籌款,實是讓眾信徒可以參與其中,間接也是參與神普世的工作。主耶穌基督說 :「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太6:21)當信徒願意捐款用金錢支持宣教士,特別是經常的奉獻,便表示內心的認同與支持,更可成為這些宣教士的代禱勇士和屬靈盟友。 從這幾方面來探討,籌款雖然困難,卻考驗個人和信徒對神信心、對宣教事工的引證、學習禱告,並與眾聖徒一起同心同工。 至於你提出的第二個問題,若然宣教士在經濟支持不足的情形下,如何是好?這確實是信心的考驗,惟許多時候當經濟困難時,宣教士更積極鼓勵更多信徒以禱告和金錢大力支持,也就有更多人願意認同。保羅勸勉信徒:「弟兄們,你們行善不可喪志。」(帖後3:13)戴德生醫生曾說:「神的工作,按神的心意而行,必不缺神的供應。」 另一方面,宣教士亦要學習謙卑,不隨便向人籌款,但是當有兄姊自願以金錢作支持時,亦不要拒絕。如保羅在《腓立比書》如此說:「我並不是因缺乏而說這話,因為我已經學會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任何事情,任何景況,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然而,你們能和我分擔憂患是一件好事。」(腓立比書 4:11-14)若然是主的工作,神必預備,祂必供應,不要輕易放棄。 ( 回答者為美堅華基粵語堂主任牧師,華基聯會差傳部主席)
-

不可輕視教會的力量:宣教士後方支援
不可輕視教會的力量:宣教士後方支援 整理:歐陽瑞萍 教會差派宣教士到遠方宣教後,宣教士是否變成了「潑出去的水」,與教會少有往來?教會領袖如何以具體行動發動會眾支援宣教士?當中面對甚麼挑戰……為了解以上種種課題,今期主題訂為「支援宣教士」,邀請了四家堂會的教牧進行筆訪,分享其教會支援宣教士的經驗。受訪教牧為: 曾仲池牧師:在加拿大(Canada)牧會十七年,現為溫哥華基督教頌恩堂(下簡稱頌恩堂)牧師。 寇紹穎長老:至今在北美基督之家第四家擔任主任牧師十五年,期間前往中國大陸作短宣培訓十年之久。 呂家聲牧師:現任澳洲(Australia)基督教播道會靈福堂(下簡稱靈福堂)主任牧師、澳洲播道會總會主席。 李健長老:現任臺灣臺北基督徒林森南路禮拜堂(下簡稱林森南路禮拜堂)長老、中華基督徒地方教會聯合差傳協會(下簡稱差傳協會)理事長。 簡介宣教士支援概況 四家教會都有支援宣教士,所支持的人數與年期各有不同。頌恩堂於本年支持十九位宣教士。過去二十年來,該會支持不同宣教士,經濟上的支持有長有短。通常經審核後,除非特殊原因,將會支持該宣教士直至離任工場。該會現時所支持的宣教士由一年至十五年不等。 基督之家第四家從二十二年前教會成立之初,就開始支援宣教士,歷年來陸續增加支援的宣教士,目前共支援二十一位宣教士和十家宣教機構,所支援的宣教士分別在中國大陸、臺灣、蒙古(Mongolia)、東南亞、印度(India)、非洲和歐洲服侍。 靈福堂目前支援十一個單位的宣教士,由差傳基金撥款支持。參與支援這批宣教士的時日均有不同,主要是在他們開始出發到工場便建立了這伙伴關係。因此,有些單位已是超過二十年的合作伙伴,有些卻是過去一、兩年才開始。 林森南路禮拜堂則透過差傳協會支援宣教士,李健長老簡介協會的背景:「一九七八年,臺北地方教會七家堂會成立臺北地方教會差傳小組,從組織福音隊到泰北(Northern Thailand)、舉行首屆差傳年會開始,漸次推動宣教事工。時至二○○一年,二十四家堂會成立了差傳協會,先後設置臺灣島內及海外十個工場。宣教士由個別堂會推介,經差傳協會審核通過後接納,迄今曾差派二十六位宣教士。」 支援的宣教士不限於直接差派 若堂會有直接差派宣教士,自然而然地成為該宣教士的後方支援,除此以外,有些教會更會支援非該會直接差派的宣教士。以頌恩堂為例,現時所支持的十九位宣教士,只有一位為該會直接差派,其他為同一宗派(門諾弟兄會)、華人差傳機構及其他差會差派的宣教士。 基督之家第四家所支援的宣教士有的出自該會,有的經由別的教會介紹,但都經過該會宣道組詳細審核,接納為宣教士,同時要求他們加入一家差傳機構,然後由差傳機構負責差派他們到福音工場,教會的奉獻也透過差傳機構轉給宣教士。 靈福堂則因為本身沒有直接差派宣教士,所以透過宣教機構支持、認領宣教士單位。雖然如此,這些宣教士單位包括該會會友及曾在教會牧養的傳道同工。 至於臺北地方教會多家堂會聯合組成的差傳協會,其宣教士雖多數由該會直接差派,但若評估對事工發展及管理、宣教士於工場的關顧各方面會更有果效時,也會以合作原則,委請已在當地設立工作團隊的國際差會差派。 宣教士支援系統 頌恩堂支持該會所差派的宣教士50%的經濟預算,亦會指派會眾及團契認領該宣教士,關心其需要。此外,差傳委員或會友前往工場探望所差派的宣教士,關心他們。不僅關心宣教士本身,亦關心宣教士留在加拿大的父母。 幫助會眾更深認識宣教士的需要,亦是支援宣教士的具體表現,有了認識,繼而才能談支援行動。頌恩堂用了幾種方法與堂會直接差派的宣教士保持聯繫及加深彼此認識:一.設立差傳壁報板,介紹宣教士的最新動向及消息。二.透過電子郵件或教會網站,將該會最新消息與所差派的宣教士分享,使其掌握母會(差派教會)最新消息。三.在每月第三週的主日場刊加入宣教士最新動向,使會眾能關心宣教士的需要。四.當宣教士回加拿大休息或述職,請他在教會聚會分享。五.不定期透過網絡通訊軟件Skype或電子郵件與宣教士聯絡,蒐集代禱事項。 頌恩堂支援的宣教士有十八位非該會直接差派,但支援方式與直接差派的宣教士大同小異,這裡僅介紹有所不同的部份。經濟支持方面,頌恩堂設定對非該會差派的宣教士的支持數額,按該宣教士的需要,每年遞增至上限,這上限大概少於該宣教士經濟預算的三份之一。也會按宣教工場的特別需要,如購置教會物業,經審核後作一次過的撥款支持。關心宣教士方面,頌恩堂設定每月第三週祈禱會為差傳禱告會,分享宣教士的近況及代禱事項,也邀請述職或過境的宣教士或機構分享事工。 基督之家第四家對宣教士的支援則包括三方面:一.按月奉獻金錢給宣教士。二.教會各愛心關懷小組分別認領宣教士,關懷他們的生活和事奉,為他們代禱。三.每月宣道組禱告會報導宣教士的近況,關懷、聯絡並為他們禱告。 靈福堂支援的宣教士中,若有該會會友被差傳機構差派,支持金額相對較多,其他考慮包括服侍的工場、性質及群體。除了金錢奉獻,差傳部都會與這些宣教士保持聯絡,每年也鼓勵他們簡述事工進展。此外,該會亦組織短宣隊作訪宣,彼此鼓勵。若有宣教士述職回到悉尼(Sydney),差傳部也必定安排他們在崇拜及祈禱會中分享,讓弟兄姊妹與他們有近距離接觸。 差傳協會在哪些層面支援所差派的宣教士?李健長老指:「宣教士上工場後,透過眾堂會聯合承擔的差傳協會得著行政協助、募款統籌、財務管理、屬靈遮蓋、代禱連結、關顧安慰、職能提升、事奉指引等支援。」 李長老提及支援系統的重要性:「宣教士要服侍得好,他個人、教會與差會需要共同用心經營一個支援系統,否則很難走得長遠。支援不僅是指經濟、代禱上的支持,關係的持續連結更要緊;有美好關係的連結才會帶動其他方面的凝聚。這連結不能止於宣教士與堂會核心牧長、差會領袖的層次,宣教士與一位位信徒的關係更要緊。 「為了強化這層關係,堂會和差傳協會辦公室這些年間持續致力於以下七點: 「第一,盡量讓後方支持系統的核心同工群穩定,而非隨教會人事調整,兩、三年就大搬風。 「第二,關心宣教士在後方的父母與家人。 「第三,不時透過通訊工具與宣教士談話或親身前往工場探訪他們。 「第四,尋找合適的同工專門關心、傾聽,以同理心了解宣教士比較在意的議題,如感情、子女教育、人際和諧、財務管理、健康咨詢、挫折調適、孤單寂寞等。 「第五,差派宣教士前,建立『後援團』,成為日後傳遞宣教士代禱事項及需求的管道,並繼續擴展『後援團』,否則隨著時間的演進,愈來愈少人了解宣教士的服侍狀況。 「第六,協助宣教士撰寫代禱信,並傳給各堂會於禱告會代禱,或刊登於教會週報及網站。 「第七,安排出版品版面或各類適當機會,讓宣教士在教會或差會『經常露面』,做到人雖不在卻猶似經常同在。」 李長老指出在宣教士支援系統中,關係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教會的信徒若能直接與宣教士連結,感受到彼此的關係,才會帶出對大使命的感動,也才會有禱告、金錢、關心的擺上。當然,宣教士本身是主體,若當事人缺少支援系統的概念,忽略花心力經營,或者性格上沒作出調整以適應支援系統,自然會常常喟嘆『壯志未酬』、『心事有誰知』,這也是堂會推薦宣教士或差會培訓宣教士的重要課題。」 支援其他堂會或差傳機構差派的宣教士的準則 頌恩堂支援該會以外的宣教士的準則,主要分為四方面: 一.認同宣教士的事工:以直接傳福音、植堂為優先,其次是傳福音、神學訓練相關事工。 二.認同宗派的宣教士:以教會所屬宗派的差會的宣教士為優先考慮。除了作為對宗派的支持外,也因為該宗派已有一百年以上的差傳經驗,在工場管理、審核宣教士、支援宣教士及工場、宣教士子女教育、宣教士隊工、宣教士退休安排上都有許多政策及指引,省卻地區教會在差傳事工上的審核時間。 三.認同宣教工場:以宣教士服侍工場所在國家是否為「10/40之窗」範圍為優先,其次考慮同一國家、地區是否有許多類似的事工。 四.認同差傳機構:宣教士所屬的差傳機構是否為已向加拿大稅局合法登記的非牟利機構。從每年財政年報,審核該機構經濟情況,判斷其行政費用是否合理。若非加拿大稅局認可的機構,在金錢支持上,受加拿大稅務條例監管。 基督之家第四家宣道組審核、選擇宣教士則基於下列考量: 一.除該會產生的宣教士外,基督之家其他堂會介紹的宣教士為優先考慮。 二.以直接從事福音工作者為優先考慮(有別於社會福利工作或辦學校等)。 三.以直接向世界各地華人傳福音的工作為優先考慮。 教會領袖如何動員信徒關心宣教士? 信徒可成為關心宣教士的龐大力量,教會領袖如何將信徒動員起來?曾牧師指,教會領袖可從下列層面動員信徒關心宣教士: 一.在崇拜領禱時,特別為宣教士的近況代禱。 二.設立差傳主日學,教導有關差傳歷史、《聖經》基礎及如何關心宣教士。 三.在團契聚會中,安排使用網絡通訊軟件Skype與所關顧的宣教士直接對話,按宣教士的生日、結婚週年、子女的生日、聖誕節等寄上心意卡或禮物。 四.在教會設立差傳壁報板,要求信徒主動蒐集所指定關顧的宣教士的資訊,如工場背景、事工範圍、代禱事項等。 五.如宣教士有特別需要,除了經濟安排外,舉行特別禱告會,記念他們的需要。 六.鼓勵及邀請成熟的肢體代表團契擔任差傳委員會成員,學習參與差傳事奉,從認識宣教士到關心宣教士。 七.每年舉行差傳年會,讓信徒了解所支持的宣教士近況,更可把握機會提醒信徒支援及關心宣教士的需要。 基督之家第四家的做法則分為六方面,舉例說明如下:…
-

財務自由v.s.在財務上有自由 (基督徒理財系列 9)
何謂「財務自由」? ‧買東西不用看標籤?有錢花、盡量花? 【想一想】:似乎當下很自由!但是可以享受多 久? ‧累積到一千萬退休?累積到三千萬退休? 【想一想】:這真是你評估過個人生活模式和財 務能力而設定的目標嗎?還是只因為別人都這麼 說?是出於貪婪或是比較而設的目標?設定這個 目標,使你充滿工作動力?還是充滿壓力? 「財務自由」依據維基百科或是理財規劃專業上的定義,是:當你的財富累積到「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操作式定義如以下公式: 未來「全年非工資收入」>=「全年支出」 非工資收入包括哪些類型?例如將錢存放銀行生的利息、投保儲蓄型保單領的還本金、投資債券或債券型基金領到的配息、買股票配得的現金股利、買房出租所得的租金、以及出版書籍音樂會有版權費……,這些都是「非工資收入」,又稱為「被動型收入」。當這些非工資收入加總超過未來的生活所需,我們就可以自由退休、無須為錢工作。但是,當我們面臨要如何選擇理財工具,如何管理投資風險,就延伸出很多試探與挑戰,有許多人落入愈理愈少,甚至負債的光景中。 歸根究柢,「貪婪」、「害怕」和「無知」通常是使人在財務管理上心受轄制或金錢被虧損的三大基本元素。 基督徒可否追求「財務自由」? 人生的生老病死是一個過程,生命氣息都在於主,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的體力、能力和職業屬性可以工作賺錢到最後一刻,因此為老年生活所需而「儲蓄」,其實是一個負責的態度,也是操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節制欲求的品格,懂得為將來的「需要」,節制現在的「想要」。1970年代,沃爾特.米歇爾教授(Walter Mischel)帶領學生進行一個測試。他們讓接受測試的孩子單獨留在房間內,給他一塊棉花糖,告訴他:「我會離開15分鐘,如果等我回來,你沒有把棉花糖吃掉,那麼你就會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米歇爾教授之後又持續追蹤這群孩子,發現驚人的結果:當初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長大之後,無論在學業、經濟、健康、甚至人際關係的平均成就也比較高。這個「棉花糖實驗」教導我們,要從小操練孩子「遲延滿足」的能力,對日後的人生大有益處。 其實,我們基督徒應該是最懂得「遲延滿足」的道理,耶穌正是我們的榜樣。如同希伯來書十二章勸勉我們的,「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十二1b~2) 因此,在財務上追求「財務自由」,好讓自己確保得到安心的晚年,而過程中操練出「節制」、「儲蓄」、「遲延滿足」是好事。但是,如果焦點僅在於透過個人努力,追求晚年財務安全,而沒有倚靠神,往往在過程中反而會失去安全感!因為焦點在「金錢」和「自己」,更容易落入貪、怕和無知的轄制中,使積極求富的理財行為反陷入憂慮或虧損,不得喜樂。 更值得我們追求的是「在財務上有自由」 甚麼是「在財務上有自由」?我個人的體會是,一個「在財務上有自由」的人,就是活出腓立比書四章12節所說的:「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 一個在財務上有自由的人,在心態上是: ‧能不以金錢上的貧富,或他人眼光定義自己的身分與價值。 ‧能不論金錢上的貧富,活出「在主裡富足」的生命。 ‧能自由地給予和接受,不會有任何心理壓力,或是後悔。 ‧能自由無礙且能成熟地拒絕基於人情壓力的銷售、投保、投資、借貸邀約,不害怕他人眼光,或是擔心損及兩人關係…… ‧能面對許多的消費誘惑時,有能力向自己的心喊話,斷然向誘惑試探說「不」! ‧能不因著恐懼或貪婪,過度追求投機,或是因著投機行為擔憂害怕或懊悔。 另外,一個「在財務上有自由」的人,在財務上: ‧能管控好在需要用錢的每個時間點,預備好夠用的金錢得以按時支付,無須向人借貸或接受社會救助。 ‧能不為了清償債務,失去暫停工作的自由。 ‧能在領受神呼召時,財務上的安全度加上從神來的信心度,足以讓自己沒有憂慮地回應神,進入神呼召的禾場服事祂。 一個「在財務上有自由」的人,能活出如同保羅勉勵哥林多教會時所形容的樣貌:「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六10) 如何能達到「在財務上有自由」呢? 「敬虔與知足」是神給我們最重要的法則(參提前六6)。很奇妙的是,當我們愈能敬虔知足,對物質的欲求會愈淡,對於退休後的生活所需也會愈低;因為知足,愈不容易陷入貪婪,在財務上受到詐騙虧損的機會也愈低。我們也就愈容易達到在金錢上定義的「財務自由」的水準。 當我們因著「敬虔」,將金錢主權歸給神,因著「知足」的態度,就能享受「在財務上有自由」。不以金錢為追逐的目標,而把焦點放在成為良善、忠心又有見識的僕人,培養「節制、簡樸和遲延滿足」的好品格,將每份收入做妥善分配管理,將神給的恩賜才幹充分發揮,並且一生尋求神的旨意,以致財務管理得當並有餘,達到「財務自由」,就可以更自由回應神的呼召,也能持續為大使命奉獻。 因此,人生目標的順序設定很重要。順序不對,人生是黑白的;順序對了,人生是彩色的!你的人生是什麼顏色呢?主耶穌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盼望我們都在主裡,享受七彩人生! (作者為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台北靈糧堂東南區小組長)
-

為宣教士制訂宣教預算的作用
值得花那麼多時間預備嗎? 讓我們想像以下情況… 「黃主任,你好。我是張宣教士。我還未收到這個月的生活費,已經是月中了。」 「哦!是嗎?非常抱歉。那請問你每月的生活費是多少呢?我手頭上沒有你今年的預算。」 「我想大概是每月500美元吧?我也不是很清楚。總之要讓我有足夠生活費用。」 「那好吧!這個月你收到的支持款項還不錯。那我就給你700美元吧!」 「好呀!那謝謝你了。主任,你真好!」 「吳主任,我是李宣教士。我目前住的房子租金每月300美元。我想搬到較寬大的房子。不過它的月租是400美元。可以嗎?」 「讓我看看你的財務記錄… 不錯,目前你收到的奉獻足夠,半年後的情況就不曉得。不過,你搬家吧!我們到時再看,或許會有奉獻進來。」 以上的虛擬情況或許曾經發生在讀者的機構或工場裡。這種情況長久下去會產生不健康的財務運作。 筆者曾有一段時間在政府部門工作,年初是部門忙碌的時刻,為的是預備下個財政年度的預算:有新的器材或裝備需要購置嗎?器材的維修費是多少?有新的計劃嗎?新發展需要花費多少?需要增加人力嗎?… 筆者那小部門的預算,匯合其他部門的預算,成了整個組織的預算。所有組織的預算集合起來就成了政府下個財政年度的總預算。為甚麼預算這麼重要?真的需要機構同工、宣教士、後防同工,花這麼多的時間去預備嗎?有些宣教士認為這是繁瑣的作業,寧可將時間用在傳福音、培訓、講道等更有價值的事工上。難道「數目字」就沒有價值嗎? 一點觀點及指引 筆者綜合這方面的觀點及指引如下: 1. 聖經教導我們「凡事都要規規矩矩地按著次序行」(林前十四40,聖經新譯本)。雖然經文的上文是論到方言恩賜的使用,但我們也可將之應用在財務管理上,因為上帝畢竟不要我們產生混亂。混亂無法叫人安靜,只會在將來的日子產生財務上的爭端。 2. 舊約不是也有很詳盡的賬目記錄嗎?例如,王上四22-23記錄了所羅門王每日宮廷裡所用的食物、五11記錄了希蘭王從所羅門王得到的回報。有宣教士投訴看到數目字就頭痛,但舊約卻保留著許許多多的數據及賬目。我們讀經時經常不大關注這些數目字,但它們的存在確實讓我們發現我們的上帝看重數字、關註記錄,不論是會幕的建設,或是聖殿的建造,都離不開精準的數據。 3. 預算提醒我們注意價格。如果我們已經預算購置一台700美元的電腦,我們就不會輕易被說服去購置上千元的電腦。沒有預算就等同沒有設下上限,沒有上限便容易隨意隨性地花費,只怕成了不負責任、不善管理上帝託付資源的管家。 4. 預算限制我們不花我們沒有的錢。雖然預算只是一種「紙上談兵」,但它是一種約束。有些宣教士填寫預算的心態是隨隨便便。宣教士寫預算時,必須禱告思考下一個財政年度的優先次序。想發展甚麼?想做甚麼?事工需要甚麼購置?哪一項比較重要?哪一個在先?哪一個在後?有可能籌得這筆款項嗎?… 因此,預算也可以說是一種計劃書,限定我們按著原先的計劃行。這當然不表示預算毫無伸縮性,是死板的。預算的機制裡也應當設有可以修訂的空間,以應對突然的變化或契機。為了防止被濫用,預算的改變或修訂需要有上級的審查與批核。 5. 預算讓宣教士對錢財管理有清楚的交代及清潔的良心。若宣教士有了一個清楚的預算,機構和宣教士就可朝著這個既定的目標籌款,機構也根據這個預算每月或每季撥款給宣教士,宣教士也可按照其預算,確定本身的收入,在原居地繳稅。預算限制宣教士可以為自己籌得多少款項,也限制宣教士每月可以拿多少生活費。這種限制有助讓宣教士在財務管理上,對機構、支持者、支持教會有清澈的透明度。 有助達致上述用處及防範 筆者的差會因此在每年7月開始統籌下一年度的預算。總部會把個人評估、事工評估、計劃書、預算等表格寄給每個單位的宣教士,請他們用心填寫。宣教士們填妥表格後寄回總部,總部作出相應的回應、調整、商討及統籌,計算出下一年度的財政預算。與此同時,總部也根據提供的資料,為每個宣教單位草擬下一年度的預算。這包括宣教士個人的生活預算及福利、個人事工的預算、團隊事工的預算、開展新事工的預算等。這過程必定消耗團隊相當多的時間及精力,但畢竟能有助達致上述的用處及防範。 行政向來在宣教事工中不被看好,常被忽略或被放到最末處理。但我們不要忘記,但以理及約瑟這兩位敬畏上帝的舊約人物,都是卓越的行政人員,上帝欣賞也看重他們手所作的。 (作者為華傳東亞/東南亞區工場主任)
-

宣教士學習語言的重要性
『來,把我手上的檳榔嚼下去,你如果真的想學我們的話,只要開始嚼檳榔就沒問題了!』 當我們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落的時候,我們的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在語言與文化的學習上面。誠實的說,那段學部落語言的時間,真的很辛苦。沒有課本,沒有補習班,只能像一個小孩子,牙牙學語的一句一句慢慢學。如果吃檳榔真的能夠讓我魔術般學會島上的語言的話,那麼一百顆, 一千顆檳榔我都願意吃了!當然,我客氣嚼了幾顆之後,我的語言沒有進步,最後還是要回到現實,花時間下功夫把語言學好。 (檳榔是在亞洲與大洋洲的植物,與石灰一起咀嚼,會變成血紅色,有亢奮與提神功能)。 在Radius十個月的訓練中,學生們都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學習並實際應用很多在跨文化宣教工場會面對的問題。不管是文化適應,發展識字課程,聖經翻譯,團隊服事,教會建立,福音本質…等等,但是訓練其中一個非常核心的部分是在宣教士語言學習的訓練。 這也是為什麼Radius Asia訓練的地點放在台灣東南亞移工及新居民人口最集中的地方。走在訓練中心的外面,可以看到印尼,菲律賓,越南及泰國的商店與移民。在週末的街上,感覺是在一個東南亞的城市裡面。 策略性的選這樣的地點,是因為在Radius的的訓練裡面,學習語言及文化是一個很核心的價值。在訓練的時候,我們會用這些東南亞的語言來模擬學習新的語言的過程。每一個學生都要填寫時間表,訓練自己有紀律,跟有目標性的語言學習。每一個星期會花時間嚴格審查語調與腔調。每過幾個月,學生都會接受語言測試。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的時間,要求學生學一個他們以後不太可能會用到的語言上面呢?畢竟並不是每個學生以後都會到東南亞的這些國家。其實這10個月的語言學習的目標,『不是』要把印尼話或是泰文學到精通 (10個月的時間太短了)。Radius的訓練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去學一個新的語言」。藉著這些在訓練中心旁邊的語言,一個未來的宣教士會學到『如何』在一個新的環境學一個全新的語言。 下列3個原因說明,為何有流利的語言能力對於傳達福音如此重要。 1. 倘若傳講者沒有流利的語言能力,那麼福音信息非常容易被誤解。 在歌林多前書14章,保羅談到關於方言,方言必須翻出來使教會被造就。如果傳達者不清楚,對教會有什麼益處呢? 為了表達他的重點,他使用了關於語言的比喻。他說: 『同樣,你們所講的靈語若不清楚,誰能明白裏頭的信息呢?你們就是向空氣說話罷了!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語言,而沒有一種語言是不表達意思的。要是我不明白那種語言,那麼,使用那種語言的人對我來說是外國人,我在他眼中也是一個外國人。』(林前14:9-11,新譯本) 保羅提到,如果不懂他人的語言,對他而言,你是一位外國人,且對你而言,對方也只是一位外國人。如果傳講信息者是外國人,用的是聽不懂或不清楚的語言,那所傳講的信息所呈現的神又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要清楚傳達福音信息給未得之民,我們需要的是願意花時間、努力、和紀律上的決心。 宣教士需要達到的語言程度,不是日常生活簡單的對話,能夠買菜或是生存這一個異鄉而已。Radius傳遞給學生的觀念是:如果有準備委身跨文化宣教,那麼目標就是要達到當地成人對話,精準的語言程度。 我們為什麼訂那麼高的目標呢? 我們是特別喜歡學習語言嗎? 我可以很直接的說,絕對不是!我認識99%的宣教士都會很直接的說,他們痛恨語言學習。但是福音被誤解的後果太嚴重了。因為我們在乎福音,所以才要求語言的精準。 七年前在部落裡面,福音課程結束,當地第一代基督徒誕生後的隔一天早上,有一群年輕人高興的在我們島上面跑來跑去,興奮地跟其他的年輕人說:「我們聽到了最好的消息!耶穌替我們昨天的罪,今天的罪,還有明天以後的罪死了。所以從此以後,我們可以自由地去犯罪,因為耶穌基督都已經替我們贖罪了!」如果當時我們沒有精準的語言能力,把福音重新解釋給這群年輕人,相信島上現在的教會會是有很不一樣的光景。 2. 學習語言與了解文化的絕對關連 1885年,英國體育界著名的劍橋七傑抵達中國,開始參與中國內地會的宣教工作。當他們和戴德生一起搭船在漢江上航行時,施達德(C.T. Studd)、杜西德(Cecil Polhill-Turner)和杜明德(Arthur Polhill-Turner)三位將他們的中文文法課本放在旁邊,熱切為他們能得到說中文的方言。 當時戴德生不可氣地跟這些剛到工場的宣教士說: 「撒旦有太多的方式,可以讓中國人拒絕福音。就算我可以手一揮,把中文這個語言直接置入你們的腦袋,我也不會這麼做。』 戴德生知道語言的價值; 他能流暢的說4種中文方言。但是他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戴德生清楚的知道,學語言的過程會讓宣教士清楚的了解這語言背後的『文化』。一個沒有精通語言的宣教士,是不會了解當地文化的。而一個不了解當地文化的宣教士,是無法清楚的傳遞福音。 學語言過程中的每一天,不是只是在吸取文字知識而已。當宣教士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他每一天所經歷的,他說走過的土地,呼吸的空氣,經歷與累積的人際關係,在異鄉生活的高低,對當地文化的觀察,這些就是所謂的『道成肉身』的服事。 一個沒有精通當地語言的宣教士,永遠還是一個『局外人』,無法清楚的在當地的世界觀上來傳遞福音。 3. 沒有理解文化和語話的結果往往變成混合主義 如果可以將「混合主義」(syncretism)歸類為世上的一種宗教,它無可置疑地會是世上最普遍的宗教。無論是伊斯蘭教、佛教、天主教、或甚至是基督教裡面,除非有清楚的分辨和棄絕,在許多世界主流宗教表面的正統信仰制度之下,總是活躍著各樣的民間信仰因子、或泛靈論的信念。為什麼在所謂正統宗教的信徒之中,還是有著如惡魔之眼、亡靈日、魔法、「民俗療法」、神靈、祭祖和其他類似習俗繼續存在? 或許基督徒們在混合主義上能倖免於難?事實絕非如此。 令人難過的事實是,許多宣教工場上宣教士所稱的「基督徒」,並沒有完全理解他們真正相信的是什麼。聖經中講到神能把海水分開、醫病、祝福,並且還能餵飽成千上萬的人,這些故事大部分的人會高興的接受。但是通常對人類的墮落、罪、十字架的救贖,聖靈的工作與成為基督門徒的代價等的理解卻極少。他們認為耶穌是眾多神明/能量/靈魂當中的一位,能夠帶給他們更好的生活,但他們未曾認定耶穌為「唯一」的真神。當福音被混合同化後,那就不是真正的福音了! 「混合主義」往往是「速成」的附帶產生的結果,而「速成」是「實用主義」附帶產生的結果。宣教士為了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有『結果』,常常忽略了語言學習。是的,在跨文化宣教上透過翻譯,是會有馬上可以看見的效果。但是常常過的幾年後,宣教士才會發現原來當地的『基督徒』把原本的宗教混入福音,而到那時宣教士通常要花上更多的時間,來處理這些信仰的誤解。 當宣教士放慢速度,下定決心學好當地的文化,這所謂『慢的路』,其實是完成大使命最快的方式。
-

宣教之學什麼語言
你大概很困惑,這是什麼問題?不就是你要去哪裡就要學什麼語言嗎?答案是:「是」也「不是」。 我已經回到台灣八年了,接觸過許多正在預備自己走上宣教路的弟兄姊妹,許多人因著對某特定國家或族群有負擔,便在台灣先自己學起當地語言,當然不是不可以,也沒有一定不好,但我想要丟幾個問題給大家思考。 1. 你在台灣找得到好的學習資源嗎? 有最好學習當地語言的地方,當然就是在當地!當你在台灣,沒有好的語言環境,又缺少練習對象,學習多是用死背的方法,又無法全心投入,學了一年恐怕都不如你在當地花一個月所學的成果,加上如果沒有找到好的當地老師或語言助手,你恐怕自己學錯了都不自知。 2. 你確定你之後一定會去到你所計畫的地方嗎? 世界的局勢說變就變,原本能去的地方,因著疫情、政治、暴動、戰爭等,都可能突然閉門;你未來的人生腳步也是充滿未知,會不會你最後去宣教的地方也跟你現在想的不一樣呢? 3. 你知道你有負擔的地方是否只講特定一種語言嗎? 當我們要去中亞,我們知道當地不只說俄語,還有他們的民族語言,這就像台灣人不只講漢語,也講台語,而由於我們的策略是從城市做起,所以選擇了學俄語,但有些專門做當地偏鄉的宣教士,就必須學他們的民族語言。 又如當你想去巴基斯坦宣教,當地其實有超過300種方言,你能保證自己未來去宣教的城鎮,真的是使用該國的官方語言烏爾都語或某種特定方言嗎? 4. 你以後在宣教工場上會需要用到哪些語言呢? 事實上,在宣教工場上需要用到的語言,不僅僅是當地語言,英語更是至關重要的語言!當你初到宣教工場,不懂當地語言,有任何需要或緊急的狀況,必須跟當地人進行簡單溝通,最可能有用的語言就是英語;當你要跟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共事、溝通,你也一定需要英語;當你未來成為宣教工場的領袖,要幫助更多宣教新血參與在當地事工,流利的英語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綜合以上的考量,我的建議是:在出發去宣教工場前,先在台灣把英語學好,等到你到了當地再開始學當地語言,因為相較於當地語言,英語在台灣有極為豐富的學習資源,要找到好的練習對象、打造幫助自己學英語的環境,都不是太困難的事。 至於當地語言的學習,只要你開始申請各樣手續、確認要去到某個點待下來了,就可以根據你的宣教策略審慎評估要學習哪一種語言,等到你去到當地再開始專心學,相信成效會比在台灣學好非常多,也會避免走一些冤枉路。
-

宣教士:回家後的重歸生活,其實沒這麼容易……
作者/卡汶 ◉文章出處/《華傳》第58期(2019/7-8月)「擁抱重歸的適應經驗」,圖片來源 (華傳全名為「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http://www.gointl.org/ ) 你不要懼怕他們,因為我與你同在, 要拯救你。這是耶和華說的。 耶利米書1:8 重歸適應的經驗,的確會讓我們學會了不少功課。不過,要「擁抱」這些經驗,又談何容易?「擁抱」,意味著要讓它進入自己的生命。在整個過程中,需要一份願意冒險的勇氣,一個開放的態度,更需要從上而來的恩典! 最近與同工談及主日學的事情時,不自覺地說出了泰文的詞語。對方當然不知如何反應,連我自己說了也不察覺。原來我懷念用泰文溝通,在家中我也會刻意看泰劇。若有機會,我會主動找泰國菜館,並渴望遇上懂泰語的人。重投事奉崗位後,我沒有再太在意重歸的壓力,不過,這些因壓力而產生的情緒仍然需要一定的抒發。 說起泰劇,我最近遇上了一套蠻有意義的電視劇。當我一有空閒時,就透過YOUTUBE觀看,也擔心自己會否太沉迷了——但我沒想到,天父使用這部泰劇讓我慢慢去留意和整理,好好聆聽、探問自己當下的感受,恐懼、孤單、疏離感、拒抗……把內心想要分享,卻又怯於表達的事情寫下來。就這樣,我在神的話語中,把心聲盡情抒發,哭了一場。 我在書寫的過程中發現,昔日我上工場時,多麼渴望和期待進入工場的文化;今日回歸家鄉,面對新文化,我只知道需要進入,卻沒有一點興奮和期待。同樣是面對新的文化,為何我的態度完全不同?難道我對家鄉的文化已經下了判斷,以致我失去了那份「開放」的態度? 甚至建立了一個防衛意識,更不敢去探索和了解了嗎? 創造我的天父最知道我的性情,祂用最適合我的方法讓我發現自己的需要和本相,並藉著祂的話話讓我得著安慰和鼓勵,繼續跨越重歸家鄉生活的地雷陣。
-

傳福音就好,為什麼要宣教?
你有過這些想法嗎? ✎本地福音工作都做不完了,如何宣教? ✎教會成立時間短、人少、經費也少,無法發展宣教… ✎我們會友對宣教沒負擔,無法推動… ✎我的教會正在建堂,心有餘而力不足… ✎我已經為宣教奉獻了金錢,這樣就夠了吧? 下方圖片中要帶你來檢視以上幾點迷思!繼續看下去↓ (圖片源自2017冬季號《宣教日引》P.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