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出發前

  • 宣教故事 不怕死的姑娘

    雖然義和團在1900年殺了許多中國信徒和外國傳教士,卻讓更多的中國人遇見了真神。

  • 全球612個族群沒有宣教士 2千多萬未得之民需福音 省思大使命的最後一哩路

    全球612個族群沒有宣教士 2千多萬未得之民需福音 省思大使命的最後一哩路

    目前全世界有612個族群,共有2,617萬5,340名未得之民,這些族群中幾乎沒有差派任何一位宣教士。如今,宣教的最後一哩路,迫在眉睫,你聽見人心的呼喚嗎? 上週末(24至25日),「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特別和美南浸信會差會,及未竟之業事工,連兩天在台北、高雄舉辦兩場年度宣教論壇。 24日晚間,特別邀請未竟之業事工執行長保羅・艾許曼牧師(Paul Eshleman)擔任講員,他參與普世宣教30多年來,曾發起「耶穌傳」福音電影計畫,並在230多個國家播映,觸及超過60億人次。他更曾推動「I found it!(我找到了!)」等多項宣教動員計畫,也常於洛桑會議、Call2all等國際特會中擔任重要講員。 未竟之業事工執行長保羅・艾許曼牧師。 (攝影/記者杜胤廣)。 6年前,超過一萬多名宣教士、佈道家與宣教策略家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聚集,討論葛理翰協會提出的宣教目標。 活動中,有一群領袖為使世界各地的每個族群都能被福音及教會觸及,共同制定了一項計畫,近來他們成立了「未竟之業」事工,其異象是,要讓世上每一個族群都能產生本土化的教會植堂運動,因此他們成立了一個連結超過300間教會宗派與宣教機構的全球網絡,目前正以夥伴關係彼此同工,盼望能使每個族群都能聽見福音。 在世父親的最後一句話 何況耶穌最後頒布的大使命 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與美南浸信會差會,及未竟之業事工,上周五(24日)舉辦的「大使命的最後一哩路」宣教論壇中,吸引許多弟兄姊妹前來關心。 (攝影/記者杜胤廣) 宣教領袖拉爾夫.溫德1974年提出「未得之民」的概念後,許多教會開始認領不同族群,並為其代禱,但當中仍有太多族群缺乏全職服事同工,導致難以在族群中建立教會。 保羅・艾許曼牧師記得他父親過世病榻前曾告訴他:「保羅,你不要停止你現在在做的事,因為耶穌被人聽聞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坦言,每一個人的最後一句話都非常重要,若我們在世的父親告訴我們的最後一句話是如此重要,何況是耶穌在地上所頒佈的大使命? 艾許曼說,四福音書中,耶穌不斷重複吩咐門徒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去』、『傳福音』、『使萬民做我的門徒』、『為他們施洗』、『教訓他們』。」 當耶穌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馬太福音第28章18至19節中談論的大使命,不只是傳福音,真正重要的,是要使人做耶穌的門徒。馬可福音16章15節也說:「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萬民:原文是凡受造的)聽。」路加福音24章46至47節也說:「又對他們說: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裡復活,並且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 「世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福音傳到地極,你可以參與,或者讓它從你眼前走過。」艾許曼直言。 「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翰福音20:21 全球5百萬間教會 仍有612個族群沒有教會 美南浸信會差會近來發起一項名為「約書亞計畫」,專門調查全球未得之民。 (圖片來源/Joshua Project) 艾許曼說,耶穌來到世上是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同時也是我們的責任。因此,我們必須要時常問自己或教會如何在「大使命」的責任上有分。 使徒行傳1章8節也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也許我們不知道「地極」是指哪裡,但可以從現有的人口、國族中了解福音傳到什麼境界。 「全球目前共有超過500萬間教會、23億基督徒,甚至有超過4.3萬個不同教派、1,200萬名教牧同工與宣教士。」艾許曼坦言,全球基督徒的人數看似相當狂熱,但美南浸信會差會近來發起一項名為「約書亞計畫」,專門調查全球未得之民。目前全世界612個族群中,共有2,617萬5,340名未得之民,但沒有任何一位宣教士與教會進入這些族群。 在612個族群中,有超過10萬人的族群有52個,有55個族群共300多萬人是聾啞族群,更不用說目前僅有少數幾位宣教士願意委身在35億人口的穆斯林、佛教、印度教徒之中。 宣教是一個過程 從自己做起 「我們必須思想,為什麼耶穌頒布的大使命是要我們去『萬族』,而非每一個已知的『國家』?」艾許曼表示,2006年至今已逾320個宣教機構與教會,差派2萬名海外宣教士接觸過1,800個族群,也有9.7萬間教會在族群中植堂,其中更有超過236萬多人歸入主名。 「因為我們一起同工,沒有人在乎教派間的問題。」艾許曼直言,為什麼10年內可以接觸到1,800個族群,仍有2千多萬未得之名,其原因不只族群中有「敵基督」的問題,更有些地方是「不容易進入,甚至進得去出不來的地方」。 他認為,〈使徒行傳〉談到「從耶路撒冷、撒馬利亞,直到地極做我的見證」,並非階段性,而是同時賦予的任務。對他個人生命來說,人生改變最大的不是聽到未得之民的信息,而是當他向神禱告:「我能做什麼,求祢差遣我」時,神必開路。 宣教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夕之間就能完成。他建議,我們可以從附近的家鄉城市、再到鄰近國家、再嘗試更遠更偏僻的地方,因為宣教不只是傳福音,更是一個資源傳遞者,漸漸讓自己看見需要,成為上帝揀選、祝福未得之民的角色。

  • 參與宣教的六個方式

    參與宣教的六個方式

    參與宣教的六個方式       宣教六法(一):學習     學習 學習 (LEARN):認識宣教,更加了解不同的國家、文化、民族、事工 學習聖經中神對全地的心意 閱讀宣教士傳記、從宣教士的分享中學習 參加宣教課程,閱讀宣教書籍 認識不同國家及族群,關心國際新聞,瞭解不同地區、族群的需要 知道更多 宣教六法(二):禱告 禱告 禱告 (PRAY) :把宣教士和服事群體的需要帶到施恩寶座前 收集宣教士、宣教工場的代禱信,長期委身守望 使用宣教禱告手冊、影片來禱告,持續地為特定的族群禱告 (例如:30天為日北、北韓、東南亞穆斯林禱告手冊、齋戒月穆斯林禱告手冊、宣教日引、為萬國禱告DVD…) 發起、或是加入宣教禱告小組 知道更多 宣教六法(三):出去 出去 出去 (GO):參與短、中、長期的海外服事 用行動實際了解宣教地的需要 學習在宣教團隊中配搭 用數週或數月的短宣來確認長宣的呼召 透過自己的專長與職業在未得之民中服事 知道更多 宣教六法(四):差派 差派 差派 (SEND) :經濟上或用具體的行動支持關懷宣教士與宣教事工 組成宣教士關懷小組,用行動支持宣教士及他們的家庭、父母 年節寄送卡片、包裹、email關心宣教士 發揮專業技能幫助宣教士 在財務上支持宣教士及宣教事工 關心述職的宣教士,協助交通、住宿…,請他們用餐,聆聽他們的故事 知道更多 宣教六法(五):接待 接待 接待 (WELCOME) :關心身邊的移民或外僑、與他們做朋友 關心身邊外籍留學生、外僑、外籍移工,接待他們,和他們做朋友 同理他們思念家人的心情,在教會中發起關懷活動 幫助外籍朋友學習本地的語言及風土民情 參與外籍朋友的活動,認識他們家鄉的文化 知道更多 宣教六法(六):動員 動員 動員 (MOBILIZE) :分享神在宣教地的工作、所需要的資源,並邀請人參與 鼓勵人參與宣教聚會或課程 邀請朋友一起關心宣教士 在教會傳遞宣教的需要,邀請宣教士來分享 投入教會的宣教活動,成為差會的夥伴與志工

  • 宣教的目標及宣教士的工作

    宣教的目標及宣教士的工作

    使徒行傳 14:19-28這樣說:   但有些猶太人,從安提阿、以哥念來,挑唆群眾,用石頭打保羅,以爲他死了,就拖到城外去。門徒正圍著他的時候,他竟然站起來,走進城裡去了。第二天,他跟巴拿巴一同到特庇去。他們在那城裡傳福音,使許多人作了門徒,然後回到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又說:「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苦難。」 兩人在各教會爲他們指派了長老;禁食祈禱之後,就把他們交託給所信的主。兩人經過彼西底,來到旁非利亞,在別加講道以後,就下到亞大利。從那裡坐船往安提阿。從前眾人就是在這地方,把他們交託在神的恩典中,派他們去工作,現在他們已經完成了。他們到了那裡,就召集了會眾,報告神跟他們一起所行的一切,並且他爲外族人開了信道的門。兩人同門徒住了不少日子。   我希望在本文中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宣教士是做什麼的?   這問題簡單,但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簡單。近年來,在有關宣教的書籍中,都有著很多的討論,討論我們說的「宣教」、「宣教士」、或更新潮的 「宣教性」 這些詞彙的定義究竟是什麼,或應該是什麼。我和紀格睿(Greg Gilbert)試圖在這討論中發表我們的粗淺看法,所以寫了一本書。當中的問題是複雜的,大多是因爲「宣教」或「宣教士」這些詞彙的意思不再像以前那麼明確。   雖然基督徒經常使用這些詞彙,但我想如果我們非得給它們下個細心思考過的定義,我們將會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對有些人來說,「宣教」純粹就是傳福音,而對很多跨教會機構來說,他們做很多教會應該做的善事,卻不認爲傳福音是他們的使命。還有,環保算是宣教工作嗎?教人讀書寫字呢?農業發展呢?醫療護理呢?挖井呢?孤兒事工呢? 若這些人是以耶穌的名義做這些事,那又算不算宣教工作呢?若這些活動是更廣大的事工的一部分呢?或是爲了達成一個更大的目標所經的途徑呢?要理解「宣教」工作究竟包含些什麼,其實並不像聽起來那麼簡單。   讓我在這裡澄清一點。我問這問題 「宣教士是做什麼的?」,並不是指他們日常生活具體上所做的每一件事。我並不會試圖描述一位宣教士在宣教工場上的具體經歷和感受。我並不是論述那個問題的最佳人選,而且我們在使徒行傳14章的結尾處也找不到這些內容。   我想要從更高、更根本的地方來看這個問題。我想讓我們從神學的角度思考宣教工作的任務、目標、及目的,而從中來看看宣教士的責任是什麼。目前以宣教士的身份在這世上服侍的男女應該以什麼來作爲他們事工的目標?對宣教士的工作,各個差派他們的教會應該期待什麼、鼓勵什麼並爲什麼禱告?在確定應該支持哪一個宣教組織及宣教士的時候,教會的宣教委員會和分配宣教的經費預算時,應該關注哪些要素? 這些都是重要且非常實際的問題。而我們必須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宣教士是做什麼的?」,我們才能著手探討這些問題。   開始定義   我們若要回答這問題,我們必須先對於「宣教士」這個詞彙的定義有個大概的理解。很顯然,在不確定宣教士們做什麼之前,我們就不能全面定義這個詞彙。但我們至少應該試著得到一個大致正確的定義。   從最根本的層面上來說,「宣教士」是一位被差遣的人。「宣教」這個詞彙就含有此意。雖然英文聖經中並沒有「宣教士」這個具體的詞,但它依然是一個符合聖經的詞彙。席納博(Eckhard Schnabel)寫過包含兩卷的鉅著《早期基督教宣教事工》(Early Christian Mission ),各1000頁左右;還寫過一本500頁左右的《宣教士保羅》(Paul the Missionary)的著作,他是世界上研究新約中宣教這一領域的權威專家,而他也強有力地表達了這一對「宣教士」的定義。   但如果你認爲「『宣教』這個詞新約中沒有,那是錯誤的。「宣教」的拉丁文動詞 「mittere」 就是希臘文動詞 「apostellin」,而這個希臘詞彙在新約中出現了136次(在福音書中出現了97次,用在說耶穌被神 「差遣」,以及十二門徒被耶穌 「差遣」的地方,《宣教士保羅》,第27-28頁英文版直譯)。   「使徒(apostles)」這個詞,從最廣義上講,是指那些被差遣出去的人。在語言學層面看,「被差遣」也正是我們思考「宣教士(missionary)」這個詞時首先應該注意到的。畢竟,這正是耶穌對於祂自己的宣教使命最先提到的——祂被差遣去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路加福音4:18)。去「宣教」 或「參與宣教的事工」暗含了意向性及行動性的意義在其中(《宣教士保羅》,第22,27頁英文版直譯)。宣教士就是那些從一個地方被差遣出去,好到其它的地方去的人。   每一位基督徒——我們要是順服大使命的話——都必須參與與宣教有關的事工,但並不是每位基督徒都是一名宣教士。誠然,我們都應該常做準備,回答各人我們心中懷有盼望的緣由;我們也應該以我們的善行來彰顯福音;我們也應該盡自己的本分讓基督爲人所知;但是,我們應該把 「宣教士」這個稱呼保留給那些特地從一個地方被差遣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的人。我們要記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會 (希臘文ekklesia)」 的定義就是指那些被呼召出來,而聚集在一起的人。我們身爲信徒的最根本身份並不是背著使命被差遣到世界當中去的人,而是被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的人(彼得前書 2:9)。正如席納博針對使徒行傳所說的:「(路加)不曾表示過『教會』是一個被『差遣』出去執行上帝旨意的機構。路加卻記述過本地教會『差遣』出色的傳道人和教師爲『宣教士』到別的地區去(參使徒行傳 13:1-4),但聖經並沒有說教會本身是被『差遣』的。」(《早期基督教的宣教》,第1580頁英文版直譯)。   因此,宣教士是那些特別被神呼召、被教會差派出去,在非基督徒當中宣教的人。   爲什麼要從使徒行傳中找答案?   我們即將回到使徒行傳…

  • 宣教士要籌款才能進工場?

    宣教士要籌款才能進工場?

    問: 為甚麼宣教士要自己籌款才可進工場?以後若經濟支持不足,他們是否就要離開工場? 答: 筆者雖然不是宣教士,惟身為華基聯會差傳部主席,經常與宣教士交談分享和禱告,很明白各地宣教士的一些需要及掙扎,其中一點就是籌款。有關你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筆者認為宣教士上路前自己籌款,有以下的好處﹕ 一、信心的操練 宣教士向人談及宣教工埸的挑戰,例如當地缺乏同工、隊工的挑戰、因工埸的本質很難領人歸主(如穆斯林國家)、經費短缺的現況等,這一切都一而再喚醒宣教士堅持對神的信實、引領不放棄。「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因此,在宣教士出工場前自己籌款,是對神信心的考驗及學習。 二、呼召的引證 宣教士應該是上帝親自呼召,是主差派出去的工人。主的工人需要有眾多信徒和教會的引證支持,向眾人發出籌款的呼籲,除了是信心的考驗,亦是引證宣教士蒙召的一個方法,讓神引證宣教士的身份及差傳事工。 三、祈禱的學習 祈禱是屬靈爭戰全副軍裝的其中一樣,保羅說:「要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為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也要為我祈求,讓我有口才,能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祕。」(弗 6:18-19)普世宣教無論要往何處去,都必須要與神同工才能成事;祈禱是與上帝溝通及向祂支取力量的屬靈操練。宣教士籌款,是學習在禱告中倚靠神,正如先知說:「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4:6) 四、同心的支持 宣教不是人的事,是神的工作;亦不只是個人的承擔,乃是教會的使命。當一位宣教士去籌款,實是讓眾信徒可以參與其中,間接也是參與神普世的工作。主耶穌基督說 :「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太6:21)當信徒願意捐款用金錢支持宣教士,特別是經常的奉獻,便表示內心的認同與支持,更可成為這些宣教士的代禱勇士和屬靈盟友。 從這幾方面來探討,籌款雖然困難,卻考驗個人和信徒對神信心、對宣教事工的引證、學習禱告,並與眾聖徒一起同心同工。 至於你提出的第二個問題,若然宣教士在經濟支持不足的情形下,如何是好?這確實是信心的考驗,惟許多時候當經濟困難時,宣教士更積極鼓勵更多信徒以禱告和金錢大力支持,也就有更多人願意認同。保羅勸勉信徒:「弟兄們,你們行善不可喪志。」(帖後3:13)戴德生醫生曾說:「神的工作,按神的心意而行,必不缺神的供應。」 另一方面,宣教士亦要學習謙卑,不隨便向人籌款,但是當有兄姊自願以金錢作支持時,亦不要拒絕。如保羅在《腓立比書》如此說:「我並不是因缺乏而說這話,因為我已經學會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任何事情,任何景況,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然而,你們能和我分擔憂患是一件好事。」(腓立比書 4:11-14)若然是主的工作,神必預備,祂必供應,不要輕易放棄。 ( 回答者為美堅華基粵語堂主任牧師,華基聯會差傳部主席)

  • 【5件可為宣教做的準備】
  • 【宣教小學堂】跨文化宣教,不能妥協的核心價值✊

    【宣教小學堂】跨文化宣教,不能妥協的核心價值✊

    「從華民到萬民」,再次提醒我們跨文化宣教的必要性。全世界不同華人教會的聚會中,所唱的詩歌充滿著「跨文化宣教」的歌詞:「萬主萬民,齊聲讚美萬主聖名」、「全地都要敬拜祢」、「祢的榮耀遍滿全地」。在不同教會的會堂裡,我們常可以看到「直到地極」的海報。不管是在北美,中國,或是亞洲華人的教會裡,我們正在見證跨文化宣教運動開始興起。在現今「華民」已遍佈世界各地的情形下,我們不會忘記這骨肉之情福音的需要。但是我們也清楚知道,從華民到萬民的宣教策略是必要的,因為這是耶穌大使命裡很清楚的命令——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現在華人跨文化宣教事工大部分把資源放在推動與動員。這當然是一個宣教運動剛開始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但是當這個運動開始成熟的時候,我們必須把更多的精神、人力、資源放在實際宣教工場上的宣教策略。我們常常聽到數據統計,華人跨文化宣教士的折損率相當高。希望這樣的統計也能夠再次提醒我們,一個宣教運動的成敗,不是建立在我們「送出去」多少宣教士,而是有多少宣教士成功地完成他們的福音任務:在萬族萬民中建立屬於當地的成熟教會。 我希望在接下來的篇幅,提出幾個跨文化宣教事工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非常盼望在我們從「華民」到「萬民」的參與,能清楚地將人領到神的面前,也在當地的族群中看見基督榮耀的教會被建立起來! 學語言的重要性 在華人的社會裡,如果我們看到一個白人走進麥當勞,用中文跟服務生說:「我要5號的快樂餐,薯條要加大,飲料是雪碧,不要冰。」我想我們都會說,這個白人的中文怎麼那麼好!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要能夠有效傳遞福音的語言程度,必須要遠遠超出在餐廳所用,日常生活的語言溝通。 當我們全家搬到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時候,必須要學兩種語言。一種是在「巴紐」用的普通話,是在城市裡生活用的。第二種是部落裡的語言,是我們要傳福音的部落族群的母語。在巴紐的城市裡,排華的情緒非常普遍。我已不記得有多少次,在擁擠的人潮裡,注意到大家用敵對的眼光看著我。但當我開始用流利的普通話交談時,那一張張充滿敵意的面容變成一個個燦爛的笑容,他們彼此轉頭跟對方說:「這個沒關係,他是我們自己人。」 語言精通的目的不只是要融入當地的社會,而是當我們成為圈內人時,藉著語言的溝通,我們能清楚地知道未得之民的世界觀,之後才能有效地用精通的母語把福音傳給他們。 因受到教會增長運動的影響,在很多前線跨文化的宣教工場,宣教士直接請當地還未信主的人擔任翻譯,或用小學的語言程度,吞吞吐吐地試著用最短的時間把福音傳給未得之民。這樣的宣教策略或許一開始會有回應,但我們想一想,若一個福音傳遞者無法用精通的語言與福音的接受者深度對話時,這樣的福音事工是沒有長期果效的。說得直接些,一個沒有精通語言的宣教士,只是一個長期住在海外的短宣隊員而已。 為了清楚傳遞福音,我們在語言學習上不能做任何妥協。 福音的完整性 有一位跨文化宣教士,他們在亞洲的一個城市有一個很大的宣教團隊。有一次我與他對話。我問及是否在他們的團隊裡有個共識,福音到底是什麼?是否討論過,服事的族群、接觸的人到底要「相信什麼」,才會說他已經成為基督徒了?這宣教士楞了一下,也想了很久,他說:「我們從來沒有討論過。」 福音到底是什麼?是認同耶穌是神嗎?是願意被按手接受祝福,醫治禱告?是願意來參加教會活動嗎? 許多未得之民的世界觀與我們有相當的不同。有很多民族與文化,可以同時承認幾百幾千個神,所以,認同耶穌是神是不夠的。很多未得之民居住在未開發的國家,我們宣教士帶著豐富的資源搬進他們生活環境裡,有物質上的優勢。我們辦的活動有奬品,有糖果,聚會的地方可以蓋得比他們的建築物好很多。也因為這樣,我們更要確定宣教士傳遞給未得之民的福音是完整的。 剛搬到巴布亞紐幾內亞時,我們去城裡一個宣教士所建立的教會聚會。教會建築物漂亮,有兒童主日學的教室,主日都是由宣教士來講道,人數約兩百多人,應是我們小城鎮裡最大的教會。過了幾年,這些宣教士回國了。我們聽聞這教會只剩下十幾個人在聚會,跟以前完全不一樣。這應該不是一個建立在完整福音上教會的生態。本來在這教會聚會的數百名基督徒,到底「站 在」什麼根基上? 我們用四年的時間學習語言,後在部落開始福音課程。我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向島民講說上帝如何創造世界,直到耶穌受難復活。 福音課程開始的第一天,有一百多位島民過來。有些人渴望知道這個創造主到底要跟他們說什麼;有些人則是來湊熱鬧,看看宣教士要教什麼。第一堂課,我們教「邪靈從哪裡來?」因部落的世界觀是建立在泛靈論上,所以我們決定以撒但與惡勢力的來源做一個切入點。我們教導:「神創造了天使,天使職責是服事神。有一天使驕傲犯罪,要與神同等。全然聖潔的神無法與罪在一起,所以神驅逐這天使出天堂。墮落天使成為撒但,是邪靈與惡勢力的帶頭者。」 隔天早上,有一男島民來找我。他跟我說,昨晚他嚇得整晚睡不著。他繼續說:「神創造的天使,就是那帶頭的天使,因為犯罪就沒有辦法跟聖潔的神在一起。牠只犯了一個罪,一個,一個而已耶!那我怎麼辦呢?如果天使犯了一次罪,就沒有辦法跟神在一起的話,那我怎麼辦呢?」 這只是我們福音課程中的一堂課,但它建立了福音裡不可缺乏的根基:人的罪與神的聖潔。我們跟族人說,這福音課程就如蓋房子,一根根柱子要先建立好,之後房子才可以堅固站穩。 福音的完整性是不能妥協的,在我們的教會裡不能妥協,在未得之民中同樣不能妥協。我們必須要深度挑戰這些未得之民的世界觀,罪是什麼?神的聖潔是什麼?為什麼罪人沒有辦法拯救自己,好行為無法換取救恩?為什麼耶穌是唯一的真神?當我們的目標族群對福音有問題時,我們必須用精通的語言來與他們交談,才能夠像保羅所說的一樣:「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林後10:5) 建立教會為宣教的最終目標 耶穌頒布的大使命,不是要我們使萬族萬民「舉手決志」,而是要使萬民作祂的門徒。新約聖經門徒的產生,都在教會裡。 乍聽之下,「傳福音」與「建立教會」好像是一樣的事工,實際上卻有相當的不同。在跨文化宣教裡,我們最終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屬於當地族群,成熟的教會。因為只有教會才會繼續地培養、建立門徒。 一間在非洲的教會、在阿富汗的教會,跟一間在美國,或是新加坡的教會,他們的「型」會完全不一樣。教會建築物不一樣,聚會的方式時間或因當地限制的因素,也會完全不一樣。但是,教會的本質不會改變。一間屬於當地民族的成熟教會,必須要有我們在新約聖經裡看到的特質:有神完整的話語,有自己的牧羊人,獨立自主,不再依賴宣教士,更是能夠成為當地社會的福音出口,甚至派出宣教士,成為完成大使命的團隊。 2012年9月底,我們在部落結束了三個月的福音課程。在一個星期五,部落裡第一群基督徒「誕生」。按常理接著的那個星期天應該會「作禮拜」。但實際上沒有。那個星期天,我們三個宣教士家庭還是自己聚會。部落裡的基督徒,釣魚的釣魚,種菜的種菜,他們沒有聚會的原因很簡單:我們宣教士沒有叫他們聚會。 過去四年,我們多麼期待有一天島上會有基督徒,能夠一起敬拜神!我們知道,只要我們叫到,他們一定會聽話——一起敬拜,開始一間教會,「作基督徒應該要做的事」。但是某天有人問起這間教會是誰建立的,他們都會說:「這是宣教士建立的教會。」 這不是我們宣教士想要聽到的答案。因為我們清楚知道,我們在那邊的目的,不是要建立一個屬於我們機構,或屬於任何一個宗派,或掛海外教會招牌的教會。我們的目的,是要當地的基督徒,建立屬於自己的教會。 部落第一群基督徒誕生時,我們策略性地「沒有」要他們聚會。我們向這些第一代的基督徒說起,在聖經裡有一群人,與他們有同樣信仰,是他們屬靈的家人。聖經記載耶穌受難復活後,還記載很多事蹟。「你們想不想知道這些與你們同樣信仰的人,後來的故事?」大家都表示要知道更多。我們從使徒行傳開始教導,為要他們看到初期教會的基督徒是如何過信仰生活。 我們教導至使徒行傳第三章、第四章時,有人問我們說:「聖經裡這些與我們信仰一樣的人,聚會、唱歌、禱告,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跟他們做一樣的事情呢?」我們回問:「你們認為呢?」過了幾天,有一位弟兄帶著微怒的口氣對我們說:「如果你們這些宣教士再不幫我們開始一間教會的話,我們就要自己開始了!」我們聽了,微笑回答說:「好的,你們自己開始,要在哪邊聚會跟我們說,我們星期天會一起過來跟你們聚會。」 部落教會這樣開始了。若有人去問部落的基督徒,這間教會是怎麼開始的?他們會說:「我們讀到神的話語,我們就跟著做了。這是我們族的教會,我們自己開始的教會!」 苦難是完成大使命的工具 我們對神的國度有極大的抱負與熱情的同時,需要緊緊抓住另一個核心價值:跟隨耶穌是有代價的。生活便捷的世界,使我們漸漸忘記了這核心價值。 我們需要清楚知道,在宣教禾場上所面對的苦難、困難、逼迫,甚至生命的危險,都不是意外,是神所用來完成大使命的工具。 去年,中國宣教士在巴基斯坦殉道的消息,我們心中難受不捨。但這在永恆裡不是悲劇,神的榮耀要在這個世界彰顯。我們把有限的生命放手之後讓神使用,換取那永恆的價值,那是這個世界沒有辦法奪去的。 苦難是上帝完成大使命的工具,這必須要成為每一個跨文化宣教士的核心價值。當我們在宣教工場碰到困難、健康出問題,當我們希望傳福音的對象反成了阻擋,甚至迫害我們或其他信徒的人,若沒把持這核心價值,我們一定沒有辦法在工場站穩。 在此文章有限的篇幅裡,無法闡述我們在宣教工場上所犯的種種錯誤。今天在我們部落裡有一所健康成熟的教會,全靠神的恩典,遮蓋我們宣教士的不足所建立的。 每一件值得做的事,就會有它不能妥協的核心價值。 今日,我們華人教會加入了全球宣教士行列。為了在萬民萬族中建立當地成熟的教會,我想我們必須要緊緊抓住以上四個核心價值,不能妥協。

  • 從文化使命到文化宣教

    從文化使命到文化宣教

    過去十年,哈利波特的旋風橫掃世界小說和電影的市場,有些人十分訝異,何以這個以 “巫術”和“靈異”為主軸的故事,風靡了全世界的讀者和觀眾。為何在科學時代,人們還會擁抱靈覺主義(transcendentalism)的世界觀?其實,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西方世界整体的世界觀已從“現代主義”轉向“後現代主義”。由笛卡爾和牛頓等人建構的機械式的宇宙觀逐漸失去影響力,取而代 之的則是“新靈性主義”(new spiritualism)及“實体的另類模式”(alternative modes of reality)。無怪乎,新紀元運動在西方大行其道。 然而,目前在中國,科學主義則是主流文化之一,因為大家喜歡標榜“科學”或“合乎科學”,作為贏得信賴或品質保証的憑據。倘若基督信仰被視為與科學敵對,要人們信奉基督教便會有很大的障礙。如此觀之,文化氛圍或文化情境會成為人信主的助力或阻力,這是不証自明的事實。 一、中美文化都在尋求出路 20世紀初,當中國傳統文化面對西方世界強有力的批判與挑釁時,有識之士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國文化的走向。何處是出路?於是有了“体用”之爭,究竟是要“中体西 用”呢?還是要“西体中用”?抑是要“全盤西化”?經過戊戍變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及共產黨社會主義的統治之後,這樣的爭執依然是非常熱門的話 題。 直到今天,面對馬克思主義在神州大陸的適應,以及市場經濟的挑戰,中國學術界中“自由主義”及“新左派”之間的衝突與對峙從未消失。中國文化何去何從?基督徒知識分子責無旁貸,必須要去正視,並從信仰的角度給予答覆。 過去40年來,美國社會也不斷出現“文化戰爭”的問題。傳統的美國社會建立在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價值觀上,是有神論的文化。然而,隨著達爾文進化論、現代主 義、人文主義、科學主義及後現代思想的影響,傳統價值觀遭受嚴重的摧殘。每次總統大選,這種不同意識形態所產生的觀點,就會在道德和信仰的議題上展開劇烈 爭戰。過去基督徒右翼的政治影響力不斷受到質疑和污蔑,美國主流文化價值一直面對壓力、衝突與重新解釋的必要。究竟前途如何?目前尚未可知。 二、傳統神學怎樣看文化使命 在談“文化使命”之前,需要先澄清文化是指何而言?文化的定義有160種之多,但簡單說來,文化是指人類一切活動的綜合体。根據聖經,人是所有受造者中最 “高明”的生物,所以有智慧來管理神在地上所造的一切。若詳細分析《創世記》第一、二章的記載,我們可以把文化使命歸納為以下四方面: 首先,《創世記》1:28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這個命令很顯然包括了建立家庭,組織群体的責任,讓人類的社會可以和諧的發展。文化使命一定要從家 庭開始,因為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也是人學習文化、創造文化的搖籃。這個學習的過程無疑即是發展最原始的“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律 學”和“政治學”。 接著,根據1:26、28及2:19-20,人類的使命是要“管理”和“治理”其他的受造物,包括地球上的各類生物、 海洋、礦物等。於是亞當和夏娃要開始去認識周遭的環境,才可以成為忠心的管家。套用現代術語,他們要研究較基本的“命名學”、“分類學”、“礦物學”、 “植物學”、“動物學”、“海洋學”、“氣象學”,甚至進而探討“物理學”、“化學”及“醫學”等。 在伊甸園裡,亞當夏娃領受了具体的命令,要“修理看守”(2:15)這個美麗的園地。於是他們要研究“生態學”、“天文學”,以達成環境保護的責任。他們体會,若要讓水果、菜蔬可以有良好的收穫,必須要有效的修理和維護。 最後,在天地萬物造好後,神定第七日為“安息日”,以便享受祂創造的成果。這樣一來,祂也為人和一切受造物制定了“安息”的原則,使人可以認識神的偉大,並把榮耀歸給祂,這也就是真正“宗教學”的內涵與精神。 如此看來,文化使命乃是奠基於神創造的事實。它涵蓋了家庭、社會、工作與休閒等重要的內容。所以文化建設必須以神為中心,在這個不容置疑的真理上,人扮演神要我們發揮的角色,使受造物在祂所定規的計劃和藍圖裡,展現一切潛能,榮耀神的名。 三、從文化使命到福音使命 自從亞當墮落後,人在進行文化建設時便偏離了神創造的原則。這種“異化”或“脫軌”的狀況先在家庭裡發生,以後擴大到族群與社會中。由墮落的人性發展而來的 倫理、道德、管理觀念、經濟結構、教育宗旨,出現極嚴重的扭曲和錯誤。甚至人類對物質世界的探索,動機與心態也不正確,導致生活水平的提升不一定能真正造 福滄桑社稷。 《創世記》第四章描寫該隱對亞伯的謀殺,孕育出社會中的仇視、衝突與報復。雖然人類發展畜牧、製造樂器、改良生產工具,使物質文明不斷向上提高,但安和樂利的社會卻無法臨到。罪成為人類社會中的毒瘤。這個問題不解決,“文化使命”的終極目標永遠不能達到。 因此,神要對人類和文化施行救贖。《創世記》對這個主題的說明,是透過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物件啟示出來。首先,神為亞當夫婦作衣服遮蓋他們的羞恥,而衣服是由獸皮製成(《創》3:21),暗示動物的犧牲。亞伯的獻祭顯明,人和神關係的恢復需要贖罪的祭物。 從挪亞開始,壇的建立成為人與神交通必須有的程序。摩西為神建造會幕,五種獻祭成為以色列百姓蒙贖與得福的媒介。當然,這些舊約的預表都指向加略山上十字架的完美救贖──神子耶穌為承擔世人的罪而犧牲。 “福音使命”(evangelistic mandate)或“宣教使命”(missionary mandate)即是向墮落的世人宣告神救贖的恩典,這也就是主耶穌在離世之前對門徒吩咐的“大使命”(《太》28:18-20)。嚴格說來,文化使命若 要完全落實,必須以完成福音使命為前提。然而,過去一百年來,在西方的宣教會議中,究竟這兩個使命孰重孰輕,卻爭議不斷。特別是文化使命中有關“社會關 懷”的問題在第三世界中愈來愈引起普遍的注重。 在西方教會對宣教產生爭議的時期,斯托德牧師(John Stott)於1975年受邀到牛津的威克里夫大廳演講,這是著名的沙瓦塞(Chavasse)講座,講題是普世宣教。他特別提到傳福音與社會關懷的關係 ──社會關懷是傳福音的表現、手段、還是夥伴?他贊成第三種關係。該演講最後集結成《當今世界的基督徒宣教》(Christian Mission in the Modern World)一書。 第一屆洛桑會議(1974)以後,傳福音與社會關懷的問題一直成為討論的焦點。在福音派的陣 營中,逐漸形成三個派別。第一派強調歷史上宣教的導向,即以傳福音為主軸,他們分別在1989、1995、1997年舉辦了世界宣教的全球性會議 (Global Consultation on World Evangelization),來貫徹他們的目標。…

  • 如何向民間信仰者傳福音?

    如何向民間信仰者傳福音?

    在基督教宣教運動的歷史中,基督教與非基督宗教的關係一直備受廣泛的討論與關注。由於亞洲地區具有豐富及多元的宗教傳統,基督教如何在多元的宗教處境中作信仰告白,誠然是教會不能迴避的挑戰。 多元宗教中的信仰告白 就中國(華人)社會的處境而言,民間信仰的影響可謂無遠弗屆。有學者指出,中國人的主流宗教,並非佛教及道教,而是民間信仰。1民間信仰並非以制度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的形態存在,而是散布式(diffused form)的宗教生活與經驗,即宗教信仰滲透於日常生活不同環節中,不具備嚴格的教義、宗教經卷及宗教團體。2華人常見的「拜神」,就是民間信仰的具體表達。拜神與一般意義的宗教不同,當我們問中國人「信甚麼教」時,他不一定明白您的意思,但他卻可以輕易地回答「拜甚麼神」這問題。對中國人而言,他可以同時因應不同的需要「拜」不同的神祇(如黃大仙、觀音、媽祖),卻不代表他加入了某一宗教或宗教團體(黃大仙教?觀音教?媽祖教?)。 換言之,宗教折衷主義或多元主義是中國民間信仰的特質。中國人拜神時,真、偽的角度從來不是他們首要的關懷,反而靈驗與否才是最重要的考慮。這位「神」可否幫助我趨吉避凶、風調雨順?這比是否獨一真神來得更貼身和重要。3 部份基督徒傳福音時,傾向以「從上而下」式的「真、假神」之辨/辯的取向,即把所有非基督宗教視作異教、迷信、偶像,再論證創造天地的獨一真神的存在。在多元宗教的現實處境中,當我們問「基督徒如何向民間信仰者傳福音」時,除了這種「護教式」的信仰告白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知己知彼的信仰分享 筆者相信,傳福音是信仰的分享,基督徒面對拜神者的時候,能否及如何從合適的角度切入分享信仰?我們除了向他們宣告這是迷信及拜偶像外,有沒有退一步認識及了解,為甚麼人們會趨向民間信仰?所謂知己知彼,基督徒分享信仰的時候,必須針對拜神者背後的宗教世界,特別是有關儀式反映華人的宗教及心靈需要,再反省如何作基督教的回應。 以華人普遍的喪葬禮儀為例,4基督徒很快便將此界定為迷信與拜偶像。在喪葬儀式上,為甚麼生者要為死者超渡亡靈呢?這豈不反映華人心底裡其實對死後世界及生命(靈魂)有強烈的信念,並且承認死者離世後必須面對審判?因此,超渡及解幽儀式正是針對這種「罪感」意識而提供的「解罪」與懺悔。5一直以來,基督徒均有「常識」式的誤解,以為中國人並沒有「罪」觀,或以為中國人所理解的「罪」就是有否犯法(crime),而不是宗教涵義上的「罪」(sin)。不少人更以此來解釋為何基督徒傳福音時提及「罪人」,會引起對方那麼大的反應,就是因為對方並不認同自己犯「罪」(法)。6不過,如果華人真的相信自己生前沒有犯「罪」(法),又何須在喪葬儀式中替亡靈超渡、解幽呢?喪葬儀式反映中國人的宗教需要──如何處理人性及罪性,以及靈魂安息的問題,關鍵是基督徒有否充分的認識與掌握,以至我們能更有效地傳講福音。 同時,在喪葬禮儀中,為甚麼生者要為死者預備那麼多東西(供品)?就是因為生者相信死後有另一個世界,死者在那裡繼續生活。誰告訴我們,人死後仍要住大房子、買東西、上網、交稅、娛樂、享受等呢(這從生者焚化給死者的紙紮用品可反映)?沒有,這一切都出於生者的假設而已。靈魂觀念的產生源於原始人對死亡的恐懼,不承認死是生命的終結。面對屍體的腐壞,人會感到生命的完全消滅,但靈魂的觀念卻讓人相信死後仍有脫離肉身的生命。我們都是從已知來想像未知,我們唯一的經驗就是在生的經驗,所以生者按著這世界投射出另一個死後的世界。 這種心態反映生者的焦慮及疑懼,正因為人不能往返生、死世界,作為死者的摯親,惟有假設有這個死後的世界,希望為死者預備各種所需。同時,這在在反映生者的心理與信仰。有趣的是,生者好像對死後世界有充分的認識,因而為死者作好各樣預備,卻恰好反映人們其實對死後世界的真正生活持恐懼、悲觀的態度。7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把儒家主要的關懷集中在如何做人(仁)。然而,儒家對死亡存而不論的結果,卻給佛教、道教及民間信仰留下極大的空間。生與死之間原來有著密切的關係。基督教對生命(生與死)的透視──「未知死,焉知生?」相信正是我們需要向中國人傳遞的福音與信息。 基督徒的自我反省 《出埃及記》三十二章記述了以色列民拜金牛犢的故事,正說明人按現實需要來「造神」。因此,民間信仰的發展正好成為一面鏡子,反射人在其中的訴求。各式各樣滿足人需求的神祇,背後正是一張真實的生命(苦難)清單,反映人面對生與死及當中的困惑。筆者有一次考察扶乩時,與一位媽媽交談,她表示兒子患有腎病,病情反覆,每次到醫院覆診時均擔心不已。她帶同兒子到那些道堂,大仙藉著扶乩賜下的藥方卻給她極大的安慰。 當然,我們要小心,反省基督教的回應時,不要把基督教淪爲另類的民間信仰,單憑靈驗來吸引人(這其實蠻奏效與吸引)。我們必須正視:在福音書裡,耶穌基督面對魔鬼的試探時,表現出來的是神兒子的「自限」。魔鬼對耶穌的試探其實是誘導耶穌以神蹟來證明及強化神兒子的身分,並且以速成的手法來實現神兒子的使命。三個試探的核心是誘導耶穌以神蹟、權柄及奧祕來取代十字架,以勝利的彌賽亞否定受苦的彌賽亞,令神兒子步向叛逆神的道路(參太四1~11)。8 因此,作基督徒的意思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免受現實生命的苦難,我們宣講的福音不等於趨吉避凶、一帆風順的成功神學,而是藉著我們的見證,在現實生活的艱難與挑戰中展現基督教對生命及存在價值的理解,不在於滿足及追求一己之福,而在於因著基督耶穌而與神和好,並得著豐盛的生命。 另一方面,基督徒也是福音的使者,所傳講的並不是有關死的信息,而是活的見證。到底我們有沒有關愛鄰舍,讓他們在生活困苦中因著我們的同在而經歷上主的愛?我們必須以行動來傳講福音,分享主愛。 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面對民間信仰,也許我們首要的態度不是單單宣判這些信仰為迷信,而是逼使我們反思福音的價值與意義。 註: 勞寶霞:「『中國民間宗教』才是中國人的主流信仰––––訪中文大學宗教系教授歐大年」,《明報》(一九九七年一月十八日);歐大年(Daniel L. Overmyer)著:「中國民間宗教的秩序和內在理性」,《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通訊》,第三期(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關於制度宗教與散布宗教的討論,參C. K. Yang: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p.294~295. Daniel L. Overmyer: Religions of…

  • 宣教士要籌款才能進工場?

    宣教士要籌款才能進工場?

    問: 為甚麼宣教士要自己籌款才可進工場?以後若經濟支持不足,他們是否就要離開工場? 答: 筆者雖然不是宣教士,惟身為華基聯會差傳部主席,經常與宣教士交談分享和禱告,很明白各地宣教士的一些需要及掙扎,其中一點就是籌款。有關你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筆者認為宣教士上路前自己籌款,有以下的好處﹕ 一、信心的操練 宣教士向人談及宣教工埸的挑戰,例如當地缺乏同工、隊工的挑戰、因工埸的本質很難領人歸主(如穆斯林國家)、經費短缺的現況等,這一切都一而再喚醒宣教士堅持對神的信實、引領不放棄。「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因此,在宣教士出工場前自己籌款,是對神信心的考驗及學習。 二、呼召的引證 宣教士應該是上帝親自呼召,是主差派出去的工人。主的工人需要有眾多信徒和教會的引證支持,向眾人發出籌款的呼籲,除了是信心的考驗,亦是引證宣教士蒙召的一個方法,讓神引證宣教士的身份及差傳事工。 三、祈禱的學習 祈禱是屬靈爭戰全副軍裝的其中一樣,保羅說:「要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為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也要為我祈求,讓我有口才,能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祕。」(弗 6:18-19)普世宣教無論要往何處去,都必須要與神同工才能成事;祈禱是與上帝溝通及向祂支取力量的屬靈操練。宣教士籌款,是學習在禱告中倚靠神,正如先知說:「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4:6) 四、同心的支持 宣教不是人的事,是神的工作;亦不只是個人的承擔,乃是教會的使命。當一位宣教士去籌款,實是讓眾信徒可以參與其中,間接也是參與神普世的工作。主耶穌基督說 :「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太6:21)當信徒願意捐款用金錢支持宣教士,特別是經常的奉獻,便表示內心的認同與支持,更可成為這些宣教士的代禱勇士和屬靈盟友。 從這幾方面來探討,籌款雖然困難,卻考驗個人和信徒對神信心、對宣教事工的引證、學習禱告,並與眾聖徒一起同心同工。 至於你提出的第二個問題,若然宣教士在經濟支持不足的情形下,如何是好?這確實是信心的考驗,惟許多時候當經濟困難時,宣教士更積極鼓勵更多信徒以禱告和金錢大力支持,也就有更多人願意認同。保羅勸勉信徒:「弟兄們,你們行善不可喪志。」(帖後3:13)戴德生醫生曾說:「神的工作,按神的心意而行,必不缺神的供應。」 另一方面,宣教士亦要學習謙卑,不隨便向人籌款,但是當有兄姊自願以金錢作支持時,亦不要拒絕。如保羅在《腓立比書》如此說:「我並不是因缺乏而說這話,因為我已經學會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任何事情,任何景況,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然而,你們能和我分擔憂患是一件好事。」(腓立比書 4:11-14)若然是主的工作,神必預備,祂必供應,不要輕易放棄。 ( 回答者為美堅華基粵語堂主任牧師,華基聯會差傳部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