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出發前
-

小時候我想過長大當醫療人員出去宣教,原來真的有這作法!
很久以前就知道有宣教心視野的課之後,我就一直期待能夠上這個課程,一開始比較少在南部開班,且我的時間常常不太方便上課,因此就與宣教心視野無緣了。但很感謝神,在今年,一個整體而言對我來說,相對輕鬆、時間較充裕的一年,我終於能有機會參與此課程!也有較多時間預習、複習、寫作業、思考等等,謝謝神的預備! 在這堂課中,我覺得最幫助我的是去建立更完整的宣教畫面。 從國中開始,神好像就點燃我心中小小的宣教種子,而後高中接觸短宣、大學在營會或短宣機會中繼續裝備、尋求,然而我總是會擔心:會不會我對宣教的畫面錯了?會不會神沒有要我去宣教?會不會我想要這樣、那樣去宣教但其實不太可能?或者,面對家人或朋友所提出的質疑,與教會對話可能會面臨的考驗,我也會常常想:對呀台灣也有需要,為什麼要去海外?教會有什麼理由要對一個感覺這麼遙遠的「跨文化宣教」有負擔?或者,我自己心中也會想:福音真的傳得完嗎?傳不完就算了呀…,為什麼神要把這麼不可能的任務給他的百姓呢? 這堂課我有很多的收穫! 在聖經視野中,我看見神本身就是宣教的神,而祂的終極心意是全人類都要來敬拜祂,也享受與祂親密的關係,宣教的目的是為了讓神的心意能夠成就。有了這樣的畫面後,我真的感覺到為什麼每一個人都要參與在這樣的環節中,這是何等有幸的事呀!而我若是那認真跟隨主的基督徒,也必被這樣的熱忱所激動。 在歷史視野中,我看見過去到現在神是怎樣動工,使得福音不斷向外拓展。我看見近代跨文化宣教的型態怎麼慢慢被塑造、三個重要宣教時代,如何隨著時間演進,在宣教事工形態上逐漸轉型。原來!過去有這麼多的宣教前輩,早已開始了近代的宣教之路,且在走過許多風暴、面臨過許多問題後,更精準地看見未得之民的需要,後來也開始踏出跨文化宣教的步伐,不禁令我讚嘆! 在文化視野中,講員的分享讓我印象深刻!聽他們說著親身經歷的故事,讓我看見宣教士謙卑聆聽的生命。他們願意成為愛的橋樑,也期待福音真的能考量到不同文化的處境,用比較合適的方法來傳遞,讓聆聽福音的族群,真能感受耶穌基督的救恩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在策略視野中,我看見一個能夠繁衍不息的教會,有多麽地重要。我也被提醒:「在神凡事都有可能!」歷史上福音確實曾多次爆炸性地臨到某些群體,形成群體歸主運動。 這幾個月的課程,現在回想起來,神也再次帶我省思宣教呼召的那個時刻。神總是很奇妙!時常週五上課的內容正好洽巧回應當時的我內心的掙扎。當我正在思考目前的服事與牧養經歷時,我擔心自己太過律法、謹慎,但我卻在好幾堂課的分享中,看見福音的確就應該這樣完整地傳達出去!唯有完整的福音被傳達,才能夠建造出真正跟隨主的門徒。 另外,當我才正在思考,我的呼召會不會不夠清楚、好像缺少那種天打雷劈的呼召經歷時,剛好陳維恩牧師就來到課上,分享第四課「傳講萬民」的主題,當中他回應了我那週向主所禱告的。 此外,當我再次想著,我並不確定小時候想要用醫療去宣教的作法,是否可行,第十二課「整全福音」的講師就回應了我的疑問!原來,在一些福音的硬土上,的確能夠以這樣的方式進入那地,看到那一課最後播放的影片(The hard place),那位眼科醫師成為當地人眾所皆知的Dr. Tom,這非常激勵我不只越發認識福音,更要活出耶穌基督的樣式。 而當我發現,回應長宣是極其需要且寶貴的選擇,我就想:若是神真的呼召我,我盼望能快跑跟隨…。謝謝神,不僅透過宣教心視野打開我宣教的眼界,在宣教上裝備自己,也提醒我從現在開始我的生命、我的服事、我的未來可以怎麼樣繼續回應神。
-

馬來西亞是他們共同的家
清晨,天還未全亮,這間從1942年就開始營業的茶餐室湧進了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不同的族群齊聚在老店,喝一杯濃郁的古早海南咖啡,杯子上寫著「中國酒店」。空氣中彌漫著咖啡、碳烤麵包的香味,加上門前那個賣椰漿飯和馬來糕點的小攤,幾種不同的味道融合一起,卻出奇和諧,就像馬來西亞這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在馬來西亞這片風光綺麗、物資豐富的大地上,有不同的族群共同生活著,其中最大的族群是馬來人,接著是華人和印度人,還有分散居住在偏遠森林裡的原住民。這些不同的族群形成了馬來西亞獨特的風土民情。 不同種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各自對食物也有不同禁忌,比如馬來人不吃豬肉;印度人不吃牛肉等,照理要同桌吃飯似乎很難。然而,因為長期一起生活,各族的飲食文化卻又相互影響,比如華人學會了煮咖哩和椰漿飯;馬來人賣起豬腸粉、海南雞飯和清真包點;還有,印度人的嘛嘛煎餅和拉茶更是全民熱愛的食物。 從英殖民地政府到獨立後的幾十年,在馬來西亞許多茶餐室都可以看到不分種族融洽一起用餐的畫面。只是近20多年,這樣的情景越來越少見了。「中國酒店」可以說是少數還能看到這樣情景的傳統華人茶餐室。 距離茶餐室不遠處,可以看到教會、印度廟宇、佛寺和清真寺等宗教場所都建在同一個區域,象徵著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宗教最多元的國家。多元的食物可以融合一起;多元的宗教場所可以共處,但馬來西亞是真的和諧嗎? Photo by hams Nocete 這裡是他們共同的家 最早在馬來半島居住的是尼格利陀族(Negrito),又稱為矮黑人,「原住民」是對他們的統稱。除此,還有色諾族(Senoi)和原馬來族(Proto-Malay)。尼格利陀族一般住在北部,色諾族和原馬來族分別住在中部和南部。在婆羅洲的東馬有更多原住民,沙巴州是卡達山杜順族(Kadazan Dusun)、巴瑤族(Bajau)和毛律族(Murut);砂勞越州則有伊班族、比達友族和烏魯族。今天大部分原住民仍然住在偏遠地區,被現代化社會邊緣化,也沒有機會聽到福音。 除了原本住在這裡的原住民,最先移居到馬來半島的是馬來人,他們多數人本來住在蘇門答臘東海岸、廖內群島和婆羅洲島沿岸,原本信奉印度教和小乘佛教。14世紀初,來自中爪哇三佛齊皇室的王子拜里米蘇拉(Paramaswara)來到當時的馬來半島建立了顯赫的馬六甲蘇丹王朝,越來越多馬來人在這裡定居。1411年,拜里米蘇拉改信伊斯蘭教,從此伊斯蘭教加速成為馬來人主要宗教。 最開始的一批華人移民,是隨鄭和下西洋的廣州人和福建人。1511年起,歐洲殖民勢力開始入侵,葡萄牙、荷蘭和英國接踵而至,大批華南地區的華工和來自印度的勞工移居到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成為錫礦和橡膠等工業的勞工,滿足了當時殖民政府的經濟需要,並且漸漸地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然而,華人和印度人的到來,卻讓馬來人感到受威脅,從那時起,彼此之間的防備和對立就已滋生。 Photo by hams Nocete 脆弱敏感的種族關係 1957年,在3大種族合力爭取下,馬來西亞從英國手中獲得獨立。但是「馬來主權」的意識形態導致馬來民族主義高漲,他們堅持自己才是馬來半島的主人,抹殺華人和印度人對國家的貢獻。這種日積月累的矛盾,最終導致1969年爆發嚴重種族衝突「五一三事件」,許多華人在鬧市遭馬來人砍殺。至今「五一三事件」仍是許多華人心頭抹不掉的陰影,刻下一道深深的傷痕。 「五一三事件」發生以後,政府實施「新經濟政策」和「固打制」,在各方面特別優待和保護馬來人,希望可以拉進族群間的貧富差距,事實上卻是進一步加深彼此的對立和隔閡。許多年過去,每當碰觸種族之間的敏感神經,勢必夾雜著痛苦,甚至憤怒的情緒。脆弱的種族關係隨時可以因為政治與宗教課題瞬間就崩潰。生活在同一片國土上,實際上是互不相干各自生活,維持著河水不犯井水的安全距離。 Photo by zol m 要不要向他們傳福音呢? 馬來西亞憲法明文規定馬來人生來就是穆斯林,且不得改變信仰,因此穆斯林人數眾多,占人口60%以上。同時,在這個國家也有相當興旺的華人和印度人教會,多數國人都能說馬來語,因此當談到穆宣時,馬來西亞教會是責無旁貸理應參與的。 然而,除了長久存在族群間的隔閡,加上國家憲法限制向穆斯林傳福音,違反者將受律法制裁,大部分馬來人對福音也十分抗拒和敵視,更不會放過他們當中改教的人。種種因素,使馬來西亞教會長久以來都忽視或閃避向馬來人傳福音。 Photo by Yun Huang Yong 今天參與穆宣事工的人,所面對的是難以想像的困難和危險。2011年8月初,城中一間教會舉辦社區慈善晚會,當晚在聚會進行時,就有伊斯蘭管理局和警方闖入,扣留了當中參與的馬來人。在場有一個牧師被控企圖使12位穆斯林改信基督教,他就是後來遭不明人士綁架,至今尚無下落的許景成牧師。 許景成牧師早在2004年就成立了專門幫助單親媽媽、毒品成癮者、愛滋病患者等弱勢群體的社區關懷中心;又為學童開設課後英語輔導的中心。他幫助的對象不分種族和宗教,當中有許多是馬來人,為此他常遭到恐嚇、被跟蹤,甚至還收過死亡威脅。最終,他還是遭遇到不幸。 許景成牧師神祕失蹤以後,他的同工們都在伊斯蘭管理局監視下,隨時會被祕密對付,長期都受高度焦慮精神所折磨。 傳福音給穆斯林那麼困難,教會怯步了嗎? 故事1 他從小和馬來人住在同一個Kampung(村落),雖然大家上不同的學校,但放學後都會聚在一起玩。小孩子之間的友情不像大人那麼複雜,他們並沒有所謂種族分別。這樣的成長背景,使他練就一口道地的馬來語,同時在他心裡留下了一個特別位子給馬來人。 成年後,他接受了主,並且被主呼召全時間事奉。他很清楚神要他把接下來的人生全部奉獻在馬來人福音工作上。他曾經是職場上的天之驕子,也曾擁有投身政壇的胸懷大志,更是一個很出色的辨論員。 如今,人們不再有機會看到耀眼奪目的他,他刻意把自己隱藏起來。現在的他可能在接送病人來回醫院;或安靜地陪伴各種需要的人。他周而復始地過著在人看來似乎瑣碎、沒有成就感的生活;他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融入在馬來人社群中,向他們活出耶穌的愛。 生活表面看來是安靜的,事際上卻充滿著暗湧。他不知道哪一天,伊斯蘭管理局會發現隱藏中的他。 故事2 他來自精英家庭,接受的是英文教育。他生活的環境雖然有許多馬來人,但彼此沒什麼交集。然而,當神呼召他獻上自己時,他心中清晰的服事對象正是這些熟悉又陌生的馬來人。 在馬來西亞,雖然向馬來人傳福音是被禁止的,然而在學術圈子裡的宗教對話卻是容許的,這裡可能是東南亞地區最合適宗教對話的地方。於是,他走進以馬來人為主的校園,搬到多數馬來人居住的地區,重新以生疏的馬來語從事艱深的學術研究,一邊尋求宗教對話的機會。 在大學校園裡,人們看他是一個學生,只有他知道自己不單是一個學生,因為學生不會害怕,但他卻常常怕得想回家。 故事3 有一對夫妻婚後多年都住在一幢公寓裡。附近有一所伊斯蘭大學,很多來自非洲和中東的穆斯林,藉著求學的管道留在馬來西亞,他們也搬進這幢公寓。有一段時間,公寓的電梯故障,這對夫妻每天進出都需爬27層樓梯,感到非常吃力,便尋思著要搬遷。當兩夫妻為這件事尋求神時,聖靈卻開他們的眼晴,讓他們看見以往從來沒留意過的同一幢公寓的許多未得之民,看見他們的生活和福音的緊迫需要,更看見神要他們留下來成為這幢公寓的福音使者。他們帶著這個全新的看見留下來。 雖然一切看似沒改變,但他們卻改變了。 (注:以上真實故事經過了改編) 沒有人知道,今天馬來西亞有多少穆斯林背景歸主者(Muslim-Background Believers, MBB);也沒有人知道,今天有多少教會參與穆宣事工。這一切都是隱藏的。但很肯定的是,他們是存在的。 有一件事值得我們關注,1930年代,馬來半島出現了「馬來世界禱告團契」,這個禱告運動一直持續到現在,在世界上不同國家都有人固定為馬來人禱告。近年,在馬來西亞興起了稱為「525」的禱告運動,許多人忠心呼求神5年內在馬來西亞的52個區域中都興起至少一個MBB的團契。 今天,想要阻止馬來人聽到福音已經不太容易,因為在網路上有各種福音訊息可以下載。許多馬來人穆斯林開始會思考伊斯蘭教要帶領他們往哪裡去?馬來西亞的屬靈氛圍因著強力且持續的禱告正在改變!我們要做的是繼續禱告,也為在危險前線的宣教士守望。
-

疫情肆虐下,回到宣教工場——泰國隔離檢疫實錄
作者:狄立禮 Larry Dinkins 譯者:冠濱 宣教與新冠肺炎疫情 我在1980年就已取得定居泰國的簽證,在這四十年間申請簽證的流程都非常順利,幾乎沒有遇過任何問題,直到疫情發生。 然而,如同其他多數的宣教士一樣,疫情迫使我們必須痛苦地離開工場,同時在我們原定的規劃上,額外增加許多繁瑣的行政負擔。對我來說,箴言16章9節稱為我的2020年度經文是再適合不過:「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 我在1980年第一次申請前往泰國的簽證,自此之後我總能在如迷宮般的文件堆中,找到方向,來去自如,幾乎沒有任何碰壁。直到疫情時代的來臨,我突然發現我在申請程序中的「導航裝置」完全失效。 因為疫情的影響,我連續兩次取消返回泰國的航班,錯過原定計畫中回到工場的時間,在美國一等就是半年。到十月初,我依舊無法回到已經服事了40年的泰國。 在疫情下返回東亞 在這個時刻,我兒子準備要跟我一同返回東亞,他服務於Free Burma Rangers,一個在緬甸的人道救援組織。我們決定一起辦理申請簽證,當遣送班機恢復運作,這讓我們感覺有可能順利返回東亞。我們的第一次機會是在十月中,這表示我們必須抓緊時間完成所有的申請文件,包含以下資料: 犯罪前科調查 健康檢查 健康保險 新冠肺炎檢測結果 訂好隔離旅館(價格是一般旅館的三倍) 訂好機位(價格是平時的兩倍) 銀行帳戶資料 我們把所有需要的資料寄給泰國大使館,然而他們無法及時處理大量的申請文件,最終,因為簽證來不及發下,我跟我兒子只好取消這次返航的班機。 在疫情中回到泰國 一週後,我們再次規劃行程並順利離開洛杉磯國際機場,就在同一天,美國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達到歷史新高,新增的案例加上之前案例,總共造成23萬人死亡。 泰國總人口約七千萬,從三月至今卻只有3830個案例與59人死亡。我搭乘一架乘客人數少得可憐的班機,歷經24小時的飛行,終於再度踏上泰國的土地。 我走下飛機,發現蘇凡納布機場異常的安靜。這個曼谷的主要機場往常每天會有超過20萬名旅客穿梭在其中,但在疫情下,整個機場包含我在內只有大約500人。 除了隔離檢疫的要求,我還被泰國政府指示要跟一套針對疫情而設計的條碼追蹤系統進行連結。當我在泰國境內各個地區活動時,這套系統可以隨時掌握我所在的位置。中國也有類似的系統,不但能追蹤位置,還能監控健康情況。 泰國的隔離檢疫生活是什麼樣子? 當我離開機場,搭上一輛前往隔離旅館的廂型車,我注意到路邊有一整排的公車正在等待著。這些公車是給泰國當地人搭乘,這些人因為各樣原因必須進行隔離,期間所有的開支由政府來負擔。來到旅館,經過醫護團隊一連串的檢查後,我被帶到專屬的房間,並被告知在最初五天連大廳都不能去。 房間內有一本三頁的說明手冊,上面有隔離期間所有的相關規範,包含能夠活動的範圍以及禁止使用任何尖銳物品。所有飲食會先由一名護理人員檢查,然後送至房門口,房間桌上有總計24公升的瓶裝水。隔離期間我的飲水量如果超過24公升,之後的飲用水就要開始計費。我不能喝咖啡,經過了只有水跟熱茶的幾天後,我開始渴望任何有味道的飲料。 每天會有人來敲門三次,這代表門外的小桌子上,會放置裝有食物的塑膠盒(在隔離期間,總共42次)。每天護理人員會打兩次電話到我房間,目的是檢查體溫是否有正常,但似乎更像是確認我還乖乖待在房間。 所有的房間都沒有陽台,這讓我非常的難過,因為這代表整整兩個禮拜都無法接觸到新鮮的空氣。電視上只有三個英文頻道以及泰國主要的教育節目頻道,在幾天後這些節目就顯得非常無趣。旅館提供兩種款式的泰國睡衣(對一個六英尺高的美國人來說有點小),而我必須一天24小時、全週無休地穿著它。 兩週的隔離檢疫結束後,通過第二次的病毒檢測,我就帶著所有的文件離開,前往清邁,一個位於泰國北部的城市。如同泰國其他地區一樣,清邁連續好幾個月都在嚴格地實施宵禁,這使得所有的商家跟餐廳都無法營業。 正在持續的影響 儘管非常敬佩泰國成功阻止疫情的蔓延,但這些措施給經濟帶來非常嚴峻的負面影響。自2020年三月以來,國際旅遊幾近停擺,這對觀光業造成非常嚴重的打擊,而觀光業的收入又佔泰國GDP相當高的比例。請為泰國全體民眾代禱,他們正面對非常巨大的經濟、心理跟情緒上的壓力。 有一些OMF的同工希望可以儘早回到東亞的工場,但可能會遭遇延遲。這些弟兄姊妹包含單身同工、有孩子的夫妻;還有其他一些人正想要進入工場,但卻發現他們自己被疫情逼著推遲原本的計畫。我們每個人都在認真思考一個難題,在如此混亂的情勢中,上帝要如何推動祂的計畫? 這些工人們發現他們自己身陷一個進退兩難的窘境,不知道是否是要安靜等待,尋找適當時機回到原本的工場,又或是不情願地移往其他宣教場域或職務。 宣教士的生活永遠都有挑戰,我們禱告求神挪去不必要的攔阻,並且上帝擴張祂國度的心意可以持續進行,不論是在我們的家鄉或是海外的工場。 代禱事項: 疫情對泰國的經濟帶來巨大影響,求神保守人們的生計獲得保障,也安撫他們不安的情緒和心理壓力。 在泰國服事的宣教士絕大部分是使用宗教簽證入境,但目前宗教簽證的開放順位相當後面,許多宣教士無法返回工場,新任宣教士也無法赴任。求主盡快為他們開啟重返的大門。 本文出自OMF International
-

新冠肺炎教我們的3件事
在今天因為疫情人心惶惶的時候,教會與宣教士面對了很多挑戰。很多的宣教士因為國家邊境封鎖,航班取消,被卡在工場不能回國。也有更多的宣教士,因為疫情的關係不能夠出發。許多國家對人數聚集的限制,也直接影響到福音的傳遞(現在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有兩個未得之民的部落,因為人數聚集的關係,宣教士不能聚集整個部落傳福音)。許多宣教士募款也面對了新的挑戰。雖然很多人不會直接講出來,但是心裡面都是這樣想:「現在不是講宣教的時候,當我們自己的教會聚會都受到那麼大的影響,怎麼會有時間與資源去推宣教事工?」。很多宣教與教會界的討論結論都是,這次的疫情會對21世紀的教會有永久性的影響與改變。 在最近訓練的課程裡,老師們跟學生分享的一句話: 當我們面對很多「不知道的」事情,我們應該回想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通常那些「已經知道」的事情,就是我們「需要知道」的事情。 當現在的討論都是這個黑天鵝般的「突然的改變」,「新的挑戰」,我們不禁要問:在教會與大使命回應的歷史裡,這些挑戰真的是新的嗎?我們真的走進一個在教會歷史裡面沒有面對過的處境嗎? 是的,使徒行傳裡的教會從來不需要面對一個眼睛看不見的病毒。但是福音的外傳,從來不是在一個安定,健康,穩定的時代發生。 疫情帶來了很多新的挑戰跟不方便,但是這病毒成為了宣教士訓練裡不可或缺的一課。 Lesson 1: 預備我們如何面對在宣教工場的未知數 我跟悅慈在宣教工場部落裡生活的時候,我們每天確定知道的事情就是: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哪一個同工或是孩子會開始發燒(得了瘧疾),明天出海的天氣,火山會不會爆發,當地政府的選舉結果,城裡的暴動,島上的食物短缺,沒有一件事是在我們的控制之下。每次我們回國述職的時候,讓我們最不習慣的就是所有事情的「確定感」。在先進國家生活,我們期待飛機會準時出發,警察會負責任管理城市治安,商店會賣我們所需要的東西,電視會準確預測明天的天氣,只要我們準時付帳單,家裡一定會有水電,手機電話一定會接通。 幾個月前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老師,同工跟學生跟所有人一樣,趕快的去買口罩,酒精,衛生紙跟消毒用品。有一些的講員取消了行程,學生們跟印尼語言幫手的時間,也改成線上學習,在北美的校區也因為墨西哥邊境的限制,訓練課程也做了很多的調整。 這些是不方便嗎?絕對是的。但是這也成為未來要去宣教工場的年輕人生命中最好的準備。面對未知數會是這些準宣教士以後長期的生活模式。這次疫情帶來的改變,是本來訓練內容裡面沒有辦法準備的。 「未知數」也是初代教會每天所面對的環境。在耶路撒冷的使徒被關到監牢,面對公會與大祭司的質疑,被痛打,司提反的殉道,猶太人對福音外傳的反抗,都是耶穌沒有跟他們預告的事情。當時的使徒,沒有我們現在兩千年教會歷史的見證,他們不知道明天會如何,但是還是選擇繼續完成大使命。這次疫情的來臨,似乎把21世紀的教會帶回兩千年前初代教會的處境,我們的期待與禱告就是,這些未來的宣教士能夠跟初代教會一樣,在「未知數」裡面清楚的看到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繼續的完成大使命。 Lesson 2:提醒我們生命的短暫 摩西在詩篇第90章跟神禱告說,「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 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聖經講得很明白,一個不會數算生命的人,是一個沒有智慧的人。 雖然這次在台灣疫情死亡人數不多,但這病毒的殺傷力是真實的,我們大家的防疫措施也都是需要的。在這樣的情況裡面,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就是把我們所有的心思意念放在如何保護我們在這世界上的生命。但是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在這疫情防護的過程中,再次的清楚認知,這世界的生命不是一切,我們所經營的生命是永永遠遠的生命。 聖經在不同的地方用雲霧,影子,花草來形容我們在地上的生命。一雙在公園裡走錯地方的鞋子,就可以結束美麗花草的生命。但是如果我們真的有是永遠的生命,那麼在最不安全的處境裡面,我們的心思意念應該自然地走到主耶穌替我們換取的永生。而我們現在要回答的最大問題應該是,如何使用我們這像雲霧般的生命,在永恆裡面為神帶來最大的榮耀? Radius Asia的訓練內容很完整,但是一個沒有辦法在課堂上所教的課題就是:數算我們的生命。這次的疫情直接幫助了我們思想這個問題:如果因為今生的生命緣故,我們做了這麼多的保護與規劃,那麼我們是否更應該為了永遠的生命,更有目的地的來經營未來的年日,完成耶穌所留給我們的大使命。 Lesson 3: 教我們練習過一段寂寞的生活。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前幾個星期在復活節的時候,大部分的我們是坐在電腦螢幕前面,過了一個很不一樣的復活節。我們沒有辦法跟所愛的弟兄姊妹實體聚會,一起慶祝著重要的節日。受洗,聖餐,敬拜讚美,都因為疫情的關係而分開。 寂寞地度過日子也是許多宣教士所要面對的問題。在部落有教會之前,我們家也經過了好幾年自己聚會的日子。我們跟其他同工的個性雖然不一樣,但是因為寂寞(也沒有別人能夠一起聚會),我們選擇了合一,看到彼此的好處,在部落教會興起前,能夠與同工一起過基督徒該有的肢體生活。 雖然神的心意一直都是要眾聖徒一起聚集敬拜,但是宣教士需要面對長期離開熟悉的聚會環境,面對在工場的孤獨。但是這個寂寞是個假象。耶穌已經跟我們說:「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我相信我跟每個人一樣,都期待能夠回到實際聚會的日子,但是在我們面對有聚會限制的過程中,一個需要學習的重要功課就是,在寂寞裡面,我們的目光再次回到我們聚會的目的:在主裡面找到最大的滿足,把榮耀跟讚美獻給我們的神。這個功課的學習,是不會被我們身旁有多少人而影響。 在最不安動盪的日子,神對萬族萬民的心意一點都沒有改變。雖然教會與宣教機構因疫情面對很多限制,但是別讓這些限制了我們「眼光」,因為現在不是把目標放在「趕快回到疫情前的常態」的時候。感謝主,透過了疫情,再次提醒我們了很多功課。在充滿不安,變動與未知數的日子,宣教士如何緊緊地抓住「已經知道」的真理,專注地把目光放在終點線,忠心的完成建立教會的任務,是宣教士訓練最大的需要。 讓我們一起加油! 陳維恩牧師 Radius Asia 總幹事 Radius Asia 宣教中心代禱與動態 Radius第一屆的訓練再六個星期後就會結束,請大家為這些學生禱告,有些已經確定了宣教工場,有些還在尋求中。他們知道的事情是什麼? 他們已經知道耶穌從死裡復活,也知道耶穌對萬族萬民的心意,更知道神的信實與應許。當這些年輕人面對未來所有的未知數,就讓這些他們已經知道的事情,成為未來每一步的根基。 3月份OpenHouse參觀日,不少對RA訓練有興趣的學員、牧長前來交通分享 語言課程持續進行,下學期也增加更多宣教策略和宣教人物的分組報告 RA春遊 暫別繁忙課業 來到東海岸沈澱心靈
-

省思疫情下的宣教
文/施麗輝 「喂,喂,你聽得到嗎?你們那邊情況如何?」阿玲挨近電腦螢幕,用略已生疏的泰文大聲地問。她原定於述職後馬上回泰國工場,卻因封關而一直滯留家鄉,轉眼半年過去,仍不知歸期何時?心裡焦急萬分,惦念著工場的小羊,也為自己在這場世紀大流行疫症中,未能在工場與當地人共度時艱而耿耿於懷。 然而即使身在工場,宣教士家明夫婦在禁足令下也沒法一如既往外出探訪,貼身牧養及接觸所服事的學生,所有聚會都改在網上進行,就連邀請學生來家中吃飯也要暫停。學生參與網上聚會愛理不理,疫情下的人際關係變得疏離,彷彿可有可無。家明不禁自問:我在這裡做甚麼? 2020新冠疫情給全球帶來翻天覆地的影響,生活、工作及與人的距離,還有互動的模式被迫改變。別以為宣教士有跨文化的生活和工作經驗,適應能力理應比較好,其實他們也是普通人,身在異鄉為異客,面對不同的文化和語言,生活已很不容易。加上疫情,面對的挑戰及衝擊就更大。始終不是自己最熟悉的環境,若沒有足夠的支持系統,很多潛藏的壓力和內心的情緒,如孤單無助、恐懼不安,在疫情下便會如咆哮的獅子,遍地遊行,吞噬內心的平安和喜樂,叫人招架不住。 世紀疫症考驗著基督徒生命的根基,挑戰著調適和應變能力,衝擊著固有的思維及宣教事奉模式。面對許多急速的變化及不確定性,如何走當下的宣教路,並且游刃有餘地回應擺在前頭的挑戰? 再思呼召真諦 疫情下,事奉面對改變,甚至被迫停止,因而感到不安和焦慮。此時需要問:我發生了甚麼事?忙碌的事奉,讓人感到充實而滿足,服事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代替了與主的關係? 不錯,主耶穌呼召宣教士進到工場,但別忘了主的呼召是要跟隨祂。「你來跟從我吧!」(參考約翰福音21:21-22),就是與祂連結,建立一種親密而堅固的關係,以至生命在主裡面得以轉化更像祂。這種關係不在於身分(是否為宣教士)、能力(有多少屬靈恩賜),以及成就(帶了多少人信主),而在於是否與祂緊緊相連,明白祂的心。 回應主的呼召不在於「去」和「做」,而在於不斷捨己與順服;不要隨從自己的意思,而是順從父神的意思。若非與主連結,常在主裡,又如何辨識祂的心意,並按祂的心意行?結果可能墮入忙碌事奉的網羅,或沒做工時便感到不安和失落。「我們總把大使命看作是神派給我們的任務,但其實祂首先是要我們與神結盟。」[1] 別讓呼召和大使命代替與主的關係,更別以事奉和忙碌代替對主的捨己。 曾聽到不少宣教士分享:疫情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安靜及禱告。疫情過後如何?是否恢復從前的忙碌而減少安靜及禱告的時間?究竟事奉最重要的是甚麼? 操練疫境自強 素常操練常在主裡,生命便可穩固,能從種種的不安和焦慮中得釋放;在疫境中能面對困難、無常與失敗,不易被擊倒。或是做工,或是等候,皆安然面對,處之泰然,因知道上帝在掌管。資深宣教士關顧者 Kelly and Michele O’Donnell在其Member Care Updates刊出了 Eric and Laura Adams 的研究 [2],指出宣教團隊培養抗逆力的九個重要素質,前三個如下: 1. 培養自省能力:認識自己的強弱處,懂得積極地自我關顧,保持靈性、情緒、人際關係,及精神與身體健康; 2. 覺察上帝同在:不斷覺察上帝的同在,並且發現主的應許─「我常與你同在」─是如此真確; 3. 身分扎根於神:而非地位、財富、聲望、別人的評價、沉溺的嗜好,或其他偶像。 疫情中,宣教士需要常檢視身、心、社、靈的狀態,不被外在環境的紛亂和過多的資訊吞沒。這是一個學習和更深認識自己,並經歷和發現上帝真實的好機會。 打破固步自封 封關、禁足帶來地理及國界的限制,很多國家暫停簽發簽證,宣教工作及訪宣體驗都要暫停。另一方面,卻看到另類開放:地域限制看似嚴峻,但網路世界四通八達;人們需要保持社交距離,但心靈渴求與人連結;事工停擺,需要卻增多。或許要突破的不是地理的限制,而是視角的廣度和深度,能看見疫情下人們不同層面的需要和新的機會。 人的看見決定方向和行動;疫情中你我看見甚麼?「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太福音9:36)是的,疫情下許多人活在恐懼不安中。以筆者身處的香港為例,過去半年因受社會事件及疫情影響,有七成市民出現抑鬱症狀。[3]據國際勞工組織預測:因為疫情,全球失業率大幅攀升,近一半(16億)勞動力面臨失去生計的風險。[4]今天,宣教不一定要到遙遠的他方,若能看見身邊「困苦流離」之人,像主一樣動了慈心,覺察上帝引導如何回應,這就是在宣教的行列了。 突破框囿,人人宣教─因大使命並非是對宣教士獨有的呼召,而是給每位基督徒的託付。本質是與主連結而生命流露出基督的馨香,故哪裡有基督徒,那裡就有宣教。如此宣教不再局限於地域工場,而是散落在每個角落,遍地開花,溢滿基督的香氣。又如水流動,連於活水,或聚或散,或進或退,能以不同形式及狀態呈現。如保羅即使被囚於牢,從耶路撒冷鎖綁到羅馬,仍繼續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 突破常規,處處宣教─疫情下宣教的模式在轉變中,福音上線且登堂入室,培訓及牧養透過網路而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新媒體成了宣教新動力。網路宣教確有其獨特性,需要線上線下互相配合,如何使用及培育網路宣教有心人,值得更廣泛及深入探討。 另一方面,疫情帶來對全球經濟的衝擊,進入大蕭條[5],教會整體奉獻減少,宣教的經費也變得緊絀,日後能否繼續大量支持專職宣教士?專職宣教士只是其中一種模式,還有其他如營商宣教、帶職宣教、醫療宣教、網路宣教、文字宣教、信徒宣教等等。模式是一個載體,承載著有形無形、有聲無聲的宣教生命,於所在所到之處開花結果。人人宣教、處處宣教,端看能否突破固有的宣教觀念和模式,與主內肢體同行更多元的宣教路。 再思關顧同行 疫情瞬息萬變,筆者在這段時間與宣教士同行,也有很多的體會。 疫情初期,其中一個工場已有大量感染人數,但缺乏防疫物資,當地的醫療系統無法應付,結果死亡人數太多,屍體趕不及處理而放置街頭,情況令人難過和憂心。心裡萬分焦急下,擔心宣教士會受感染,遂與他商討是否撤離,盼他能乘坐最後一班包機離開,但最後宣教士選擇繼續留在工場。在溝通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在焦慮籠罩下,便失去了心靈的餘裕和聆聽的耳朵,也反思:關顧豈是把我認為最好的放在對方身上?十多年與宣教士同行,想不到竟犯了這個錯誤! 從前,常因事工與距離阻隔,擔心宣教士太忙碌,不敢「打擾」。疫情下,這個距離和擔心打破了。透過網路與不同工場的宣教士一起禱告,天南地北,在禱告中彼此連結。差會也初次嘗試在網上舉行宣教士退修會,在此艱巨時刻凝聚分散各地的宣教士,一同察看上帝的恩典,一同經歷疫情裡的喜怒哀樂,一同體驗肢體扶持幫補的協同力量。團契的凝聚力叫人不孤單,透過真誠的分享,彼此接納,成為生命共同體。 疫情下,默觀在萬事萬物中的上帝,也看清自己種種的心理面貌。在經歷與體驗之間,在行動與省思之間,至終領悟到─宣教是一個不斷跨越的過程,跨越的豈止是地理、種族、文化、語言等等,更是自身的胸襟、觀念、心理的關口和界線。 本文摘自《神國雜誌》(62期:神國鄰舍)
-

全球的重啟與宣教策略的改變與再思 | 黃齊蕙老師
2021年下半年七月以後,將是一個非常關鍵、非常特別的時刻。一方面,由於北美、歐洲國家以及中東的以色列全民疫苗的施打的迅速;舉以色列為例,從去年12月20日開啟接種工作以來,到2021年3月,境內已有367萬人接種了疫苗,相當於該國總人口的40% (註一)。目前,全國人口的60%都已經打了疫苗,政府並且針對已經打疫苗的人發給他們GREEN PASS,以後他們就可以自由來往。以色列預計今年六月以後就要對外開放。美國在今年2、3月就有優先的專業人士開始施打,4月15號以後開放全民施打,希望在2021的七月四日(July 4th)以後,因著疫苗施打的普及能予以開放,以便施打過疫苗的人將可以擁有某種程度的自由飛行與來往,甚至商務貿易。 另外,一方面疫情在部份國家仍然相當嚴重,尤其像印度、孟加拉、緬甸這些地方都還在疫情的第三波,甚至連日本、韓國這樣先進的國家也都還相當嚴重,連台灣都突然之間陷入疫情之中。反之,中國對疫情的控制後來居上;中國2021年7月以後也可以達到某種重啟的效果。這樣看來,2021年7月以後全世界將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狀態,一方面歐美先進國家,那些全國人民已經可以施打疫苗的國家,人民已經可以有某種程度自由的往來。另一方面,還在疫情第三波甚至第四波的痛苦掙扎裡面的國家則反之,這可能將會引起全球一個更大的失衡或者經濟鏈重新的排序。 在這樣一個全球關鍵而特殊的狀況之下我們即將看到以下幾點: 一、我們將看見與人性,或說人道主義的一個嚴重的考驗: 因為當歐美或者一些國力強大、有經濟實力可以買到疫苗或者出產疫苗的國家,他們的經濟已經可以開始復甦,人民也可以做相當程度的移動,這樣的國家是否還願意伸出援手來幫助現在在疫情第三波甚至第四波的國家如:印度、孟加拉、緬甸…等這些沒有疫苗、甚至無法拿到疫苗或者公衛體系非常落後的國家呢? 或者說,可以幫助到甚麼樣的地步呢? 二、世界權力的失衡將更大的顯現出來: 因為有疫苗而經濟可以重啟,人民可以自由的往來之後,那麼原本國力、經濟能力就比較強大的國家將更快的復甦,全球的國力與權力的失衡將會越來越明顯,也就是說富強者更富,更快速向前;而公衛體系落後、醫療體系不發達的國家將更難在短時間內恢復重啟,甚至整個國家要從癱瘓再起來要一個相當的時日。 三、世界共同體的深刻體認 : 雖然強盛的國家因著有疫苗,經濟開始復甦;貧困的國家會更加的痛苦,但是,透過疫情,人們更加的體會到全球是生命共同體。換句話說,只要一半的世界仍然在疫情中掙扎與奮鬥,那麼這個世界仍然沒有辦法整全完整的運行。 面對這樣的狀況下,將會對未來全球的宣教帶來極大的影響。 第(一)、對未來宣教人力的衝擊:我們知道西方宣教人力正在逐年遞減,也就是說西方歐美國家每年派出去的宣教士人數正在逐漸減少,這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這也跟歐美國家的福音世俗化有相當的關係。而另外一方面,我們知道南半球以及第三世界的宣教士近年才正在興起,所派出去的宣教士人數也剛開始逐年增加,這是一個可喜可賀的現象;然而,因著這一次全球疫情對於第三世界以及南半球的重創(這些國家通常是公衛體系還需要迎頭趕上的國家),如此的重創以及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自救,這對於正在興起的未來宣教人力將造成嚴重的影響與打擊,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觀察以及考慮的一個未來可能的現象。 第(二)、傳統宣教士人數將可能減少;反之營商、帶職專業宣教士的必然興起:透過這次疫情,不少專職宣教士,甚至中期長期的宣教士因著疫情被迫暫時離開工場。而回來以後又因著沒有航班,以及國家的封鎖邊境,或是全國的關閉,甚至政治的動盪等等因素,而無法在短時間內再回工場。使得專職的宣教士回國後,將在母國所待的時間超過預期,這也是一個相當的衝擊與形態上的改變。 然而,反觀專業與帶職營商為主的宣教,卻因為商業行為的必然以及必要性仍然前行。這個讓我們看見專業、帶職、營商宣教必然興起的宣教趨勢,透過這次的疫情,將是一個可能的、新形態的黃金交叉。也就是說,在這個疫情之後,專業帶職、營商宣教,甚至是專業帶職營商為主,宣教為副的宣教形態將會蓬勃的發展,如雨後春筍的興盛。甚至,未來一些差派機制或機構都必須要考慮用這樣的方式來差派宣教士。 第(三)、經濟考量將考驗宣教士的預備:傳統的專職宣教士通常都以籌款為主,因著疫情重創了許多國家的經濟,甚至是一些國力強大的國家,在2020整年受疫情影響之後,無論國家原有經濟力有多強大,都是重創,如今2021年的下半年,經濟才預估開始恢復以及成長的指數才會更明顯。所以,疫情之後的世界,對要籌款的專職或者中長期宣教士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 當然,一方面我們相信上帝是永遠供應的上帝,但是不可諱言的全球世界疫情之後的重新洗牌、重新定位以及改變,卻是無法否認的。百年才遇見如此全球疫情的大流行,因此在經濟的考量上,也有可能會影響往後我們差派宣教士的策略。因此,在訓練、栽培、預備上的考量,無論是專職、中長期宣教士都必須賦予一個專業的副業,不但做為遮蓋,也是一個謀生的必然,這也是相當大的改變與考驗。 第(四)、網路及媒體作為宣教載具的必要及大好時刻:這次的全球疫情,使得網路的運用,幾乎成為絕對的必要;舉凡跨國貿易與洽談、線上會議、網上教學與學習、甚至在家上班、外送服務等等,網路成為必要的工具,也因此成了「人人都在網路上」的時代,也祝福了每一個人都必須熟悉網路平台的使用及自媒體的操作,這對於宣教也將興起一個更大的禾場與機會。 那原本無法聽到福音的地區,或是宣教士較少進入(無法進入、困難進入)的創啟地區,如今藉著網路以及在家防疫或上班,使得福音媒體的節目或信息能夠及時又快速的進入每一個地區及家庭,這類「無牆、跨時空、無需簽證、可伴隨左右、甚至一天24小時」的宣教士—網路及媒體,將創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福音大豐收的時刻! 未來的盼望與再思 第一點、疫情顯明了生命的脆弱與人心的恐懼:透過這次疫情,我們清楚的看見福音生命的好消息與盼望,以及耶穌基督的救恩是前所未有的被需要。因為人們在疾病與死亡的面前是人人平等,無論貧富貴賤都是如此。人們也被喚醒看清了生命的短暫與不可控,並且再一次無可逃避的面對人人都有一死且有審判,在如此體會中更能發現信仰的真實與寶貴。 第二點、有的要供應給沒有的,就像使徒行傳一樣要發揮凡物公用的愛心,有的國家、地區,甚至有的弟兄姊妹必須打開約瑟的穀倉,使神的家有糧:亞洲地區的基督徒因為在經濟上有儲蓄與備糧的習慣,以及節儉的美德,在面對未來宣教的需要跟趨勢裡面,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也必須要思考也盼望有餘的地區國家、弟兄姊妹和教會必須本著耶穌基督的愛心,打開約瑟的穀倉,分給在急需急難中間的弟兄姊妹與國家或地區,而台灣在這樣的事上已經發揮影響力,我們也更加確信,上帝在預備台灣成為使徒性的國家的過程中,台灣要慷慨地供應資源金錢跟人力,這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 第三點、職場宣教士的興起:如同前段文章所說的,這次疫情有不少中長期的宣教士回到本國後,就無法在短時間回去;而相對的職場人士應著商務的必然性,必須持續運作,甚至促使他們更快地打疫苗,這也間接的促成了職場宣教士的興起。也就是說,未來的宣教士可能越來越多由職場的人士,隨著他們商業的腳蹤與業務的需要,福音就傳到那裡。因此,未來的宣教訓練以訓練職場的弟兄姊妹為主,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第四點、媒體專業人士在宣教中的興起:未來的宣教士對於媒體網路的運用,也必須要有基本的技巧及知識,甚至派出去的宣教士很可能以媒體專業人士為優先的考量,媒體宣教士將成為第一線的眼睛,帶領弟兄姊妹了解與認識宣教前線的總總。 我們看見,這次全球疫情從2020年開始一直蔓延到2021年,甚至2022年到2023年;有專家推測,全球要回到疫情之前原本的樣子,大概要七到十年的時間。這樣百年一次的疫情,讓我們想到如同約珥書前半段說到,當主將要來的日子之前所寫的災害,彷彿看見約珥書的一點點影子,使我們能夠有所警惕。我們深信,全球一起在這樣艱難的時刻與狀態中,也更加的看見聖經所說的話千百年仍然定立。然而上帝在約珥書中怎樣憐恤祂的百姓,並且應許賜下聖靈,人雖然真有不信,但上帝的慈愛從來沒有離開過人們。所以,我們渴望也盼望人們因著這次疫情學到、看到、甦醒、思想並且起來悔改歸向永生的神,能夠知道唯獨神的信實直到永遠,阿們。
-

网络,我的宣教禾场
网络上,有人在呼喊 六年前,有人和我说:妳那么喜欢写,可以写博客。我立刻意识到,网络是传福音的利器。于是我从单纯的个人博客,到办了一份博客杂志《良人日刊》,再到现在创办福音之声网络电台,期间非常享受网络宣教的乐趣。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不少人已不看报纸,而是读网上文章,看网上电台、电视剧集和电影。根据有关权威人士指出,中国仅“百度”就有四亿网民,这个数目远超过美国公民的总人数。网络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实现主基督“传福音给万民”的机会。 调查发现,目前中国的电子杂志已不胜数,可福音的电子杂志少而又少,基督教网上电台更难找到。在全世界各行各业努力占领互联网影响力的今日,基督徒怎能视而不见呢?我们不去占领可以引导、改变人思想的领域,岂不是拱手把这未得之地全部让给了仇敌吗?有一次,我为网络媒体宣教祷告后,里面有个感动:“不要让黑夜完全属于仇敌。”现在多少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度过他们的漫漫长夜,我们想过吗?是的,我们要起来,要将人从黑夜带向光明。 和传统的报刊杂志、电台等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它成本很低。 博客,就是你的宣教工场 以前,我对电脑一无所知,连电子邮件都不会。几年后,我学了在博客上建立网络和用聊天工具,与世界各地的弟兄姊妹谈信仰,制作广播和影视节目。到目前为止,我在网络上的事奉,包括带领中国弟兄姊妹查经、祷告,已接近七年。克服重重困难的决心是一个坚定的信念:“我是为传福音而生!” 从前,戴德生等去海外宣教,遇到多少的危险;今天,一开电脑,就能“将福音传到地极”,世界都在你的眼前,这就是你的福音异象了!海外的基督徒,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如果能有心在网络上宣教,那实在是美事! 博客(部落格)原来是日记的意思,现在却成为人们在网络公开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了。既然言论如此的自由,基督徒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传讲福音。 有许多人从来没去过教会,也不看基督教杂志。由于博客很个人化,他们也许会看看。你可以写一些读经心得、圣经价值观的小说、诗歌,配上精美的图片或者自己的生活照片,从你日常真实的生活中,带出信仰。 我自己的经验:有一对生活在苏州的小夫妻,走遍了全世界20多个国家去寻找真理,心灵仍然空虚,看不到光明和盼望。有一天,他们查基督教的网站,看到我的博客,悄悄地读了半年,觉得我是真信仰基督的人。许久以后,这对夫妻真来到洛杉矶,和我联系,我立刻向他们传福音,并给姊妹做门徒训练,后来他们也成了我的媒体宣教义务同工。这些年来,他们与我同甘共苦,探索媒体宣教之路,坚定不移。 两年多前,神带领我到展望神学院读教牧学博士。有一天,学院收到一封中国大陆传道人的来信,说读了我很多博文,对她灵性上非常有帮助,问我们有没有函授课程。虽然只有一封信,我却听到的是马其顿的呼声,立刻通知网络服事团队一起为这个函授事工的开拓祷告。经过几个月的祷告和预备,神学函授的事工顺利开拓成功。十多个学生也顺利入学了,好几个学生还是我这几年在网络上不断交通祷告的弟兄姊妹呢! 其实,我们真的不需要讲属灵的大道理,我们写自己平常的生活,真实地写出自己的信仰历程,再加上迫切的祷告,神自己会工作的。许多的弟兄姊妹最担心的就是文笔不好,写出来会让人笑话。真的完全不用担心,写作固然需要有恩赐,但也需要操练。 电子邮件,好信息一起分享 网络上的服事关键就是要有一颗爱神、爱人的心,其中写电子邮件是属灵辅导非常好的方法,现在有发集体电邮的软件,一发就上百份,有好的属灵文章就可以帮助许多的人,也可以做个别的帮助。 有位姊妹经过长时间的挣扎,终于给我写了信:“我心里很痛苦,很惧怕!夜里常常遭受攻击。我的灵里很多破口,我常常呼唤耶稣基督,祂一直在我身边,在危难时救我脱离凶恶,为此,我感恩。有些话除了耶稣基督,真的无人说起……这个世界没有人能抚慰我,唯有耶稣!我需要释放,释放里面压抑多年的痛,如果妳能看完我的这封信,我会感激不尽,愿神祝福妳。”这位姊妹的遭遇非常悲惨!她为了隆胸,在网络上被骗钱,隆胸失败,身体几乎残了。 读了她的信,我极度痛苦,迫切为她祷告。非常感恩,神是听祷告的,她打开电子信箱读了我的回信,圣灵就立刻浇灌下来,深度的医治就临到了她。在一次又一次的痛哭中,她得了安慰,后来也平安的结婚了。 有些姊妹读我的见证,来信说“我选择对妳說这些,是因为我相信妳,也是为了让妳更多的了解一些基督徒的内心世界与挣扎。” “谢谢妳一次又一次的回我的信,帮助我!很感谢耶和华祂从来没有放弃过我……”等等。 很多人是非常孤独需要倾诉,需要有人聆听他们的,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什么;但我们可以祷告,义人的祷告是大有功效的。以前我很奇怪那些属灵伟人几个小时在祷告,到底祷告些什么呢?哪有那么多话可以讲?但如果我们收到弟兄姊妹的来信,一个个的为他们的需要祷告,恐怕你一跪下就要好久起不来呢。你愿不愿意作那个暗室里为陌生人哭泣、祷告、祈求之人呢?为痛苦的人祷告祈求哀哭是很痛苦的,但这样的痛苦有何等崇高的价值!神都记念。很多的时候我在暗室里活出我的生命价值,令我心满意足。恩主耶稣,袮在客西马尼园孤独的一幕再也不会重演了。 只要我们有颗愿意服事神的心,神就让我们成为许多人的祝福。 聊天软件,辅导好工具 还有用以聊天的工具,中国大陆有QQ、UC、YY,海外用得多的有Skype。一个键盘,一个话筒,走遍全世界。好几年前,我就是用QQ来传福音,好多人读了我的博客,就用QQ和我交流,我就在QQ上打字,带领一些人做了决志的祷告,然后又通过QQ找到当地的教会继续跟进。 网络辅导还可以弥补本地教会牧养欠缺的方面。有的弟兄姊妹在婚姻上有很大的难处,但碍于面子,生怕自己的事情给牧师和当地弟兄姊妹知道了,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而通过网络软件和聊天工具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曾经用聊天工具辅导过好多心灵遭受极度创伤的弟兄姊妹。 大约五年多前,有位弟兄,他的妻子跟他结婚前已经和另一位男士有了私情,他全然不知情,结婚后不久,妻子怀孕了,无情的告诉弟兄,孩子不是他的。弟兄非常敬畏神,也非常爱他的妻子,愿意以基督的爱宽恕妻子的罪,并且接纳和疼爱这个没有出生的孩子;但因为孩子的父亲非得娶这位弟兄的妻子不可,最后以离婚告终。这位弟兄其实是很委屈的,教会居然处分了他,不再让他带领教会的团契,理由是妻子有外遇,是弟兄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他读了我的博客,找到我,在聊天工具上,他小心翼翼,生怕我知道他是谁,日后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向他说明,我永远不会知道他是谁,如果他有难处,相信我可以帮助他,我愿意聆听。在MSN聊天工具上,我以神学院学到的知识帮助他,神是公义的,祂会为受屈的伸冤,你不要做任何的声张,顺服教会的决定,安静祷告等候神的祝福。聊聊数语,他彻底的得着了安慰和释放。很久以后,他喜乐的来报告我好消息,神预备了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姊妹为他妻子。 我认识一位美国姊妹,她行走不方便,只能终日坐在轮椅上;但她是家庭宣教士,通过Skype,几年来一直带领我读英文圣经,祷告,查经,也带领伊斯兰教国家的人、中国人及世界各地的人归向基督。我先生形容得真是好:“终日在家的人,却可宣教全世界。” 有位在纽约的姊妹,专门在网络上通过话筒为弟兄姊妹祷告,吸引了许多人去找她,这些都不需要有多么高深的文化,只要有服事神的心和奉献的爱心。 世界上任何的职业都有退休,唯有基督徒永远都没有退休的日子。牧师不在教会牧会了,照样可以在家里服事弟兄姊妹。如果是全职太太的姊妹,有时间的更可以多多追求,多多为主摆上,求主兴起更多的家庭宣教士来。
-

我想成為宣教士,但是我的教會不打算差派我。現在怎麼辦?
大多數福音派信徒都聽過一兩次關於聖經對國際宣教呼召的佈道,你甚至也能背誦幾節關於此議題的經文。 「我會讓你得人如得魚」。(馬太福音4:19) 「你們要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 1:8) 「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以賽亞書6:8) 「所以你們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28:19) 但是,如果你想移居海外分享好消息,而你的教會卻不差派你,你該怎麼辦呢? 或許牧師覺得你需要更多的跨文化培訓,或主日學校的老師對你在聖經內容的理解有所保留。也可能是教會會友指出你生命中的一個罪的模式,或有親密朋友認為此時並不是你及家庭作出重大轉折的合適時機。 有很多原因解釋為何國際宣教目前不適合你。不過,這並不能緩解你被拒絕時的情緒刺激,也不能讓你深刻了解自己的使命。在這些情況下,更重要的是:持守教會差派原則(使徒行傳13:3)並順服教會領袖(希伯來書13:17)。 秉持該心態,有以下五條可參考的建議。 1 相互委身 當你面對困難的消息時,你可能會在情感上、關係上和精神上退縮。為抵制這樣的試探,神給我們的禮物就是基督徒群體—教會—正是為了這些困難時刻而存在。健康的門徒關係包括那些讓人不舒服的時刻—在愛中說出真理。 謙卑地詢問為什麼教會領袖不建議去海外宣教,他們是否發現了你性格中或者是你所認知的教義中的相關危險信號?還是因為你在技能、教育、健康、財務或其他後勤方面有些問題?答案可能是「不」和「現在不行」之間的差別。 詢問導師或去更深地經歷門徒訓練機會,以克服他們所發現的弱點,並預備打開將來國際事工的大門。 2聆聽 如果你切切地想把福音帶到外邦,而你的教會拒絕差派你去,你對此失望、難過都是正常的。但不要讓情緒蓋過智慧,要牢記基督徒生活的基本真理。「快快地聽,慢慢地說」(雅各書1:19) 現在就是傾聽你的牧師、教會領袖和基督徒同伴的忠告之際。聽聽他們的建議或意見,尋求智慧,聽從指教。 3禱告 在這種情況下,求神讓你知道他要如何在你的生命中做工。「務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們升高。」(雅各書4:10)他在教導你什麼呢? 感謝神把你放置在相當愛你、並告訴你一些你不想聽的話的的基督徒弟兄姐妹身邊。如果差派到各地的宣教士因為危機、流言蜚語,或其他困難而返回…這非但不造就人,更會使福音蒙羞。況且這種情況本來可以—通過事先明智的建議以避免。 我們都應為教會關心宣教士的靈魂和耶穌的名字感謝神。 4繼續服侍 當你被告知「不該移居海外」會讓你感到被拒絕或被排除在神救贖世界的計畫之外,但這絕不是真的,我們每個人的門外都有一個宣教禾場。許多牧師和宣教士說,預備國際宣教的最好的方式是從現在就開始,就在你所在之處。你可以在你的城市或國家尋找機會繼續參與到國際宣教的服侍中(即是,服侍你的城市或國家內的外國人)。 利用你服侍的經驗來重新評估你的呼召。當你問這些問題時,邀請別人和你一同禱告並讀聖經:我願意到海外服侍嗎?根據聖經,我夠資格成為一名國際宣教士嗎?我受過門徒訓練和裝備了嗎?我的信仰家庭認可我的意願、資格和訓練嗎? 5別失去盼望 使徒行傳是講述關於使徒保羅和他的同伴的故事。他們決定從耶路撒冷往北走,到亞西亞去傳福音。但經上說:「耶穌的靈不容他們這樣行」(使徒行傳16:6—7)。說這話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耶穌對他們說不。然而,在神的帶領被轉移後不久,保羅得到去馬其頓傳福音的異象,這最終成就了一個教會的誕生。這個教會現在被親切地稱為保羅致腓立比書的收信人。 神對你的計畫還沒有結束呢。事實上,他以至高無上的權力精心安排關於實現你使命的機會—無論是在異國他鄉或是在你家門口—都比你想像的更有成效。他遠遠比你想看到那些未及的人群能夠認識恩惠救恩的禮物。 聽到令人失望的消息總是很難的,但是我們可以永遠在真理中安息:「愛神的人凡事都互相效力,叫人得益處」(羅馬書8:28)。你可以信靠他藉著教會所成就的旨意,你也可以從其他基督徒那裡尋求智慧並喜樂地順服主。 來源:https://www.imb.org/2018/11/14/church-wont-send-me 這篇文章翻譯Seth Brown的在線文章「I WANT TO BE A MISSIONARY, BUT MY CHURCH WON’T SEND ME. WHAT NOW? 」 https://www.theupstreamcollective.org/blog/i-want-to-be-a-missionary-but-church-wont-send-me
-

禱告:宣教的生命線!
作者/亦文 本文取自內地會《萬族萬民》2018年第95期 「禱告與宣教」一文 禱告永不落空。 It is no vain thing to pray. ――戴德生Hudson Taylor 所有的屬靈故事都可以追溯到一個禱告的源頭。 內地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5年,戴德生用十英鎊加上神所有的應許在倫敦開設帳戶;內地會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1832年戴德生出生前,他的父母為頭生子所獻上的禱告…… 作為一個在基督教家庭長大的少年,戴德生一度遠離神,追逐放蕩享受的生活。直到他17歲那年,母親和妹妹恆切的禱告,將他的生命翻轉 ——「基督做成的工」不僅成了戴德生的故事,也成了內地會的故事。 又是在禱告中,戴德生聽到神對他說:「為我到中國去。」他離開家鄉,學習過信心的生活。信心的生活就是禱告的生活:將需要告訴神,由神感動人來供應他的需要。 1853年,經過五年多信心生活的操練之後,戴德生登上「敦費士號」,歷盡千難萬苦抵達上海吳淞口。航程的結束,卻是更多考驗的開始。禱告,是在異國他鄉向神支取力量和資源的唯一管道。 七年之後,神挑戰回國養病的戴德生成立一個專門向中國傳福音的差會。所有對中國有負擔的宣教士候選人都被邀請到簡陋的戴家,參加每天正午舉行的禱告會,見證神如何藉著這一小群人的禱告施行神蹟。 1865年,在柏萊頓海灘上,神在戴德生的禱告中征服了他的不信。 禱告,也催生了1866年啟航的「蘭茂密爾號」上的十六名福音生力軍。藉著合一的禱告,他們平息海上的風浪,並以同樣的禱告進入杭州、再進入揚州。 1869年,正是在「揚州教案」之後與神角力的日子裡,「戴德生與內地會的五旬節」在潤揚一帶誕生,帶來與主聯合的安息與更新的生命。 次年,也是在鎮江,戴德生在三子存禮、新生兒諾爾和愛妻瑪莉亞的新墳前,透過禱告將自己重新獻在祭壇上。 1905年,在戴德生的葬禮上,更多的中外人士聚集在鎮江的墓園,用更多的禱告澆灌了這片土地。 內地會的故事,離不開戴德生從未謀面的岳父台約爾臨終前「以我墳塚得中華」的禱告;內地會的故事,離不開戴德生的曾祖父戴雅各「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的禱告;內地會的故事,離不開戴德生的母親和妹妹當年「浪子回頭」的代禱;內地會的故事,離不開無數宣教士「福臨中華、中華歸主」的祈求 。 許多的禱告帶著喜樂,更多的禱告含著眼淚。禱告,成了宣教的生命線。內地會的傳奇,也是禱告的傳奇。 戴德生預備自己的禱告 我將來到了中國之後,就再也不能靠人的幫助了,惟有上帝是我的供應者。因此,我離開英國前,一定要學會如何單單藉著向上帝禱告,來感動人、推動人。 戴德生 為五位禱告 (1860) 經過了六年在中國的服事,戴德生健康漸衰,不得不於1860年暫別他所愛信主年日尚淺的中國弟兄姊妹,以及上百萬還沒有機會聽聞福音的中國老百姓,啟程回英國。航程中,他和瑪莉亞切切求神差派五位宣教士到寧波接續他們的工作。 為二十四位禱告 (1865) 「1865年6月25日,主日,無法忍受當上百萬中國人未曾聽聞福音步上滅亡之路時,這兒竟然有一千多位信徒沉浸在安舒的環境中喜樂的敬拜。我獨自走向海灘,靈裡極其掙扎。就在那一刻,主戰勝我不信的心,使我全然降服。我告訴主,一切的責任都在於祂,身為祂的僕人,我的責任就是順服並跟從──祂負責指揮、看顧、引導我和我的同工。就這樣,我在聖經上寫下:『為二十四位靈巧且樂意幫助的工人禱告,柏萊頓。』」 為十八位禱告 (1875) 1874年夏,戴德生因背傷臥床休養,但信心的眼光幫助他不看外在的軟弱,反倒堅強、專注在牆上的中國地圖,為福音未及的內陸九省禱告,憑信心支取應許,求神差派每省兩位,共十八位大有信心、真誠、火熱、樂意為主而活、為主而死的宣教士。 為七十位禱告 (1882) 無數的佈道旅行和各地的工作點都指出中國對於更多工人的需要。1881年底,大概有八、九位宣教士聚集在武漢,為著神國能進一步拓展禱告。他們逐省調查現有的、和可以開拓的工作,調查結果顯示需要再增加四十二位男性及二十八位女性宣教士。 為一百位禱告 (1887) 戴德生對神應允禱告一事極有信心,他在1887年內地會於倫敦舉行的年會上說道:「聖靈引導我們為今年的一百位新同工禱告,我們擁有明確的應許,『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我們先用數日禁食禱告,尋求神的引領和祝福,祂才把這個意念放進我們心中。我們若有好開始——從神開始——我們必然能走到好的結果。」 為二百位禱告 (1928) 在中國內戰動盪,社會氣氛對基督教極度不友善的時候,何斯德發出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呼籲:「我們懇請在家鄉主內的肢體,與我們同心禱告,祈求莊稼的主差出所需的增援。我們並不掛慮送他們上路,或是養活他們的經費或策略……只要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這一切東西都要加給我們。」 ┋文章來源:整理自2017年07-09月《宣教日引》秋季號 09/17 (線上閱讀全文 https://goo.gl/PTVTN4) https://chineseeam.omf.org/95p2/
-
宣教故事 震不垮的愛(完整版)
1920年12月甘肅發生有史以來的大地震,來自加拿大的李春雷牧師前往受災最嚴重的甘肅省中衛縣,在偏鄉僻壤賑濟災民,並把神的安慰和慈愛帶入這塊受傷的大地。1929年他不幸染上傷寒去世,在當地留下捨命之愛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