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回归后

  • 福音宣教与教会成长

    福音宣教与教会成长

    编者按 本文节录自王峙军牧师《十字架的道理》一书的第10章。《十字架的道理》已由生命出版社出版,订阅者请使用本刊第64页的索阅单。 我们在本书中采用“福音宣教”这种说法,是为了表明,真正的宣教一定是由福音所带动的宣教。“宣教”虽然是一个比“传福音”更广的概念,但后者则永远是前者的核心。所有的宣教都必须围绕着这个核心来展开,也要为这个核心服务,并以这个核心为目的。使徒保罗作为福音宣教的典范,在罗马书1:1-5中,清晰地展示了福音宣教的要点:(1)宣教者的生命层面(耶稣基督的仆人);(2)宣教者使命层面(蒙召的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3)福音是保罗宣教使命的焦点与核心(旧约先知所预言的从死里复活的耶稣基督就是福音);(4)宣教使命的范围与果效(在万国之中叫人因基督的名信服真道)。 Mission一词,在华人教会中通常译作“宣教”(或“使命”、“宣教使命”);但它的另外一种译法,似乎更加充满活力,即“差传”。后者由“差”与“传”两个动力十足的字组成。“差传”是一个由位格与工作结合起来的概念(但离开中文环境,人们不太容易看出它的语义优势)。一提到  “差传”,人们会想到“差”与“被差”,“传”与“所传”。无论是“宣教”或“差传”,都是用来说明,基督的教会,有一种由不同的信仰实践层面所构成的天赋使命。马太福音的5:13-16(“你们是地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和28:18-20    (“  使万民作我的门徒”),正是从两个不同层面,描述了这个天赋使命。 与教会的宣教使命关系极为密切的话题,是教会成长。没有宣教使命的实践,就没有教会成长的落实。 然而,无论是福音宣教,还是教会成长,都必须以十字架为中心,即以钉十字架的基督为中心。十字架是福音宣教的动力、内容、方法和目的。十字架也是教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你怎样差我到世上……” 基督信仰,是一个关乎宣教的信仰。圣经是一本关乎宣教的书。我们所信的三一真神,是一位宣教的神。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宣教士(Missionary)。圣灵是宣教能力之灵。教会是宣教的属灵群体。基督门徒的生命特征之一,就是“活出宣教”;换句话说,门徒必须借着他对自己宣教使命的践行,体现出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彰显出他的生命意义。 在约翰福音第17章中,我们的主在父面前这样祷告说: “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17:18) 这节经文的内容,在各各他事件之后,再一次由复活的基督向他的门徒讲述: “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约20:21)1 在这两节意思看似相近的经文之间,进行一些分析与比较,将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因为在前一节经文(17:18)的基础上,十字架事件使得后一节经文(20:21)拥有了更深广的意义,且更有活力。 约翰福音第17章,被称为“大祭司之祷”。然而从圣经的宣教学层面看,特别是从主耶稣作为被父差到世上,来完成三一真神之伟大宣教使命的宣教者的角度看,它更像是一篇无与伦比的“宣教士之祷”—是一位绝无仅有的受差遣者,向那位绝无仅有的差遣者所作的祈祷。在这篇祷告中,主耶稣7次使用了“差(遣)”(ἀποστέλλω)这个动词:  2 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黑体为笔者所加,下同) 因为你所赐给我的道,我已经赐给他们。他们也领受了,又确实知道,我是从你出来的,并且信你差了我来。(17:8) 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17:18) 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来。(17:21) 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的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来,也知道你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17:23) 公义的父啊,世人未曾认识你,我却认识你。这些人也知道你差了我来。(17:25) 由此可以看出,“差(遣)”(ἀποστέλλω)一词,是约翰福音第17章的关键词之一;耶稣基督的被差,也是该章的重要信息。事实上,新约圣经十分强调耶稣基督作为“被差遣者”的职分。 3 希伯来书称这位“被差遣者”为“使者”(τὸν ἀπόστολον:使徒,受差遣者):“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啊,你们应当思想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来3:1)更正教认为耶稣基督拥有祭司、君王和先知的三重职分,这固然是圣经所启示的真理;但若忽略了耶稣的“使者”职分,那么我们的宣教神学中的基督论,就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支点。由于耶稣基督所拥有的“使者”职分,基督教便注定是一个蒙差遣者的宗教,有着与生俱来的福音宣教使命。 在约翰福音第20章,我们看到从死里复活的主来到门徒中间。门徒仍在惊恐之中。“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就在这时,“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然后,“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约20:19-21) 当我们听到主在此处说 “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时,我们对第17章主的祷告—“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当然还记忆犹新。但经过仔细地对比与思想,我们会发现这两节经文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 约翰福音17:18中的两个动词“差”(ἀπέστειλας, ἀπέστειλα ),都是不定过去式主动态陈述语气单数形式,所描述的是两个事实:你(怎样)差遣了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遣了他们到世上。神把基督差到世上,是为着他要在十字架上成全神的救恩计划而有的差遣;而主对门徒的差遣,则是指从他出来传道后,对他所呼召的门徒的差遣。在这个基督事工早期阶段的差遣中,门徒所传的基本信息是“天国近了”,受差所去的范围是被限定的(“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马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太10:5),所传的对象是“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太10:6),所进入的“世上”,则主要是“以色列的城邑”(太10:23),以及一种与基督敌对的政治-宗教环境。马太福音第10章(又参马可福音6:7-13;路加福音9:1-6,10:1-12),把主差遣门徒的这些特征,作了精心的描述。 在约翰福音20:21中,主耶稣同样使用了两个动词“差”(和合本此处译作“差遣”):“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καθὼς ἀπέσταλκέν µε ὁ πατήρ, κἀγὼ πέµπω ὑµᾶς.)在这节经文中, “父差遣我”的“差遣”(ἀπέσταλκέν)是完成式主动态陈述语气单数形式。借着这个完成式的“差遣”,主耶稣要告诉门徒的信息是,父差派子以及子的十字架使命,都已经完成。现在,这位十架受死且已经从死里复活的耶稣,要开始一个在以前之“差遣”基础上的更广阔、意义也更加深远的“差遣”:父怎样按他永恒的旨意差遣子,而子也顺服父的差遣,完成了父为子所定的十字架使命;照样,子照着父所赐的权柄,也差遣门徒去使万民作基督的门徒;叫门徒靠着圣灵的能力,“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这应该就是此处“我差遣你们”的意义了。“我差遣你们”的“差遣”换了另外一个字(πέµπω)。这个字是现在式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一人称单数,说明在十字架之后,主对门徒的差遣,是一个一般性的、持续的行动。这个由基督而来的差遣,将持续到“世界的末了”。 在这两处经文中,我们看到了上帝永恒旨意中之宣教使命的基本架构:你(父神)差我(子神),我(子神)差他们(门徒);“差”是关键性的行动。父差子,是子差门徒的基础。基督门徒的大使命,来自于耶稣基督的使命。耶稣基督“照样”差门徒到世上,说明门徒的宣教使命是基督宣教使命的延续。父差子到世上是福音,子差门徒到世上是传福音和为福音作见证。父差派子的目的是十字架—钉十字架;子差派门徒的目的也是十字架—传十字架。这个神圣宣教使命之基本架构的支点是十字架。 耶稣基督在两件事情上,有着极其清醒而自觉的意识:(1)他是被差的;(2)他是为十字架而来的。这位被父所差的基督,当各各他的十字架临近时,他说这是“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而他“原是为这时候来的” (约12:23,27)。这个“时候”,无论对他的身体还是心灵,都是一种压榨与煎熬。但所有这一切,都必须顺服在神永恒的旨意里—“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太26:42)圣经在这两件事情上,同样为基督作了见证。使徒保罗说,在解决罪的问题上,律法因肉体力量的顽强抵抗而显得软弱和无能为力,于是,“神就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罗8:3)。使徒约翰也说,神“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约一4:10)。 基督的被差,特别是他的十架受死与复活,彻底摧毁了罪恶、死亡(包括掌死权的魔鬼)的权势,平息了神的忿怒,为罪人得赦免并因信称义奠定了基础。十字架扭转了人、神关系的敌对状况,成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拆毁了隔断神的选民与外邦人之间的墙垣,使两下合一,成为一个“新人”,并与神和好(参弗2:14-18)。耶稣基督被父差到世上,借着十字架满足了那位差他来者的心意。 基督的门徒是为宣扬十字架的缘故,被主差到世上去的。正如十字架作为基督的“必须”,必须延续到门徒的生命中一样,基督的宣教意识,也必须延续到门徒的生命中。门徒是一群在基督的宣教使命中蒙恩的人,教会是一个在基督的宣教使命中蒙召的群体;因此,父怎样差派了耶稣基督来到世界,基督也会照样差派他的门徒到世上去。“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并且要做比这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约14:12)如果我们不从质量和属灵能力,特别是不从基督所成就的十架救恩角度,来理解这里的“更大”,而是从门徒完成宣教使命所涉及的范围,以及宣教事工开展的广度和多样性来看,两千年来,一代又一代门徒,确实做了比主“更大的事”(µείζονα τούτων:“更大的事”原文中为复数)。 十字架﹕福音宣教的动力、内容和目的 2004年4月,我应邀到西雅图的一间华人教会的宣教年会传讲信息。由于时间上刚好是在开过“中国福音大会2003”(12月26-30日,芝加哥)之后,而这次福音大会又确定了以“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为今后福音大会永远的主题;很自然地,有关十字架与宣教之关系的思考,便不断地盘桓在我的脑海。于是,我决定把自己对十字架与宣教之关系的认识,向弟兄姊妹作以分享。那次,我给教会的讲题是:十字架与宣教。在这个总题目下,我讲了3个分题:(1)十字架﹕福音宣教的动力;(2)十字架﹕福音宣教的内容;(3)十字架﹕福音宣教的目的。当然,十字架在门徒的福音宣教中,也是最重要的宣教方法。而且,十字架规范着门徒所应该具有的宣教品格与宣教精神。 首先,十字架是福音宣教的动力。前面提到,主耶稣在复活之后,再次说他要差遣门徒(“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具有新的意义。这一点从约翰福音20:21的经文背景中也可以看出来。在主说这句话之前,我们看到因耶稣被钉十架而死,且被埋进坟墓,门徒们正处在一种惊恐与绝望的状态中。“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然而,复活的主却在此时站在他们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接下来,主把有钉痕的手和有枪伤的肋旁指给他们看。钉痕与枪伤见证了这就是那位钉十字架的耶稣。而现在这位被钉十字架者就站在他们中间。圣经说,“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正是在这样背景下,主耶稣对这群因他的复活而“复活”的门徒说:“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基督的十字架,成了门徒受差遣去完成宣教使命的动力。 那位钉十字架的基督,借着他的死而复活,再造了一个被赋予福音宣教使命的新人类。这层意义,透过他向门徒“吹一口气”(约20:22)的行动体现出来。4  在伊甸园最初的创造中,“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2:7)。神将“治理(全地)”与“管理(其他的造物)”的使命托付与人类(参创1:26-28)。然而,人的悖逆与堕落,导致了人与神关系的破坏与隔绝。因此,堕落的人类,必须由那位“女人的后裔”(创3:15)来救赎,人与神之间破裂的关系,必须由“女人的后裔”来复和。十字架是必须的。“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同上)伊甸园的预言,引导着我们的目光直到各各他。在那里, “女人的后裔”被钉在十字架上(“你要伤他的脚跟”);但正是在十字架上,他征服了罪恶与死亡的权势,也彻底摧毁了撒但的权势(“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基于各各他的胜利,父把…

  • 代祷,真的有用吗?(有声中文)

    代祷,真的有用吗?(有声中文)

    **请点击链接以聆听语音播读** https://s3.amazonaws.com/cdn.ymiblogging.org/ymi/ya-mi/audio/YA-MI%20AUDIO%20Is%20praying%20really%20helping.mp3 “我会为你祷告!”,相信我们都对这句话很熟悉。这是我们常向他人诉说烦恼或心事后,弟兄姐妹们常会给予的回应。可曾经的我不时就会对代祷的力量产生质疑。如果代祷真的有帮助,为什么我为未信主的亲戚祷告那么久,他们还是不想进一步认识上帝?如果代祷真的有效,为什么我们常为病痛者祷告,他们仍然没有康复?如果代祷真的有力量,我们在为世界各地被逼迫的基督徒祷告时,为什么上帝仍看似不伸出援手呢?而且,上帝不是什么都知道的神吗?就算我们不为他人代求,祂应该也晓得他们的需要才对呀,不是吗? 因此不久前,为了坚固我对代祷的信心,我特意翻开了圣经,渴望从中找到代祷的重要性,而以下五点是我透过圣经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找到的答案。这五点大大地激励了我,也让我重新反省了自己对代祷的小信。所以我将我的所得分享出来,但愿这能帮助到同样有所疑惑的你继续做个代祷勇士!1.代祷是上帝所喜悦的那时,耶和华看见没有公平,甚不喜悦。祂见无人拯救,无人代求,甚为诧异,就用自己的膀臂施行拯救,以公义扶持自己(以赛亚书59章16节)。这节经文让我看见了那时候的以色列让上帝十分地难过与失望,因为祂找不到一个愿意帮助别人或为别人代求的人。这里就教导了我,如想讨上帝的喜悦,把冷漠变成爱,其中一件我们可以做的事就是互相代求,表示关心。譬如我们可以以基督的心为心,去参加每周的祷告会,为着教会所列的事项祷告等等。其实,我对自己的国家政治、治安等感到很失望,对某些政策也感到很不满。我不想再为自己的国家祷告。可是上帝借着以上的经文提醒了我,“不要放弃。你不是要讨我(上帝)喜悦吗?那就继续祷告!”2.代祷是耶稣基督所立的榜样之一在这点上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时仍不忘为百姓祷告,祈求天父赦免他们(路加福音23章34节)。早在被钉十字架以前,耶稣基督就已经教导会众“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马太福音5章44节)。祂不只说,还行出来,只为了我们能效法祂。 耶稣基督本可以以神的姿态战胜所经历的痛苦,但祂却愿意选择成为人来到世间,被“人”的有限所限制住,向我们展示出如果我们能够向上帝交托,人是可以做出超乎常能的事的,如为仇敌祷告,饶恕他们。 除此之外,耶稣在祂短短三年的布道中,应允了许多人的代求,比如百夫长为他生病的仆人祷告(马太福音8章5-13节)、管会堂的为他的病重的女儿祷告(马太福音9章18-26节)、父亲为患癫痫的孩子祷告(马可福音9章14-29节)等。由此可见,耶稣很在乎每一个会为身边的人所做的祈求。所以,身为耶稣门徒的我们,可以为谁祷告呢?我自己就列了一个清单,把我能想到的名字写上去,然后常常为他们祷告。这些名字包括了我未信主的家人、信心冷淡的朋友和我透过世界宣明会所领养的小孩等等。当我这么做之后,让我感到备受鼓舞的是,我一位原本很抑郁到不愿和任何人打交道的朋友终于愿意再次接触人群,并且展露了久违的笑容。我相信,我的祷告被应允了! 3.代祷能让我们更贴近上帝的心意 创世记18章是首次出现代祷场景的章节。当时亚伯拉罕替所多玛向上帝求情,希望上帝不要毁灭这罪恶之城。从“如果有五十个义人就不灭城”到最后“十个人”,上帝并没有因为亚伯拉罕讨价还价式地求情感到不悦,反而是很有耐心地回应他。 上帝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有祂的旨意在。当时的所多玛罪恶深重,连刚出生的婴孩都可以杀来献祭,所以上帝不得不灭城以除后患之忧。然而亚伯拉罕的请求显示出他对生命之关爱,而这是上帝所喜悦的。我相信亚伯拉罕后来肯定是明白了上帝比他还爱人,只要那个城市有义人在,祂是不会做出这决策的,所以他的请求就停在“十个义人”了。最后,上帝在灭城以前差派使者去救罗得一家也显示出上帝的慈爱。因此,当我们持续地为一件事祷告时,我们会逐渐明白上帝的心意是什么。 4.代祷能连接代祷者和被代祷者之间的心 当我们真心地想帮助别人度过难关,却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而感到无奈时,不要忘记我们身为基督徒拥有一个很有力量的权柄,那就是代祷。我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他们所经历的,可透过代祷,我们能够更多地感同身受,以致能更迫切地为他们祷告。当我在为着宣教士祷告时,我似乎能想象到他们离乡背井的难处;当我在为受逼迫的弟兄姐妹祷告时,我似乎能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哀伤。不止如此,我曾经在某个网页上阅读到有些基督徒真的因为知道有人在为他们祷告感到无比欣慰与喜乐。这真的就如雅各书5章16节说:“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5.透过代祷,我们能分担彼此的重担 我相信,当我们为着他人祷告时,即或问题不会立即消失,但因着圣灵,他们会得着力量与安慰。我曾经因为所参与的硕士课程太过紧凑,以及繁琐的功课而感到无比压力。我不想和家人说,怕他们会为此担心当时身在国外的我。人生地不熟,我也没有好朋友可以倾诉。心里头一直想就此放弃,回国算了。直到我走进教会的祷告会,请求姐妹们为我代祷。我犹然记得她们为我祷告的那瞬间,心头莫名地热了起来,我不禁泪流满面,感到扛在肩上的重担仿佛被拿走了一样。虽然那时候的我功课还是一样多,可“我真的不行了,我想回家,不要读了!”的念头却就此打住。如今的我还继续在攻读博士呢! 我们的祷告不是一般的祈福、求荣华富贵等,更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单顾自己的事。相反的,我们是基于爱上帝、爱人的心而祷告。我们是否已经将“我会为你代祷”当成习惯性的回答,以致有时候甚至是在敷衍他人呢?是时候该认真地去看待代祷这件事了。因此,当我们要为某人代祷时,比起说“我会为你代祷”,不如说“我现在就为你祷告”,并且当下就为对方祷告吧! 或许你为某件事祷告已久却仍未看见改变,但请不要灰心,代祷真的有用。而当我们愿意花时间祷告时,这也绝不是徒然的。最后,愿我们的祷告都像耶稣基督在路加福音22章42节的祷告一样,只愿天父的旨意成就,而非自己的意愿。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再见,假象!)

  • 如何作代祷的服侍

    如何作代祷的服侍

    提摩太前书2:1-3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该如此,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地度日。这是好的,在神我们救主面前可蒙悦纳。   这是关于代祷的教导,基督徒“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不仅仅要为自己祷告,也能够为万人祷告,把更多的人放在我们心里,成为我们祷告的对象。这样的祷告是蒙神悦纳的。   通过祷告,我们与神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若没有祷告,就体现不出这种关系,因为我们的信仰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我们的心灵与神连接。我们对所爱的人,以及我们的好朋友会无话不谈,随着感情的加深,彼此之间的交谈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神也是希望我们向他这样敞开,对他没有保留,把一切的忧虑、重担、对他的感恩、对他的敬拜,等等,都袒露在他面前。这样的祷告生活,是每个基督徒每天都必须安排的重要环节。   早晨是最好的祷告时间,我们需要从神那里支取力量来面对一天的工作、生活。先见神的面,再见人的面,这让我们一整天都有平安、喜乐和内在的力量。祷告对每个基督徒来说都是必须的,我们不要推诿,说自己没有时间祷告,这样的话我们的生命就不会成长。除了每天灵修祷告,我们最近提倡禁食祷告,主耶稣在禁食的祷告时候,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太4:4)是要我们放下身体的需要专心寻求上帝,渴慕他,让属灵生命因上帝的话语得到力量。   我们需要学习祷告,把祷告放在我们的优先次序里,每天将爱神放在第一位,因为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可12:30)我们不要做口头、挂名的基督徒,要在我们的行为上体现出基督徒的样式来,祷告就是基督徒的特征之一。因着祷告,我们与神建立亲密关系。   有人会好奇,祷告怎么会有那么多话说呢?祷告时间长的有几个小时,到底在讲些什么?其实祷告除了献上感恩、赞美、为自己的事情祈求,还有为别人的事情代祷,祷告的内容自然就多了。事实上,我们里面的爱有多少,祷告就有多少。   代祷是基于我们对人的爱,因着我们对他们的爱,把他们带到上帝面前。一百多年前山东的牧师丁立美是中国教会二十世纪著名奋兴布道家、基督教运动领袖,被誉为“中国的慕迪”。他素来是个非常注重祷告的人,随身携带代祷簿,里面总记有上千人的名字,经常为他们提名祷告。这真是一位祷告的勇士,是基督徒代祷的榜样。   因为知道自己对他们的帮助有限,甚至帮不上忙,但是可以求上帝去帮助他们,打开他们的心门,让他们能够被神的爱吸引。我们需要通过祷告去服事神,关怀人。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如何用代祷去服事人。   首先,耶稣为我们代祷。   我们都是因着祷告来到上帝面前,成为上帝的儿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是谁的祷告使我们可以来到神面前?是主耶稣。《希伯来书》中说:“凡靠着他进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为他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来7:25)耶稣在天父的面前替我们祈求。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位一体的神,是一个团契,他们之间是爱的关系,是合一的关系。耶稣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保,他道成了肉身来到世上,世间所有的忧伤、痛苦,他都经历过,所以他是站在人的地位上,他了解你一切的感受,替我们向神祈求。主耶稣向天父祷告表明他在乎我们、关心我们、爱我们。我们是被爱浇灌的,活在爱的海洋里,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   圣经告诉我们,还有一位在我们里面为我们祷告的,那就是圣灵。《罗马书》中说:“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鉴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神的旨意替圣徒祈求。”(罗8:26-27)   除了天上那位我们的救主,在为我们祷告,我们里面还有一位圣灵在为我们祷告,我们是里外都被爱所包围,这爱通过祷告体现出来。当我们忧伤、软弱,甚至不想祷告的时候,圣灵以一种深沉的吸引,用说不出的叹息替我们祈求,吸引我们祷告,帮助我们祷告,使我们的忧伤、重担得以在神面前全部卸下,让我们得着释放。   圣灵与我们之间的祷告也是互动的,他把祷告的心放在我们里面。有的弟兄姊妹会有这样的经历:早晨天还未亮就醒了,随后就想到要起来祷告,天父在等着我,我要把今天的事情交托给他;白天在工作、走路时也会突然想起要为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祷告,心里会有一种负担(负担一词在教会中是指一种压力,一种催促,英文译为“burden”)。   圣灵的催促会让你出其不意地想到一个很久没有联系、没有想起的人,或者心里特别感觉到要为某人祷告,这个时候你一定要顺服圣灵的感动,也就是圣经中所说的:“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帖前5:16)。圣灵会照着神的旨意催促我们祷告,让我们安静下来亲近神。我们是不是每天都活在爱的祷告中?不仅知道神爱我们,也以祷告来回应他的爱。   主耶稣知道我们的软弱,所以他成为我们的中保,体谅我们,担当我们的忧伤,背负我们的痛苦。主耶稣给我们做了祷告的榜样,圣经中记载他每天向天父祷告,从神那里支取力量;圣经中也多处记载,他为身边的人祷告,在拣选十二个门徒之前,通宵祷告。《路加福音》记载:“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路6:12-13)相信那天晚上,耶稣一定是为这些门徒做了深刻的祷告,在祷告中把他们连接在一起,也把他的生命跟他们连接在一起。   在主耶稣上十字架之前,信誓旦旦的彼得没有料到他会否认耶稣,但是主耶稣提前跟他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1-32)耶稣被 b u后,门徒们一哄而散(参太26:56),但是耶稣体谅他们,没有严厉的责备他们。耶稣曾预先对彼得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在耶稣被 b u后,彼得先后在大祭司的院子里、门口,三次对人说“不认识耶稣”,鸡叫以后,彼得想起耶稣所说的话:“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太26:75)   耶稣知道有两种力量在拉扯着彼得,一种来自撒旦,黑暗权势的控告,让人灰心丧胆,自责惧怕,让人活在黑暗中,觉得自己没有希望,没有信心,这是人性的软弱;另一种力量来自耶稣,他为彼得祷告祈求,以此拉住他,让他不至于失了信心,因为主耶稣以永远的爱爱他。   今天耶稣对我们也是这样,他在天父面前为我们祈求,即使我们软弱、灰心、失败,也不要自暴自弃,因为耶稣没有放弃过我们。耶稣以他的祷告来表明他不离不弃的爱,他知道人性中的软弱、惧怕、担忧,他知道我们每个人的本相,以我们的本相接纳我们。所以,当我们软弱、跌倒、痛苦、忧伤时,不要忘记有这样一位爱我们的主,他始终关注着我们,在天父面前为我们祷告。   主耶稣复活升天后,在天上继续迫切地为他所爱的人祷告,就是那些他用自己的宝血重价买赎回来的、他所爱的人。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中说:“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罗8:34)   在我们身后始终有一位全能的神、爱我们的耶稣在关注着我们,托着我们,支撑着我们,给我们力量。所以,当我们遭遇患难、困苦,身处逆境中时,可以靠着神刚强,有时他没有拿走生活中的苦难,但是要给你力量去得胜,要让我们在经历这一切的之后,成为刚强的人。他天天在天父的右边替我们祈求,求神加添我们力量和信心。   有些责任我们是无法逃避的,有些困难也是生命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并不孤单,神会加添我们力量,赐给我们智慧去应对一切的问题。并且,经历患难和试炼,让我们的信心得以增长,使我们的属灵生命更加成熟、老练,让基督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彰显出来。   接着上一节经文,保罗说:“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 -/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如经上所记:“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罗8:35-36)有耶稣在天父面前为我们祷告,没有什么能够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   无论是患难、困苦、逼 -/迫,或是饥饿、危险、刀剑,甚至死亡,这一切都不会使我们与基督的爱分离。苦难更是激励我们亲近神,认定他,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拦阻他的同在,除非我们自己远离他。神允许一些打击、挫折临到我们,是为了使我们的灵命更加成熟,熬炼我们如精金。我们在这世上生活,就是要去征战得冠冕、得荣耀,把荣耀归给神,使我们的生命经过熬炼能够刚强。   接着在37节,保罗说:“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罗8:37)我们能够在经历的一切事上得胜有余,前提是“靠着爱我们的主”,有他在天上时刻关注着我们,为我们祷告。从创世到末了,这样一位掌管宇宙万物、历史的神,如此爱我们,并且我们竟然可以跟他相连,靠着他得胜。我们能够活在这样一种爱的关系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祷告,耶稣就是通过为我们代祷来表明他的爱。   第二,肢体间要彼此代祷。   耶稣为我们代祷,我们也要成为一个祷告的人,从满足自我,到有所祷告、有所爱。   每个人都会关心自己,俗语说:“穷则呼天,痛则喊娘”,这种呼求是人的自然表现,但是当看到别人的难处、困苦,能与他一同难受、流泪,为他祷告、呼求时,你的生命就成长了,基督的生命就在你身上涌流出来了。有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先放一放,看到身边弟兄姊妹遭受的苦难,看到身边未得救的灵魂,看到他们的需要,把他们带到神面前,呼求、代祷。每个基督徒都要有代祷的服事,这样生命才能成长,并且神的心意也能够通过我们涌流出去。   圣经教导我们要彼此代祷,《雅各书》中说:“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我们当然可以为自己祷告,但是当看到别人的需要,能够为别人代祷时,这样的祷告是神喜欢听的,这样的祈祷是大有功效的。所以,我们可以使用这权柄,当我们出于爱为别人迫切祷告、呼求时,这就是爱的连结,以祷告结成爱的网络。作为弟兄姊妹,我们是互为肢体的,这“肢体”不是抽象、理论的,代祷就是因着感受到肢体间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行动,是肢体间的感同身受。   《哥林多前书》中说:“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林前12:26)一个肢体若受苦,全身都能感觉到,如果你作为教会的肢体,与其他肢体间也有健康的连接,你所受的痛苦别人就能感受得到,而你也能感受到别人的痛苦。若感受不到,那就成了属灵的中风、瘫痪,没有肢体的知觉了,就是得了属灵的疾病。   一个健康的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是痛痒相关的,对他人的忧伤、疾病、所遇到的患难、困苦,都好像自己遭遇到的一样,都当作自己的事情到神面前代祷,甚至是流泪呼求,这就是神所要的祷告的服事。当我们把他人放在自己的祷告中,说明他们是我们所关注、所爱的。当然,有了祷告也不能代替你实际的行动,虽然有时候能做的有限,但是当我们为他们祷告的时候,我们对他们的爱就是出于甘心,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服事也就更有内在的力量。   神赐给我们祷告的权柄,通过我们的祷告,见证神的信实和能力,靠着神的大能,藉着祷告,渺小的我们能够为神做大事。   我们有时候需要把哀求转变为代祷,将别人的难处放在心上,到神面前祷告、呼求;也可以将自己的难处告诉别人,让别人代祷;这就是圣经所说的“彼此认罪,互相代求”,这样就可以使我们得医治。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会在神面前抱怨,抱怨祷告没用,神不垂听,因为我们没有带着代祷大有能力的功效去争战。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见证:有一位基督徒母亲,她的女儿正值青春期,叛逆、早恋,并且交友不慎,生活放纵,伤透了她的心,恨不得不认这个女儿。后来牧师劝她,使用代祷的权柄为女儿争战,天父怎样看她,就怎样为她祷告、祝福,在天父眼中,她是个浪子,她所做的她不明白。这位母亲就每天为她的女儿祷告、守望,有一天她早上开门的时候,看到女儿站在门口,女儿说:我半夜醒过来的时候,突然发现睡在别人床上的自己是那样的污秽不堪,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要回家。正是这位母亲的代祷,扭转了孩子的命运。   我们的代祷是为对方祷告、认罪,当他自己不知道要认罪,不知道自己的危险时,我们就替他守望,站在他的破口,堵住这破口,重修祷告的祭坛,去争战、去祷告。   旧约中的先知但以理,他为同胞的祷告就是代祷的典范。但以理得知以色列民犯罪、作恶,以至于上帝的审判临到,国破家亡,虽身处巴比伦王宫,生活优越,他为国家和民族禁食祷告,披麻蒙灰,定意向上帝祈祷恳求(参但9:3)呼求神:“我的神啊,求你侧耳而听,睁眼而看,眷顾我们荒凉之地和称为你名下的城。”(参但9:18)但以理为国家、为犯罪的以色列百姓认罪、代求的祷告,记载在《但以理书》第九章。   神要我们彼此代祷,让我们通过代祷连结成一个爱的网络。新约的保罗书信中,也提到保罗为教会、为弟兄姊妹的祷告,同时他也希望弟兄姊妹们为他祷告。在《以弗所书》中,保罗说:“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并要在此警醒不倦,为众圣徒祈求,也为我祈求,使我得着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弗6:18-19)保罗并没有觉得自己很刚强,不需要别人的代祷,相反,他知道他的事奉也需要别人的代祷,所以他在书信中也请弟兄姊妹们为他祈求。   感谢主,我知道也有很多人也为我祷告,我很欣慰,因为知道自己不孤单,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托住我。一个没有人为他代祷的人,是很孤单、很凄凉的,如果你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就先为别人祷告,这就是基督教信仰,是一个爱的信仰,通过祷告来表明我们的爱。   第三,我们要为教会、为神的国代祷。   为教会、为神的国度祷告,这样的祷告,圣经称为“守望的祷告”。   “耶路撒冷啊,我在你城上设立守望的,他们昼夜必不静默,呼吁耶和华的,你们不要歇息,也不要使他歇息,直等他建立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在地上成为可赞美的。”(赛62:6-7)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圣殿所在的地方,在新约中也指教会,是神的国度、神的荣耀所在的地方。我们要为教会、为神的国祷告,主耶稣教导我们说:“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6:32-33)   这是一个优先次序,我们需要学习代祷,为教会的事工祷告,为传福音祷告,为那些未得救的灵魂祷告,这就是保罗所说的“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基督徒作为新约的祭司(参彼前2:9)站在神人中间,向神祈求,为人代求,这就是站在破口中,堵住破口的祷告,这样的祷告是神所悦纳的。   对有些基督徒来说,祷告的祭坛可能已经毁坏很多年了,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建立过,没有祷告的习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祷告时间,这就是我们的祷告生活,是神所喜悦的。耶稣说:“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6:6)这种内室中的祷告是给神看的,不是给人看的。   教会各项事工的开展,弟兄姊妹们向人传福音,这些都不能代替祷告;反之,祷告也不能代替我们走出去传福音、关心人、爱人的具体行动。耶稣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太9:37-38)这里耶稣所讲的是在“收庄稼”之前要先祷告,因为他是“庄稼的主”他知道要差遣谁,工作该如何开展。通过代祷,我们与主同工。   在教会开展事工前,传福音之前,我们要先祷告,寻求神的旨意,不要单凭人的智慧和血气,因为这些都靠不住,甚至会让人心灰意冷。但是先祷告,而且是看到“庄稼”的需要去作具体明确的祷告,就是一个与主同工的人,就能看到神为我们开道路,各样的事工就能得以顺利开展,蒙神祝福,工作的果效也会随着我们。   中国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他是祷告的典范。1854年,年仅22岁的戴德生来到上海,孤单一人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传道工作。在中国宣教期间,他不断向神祷告,神也垂听他的祷告,差派宣教士来中国。一八八七年,戴德生再次仰望神,求神再差遣一百名新的宣教士到中国来。他还仰望神在那一年再供给内地会一万英镑的经费,结果神垂听了他的祷告。在年终统计时,该年中国内地会收到一万一千英镑的奉献款,而蒙召到中国的宣教士,则是一百零二人,比起原先所求的,还多两名。中国内地会不仅在中国传福音,还做了大量慈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今天,神也可以使用你,为神做大事,看到人的需要,为他们祷告,带着权柄去祷告。我们教会一位弟兄的叔叔在江西老家,虽然家人多次向他传福音,但是他不信。去年突然脚疼,疼到一个地步,几十天都无法好好睡觉,后到上海中山医院治疗,专家会诊后找不出原因,仍无法减轻他的疼痛,他就准备出院算了,实在熬不过去,想回家后自杀。感谢神,我们教会的刘弟兄和他小组的其余弟兄姊妹去医院看望他,为他祷告,当他晚上他就睡着了,不久之后就出院了,回江西后就信主了。神的作为实在是奇妙,多位专家会诊找不出原因的病症,普通信徒的代祷,神垂听了、医治了,因为我们的全 – 能…

  • 什么是代祷?

    什么是代祷?

    很显然,代祷就是为别人祷告的行为。在旧约中,代祷的角色有很多,比如亚伯拉罕、摩西、大卫、撒母耳、希西家、以利亚、耶利米、以西结和但以理等。在新约中,基督被描绘成终极中保,从而所有基督徒的祷告都成了代祷,因为它们都是通过和借着基督向神发出的。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消除了我们与神的隔绝。由于耶稣是我们的中保,我们现在可以为其他基督徒或失丧的人代祷,祈求神按着他的旨意答应他们的请求。“因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2:5)“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罗8:34) 。 在但以理书第9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代祷的出色典范。它具备了正确代祷的所有要素。它回应神的话(第2节);具备恳切(第3节)和克己(第4节)的特征;无私地与神的百姓等同(第5节);通过认罪强化祷告(第5-15节);仰仗神的品格(第4、7、9、15节);将神的荣耀作为其目标(第16-19节)。基督徒为别人代祷时,应该像但以理那样,秉持悲伤悔改的态度,认识自己的卑劣,存有克己的心。但以理没有说:“神啊,我有权力向你索要,因为我是你特别拣选的中保人之一。”他反倒说:“我是个罪人”,其实“我没有权力索要。”正确的代祷寻求的不仅是明白神的旨意和看到神的旨意得以成就,而且是无论对我们是否有利和需要我们付出多少代价,都愿意看到神的旨意得以成就。正确的代祷寻求的是神的荣耀,而不是我们的。 我们需要为之代祷的人有很多,下面只列出了一部分:所有掌权者(提前2:2);服事神的人(腓1:19);教会(诗122:6);朋友(伯42:8);弟兄(罗10:1);病人(雅5:14);敌人(耶29:7);逼迫我们的(太5:44);离弃我们的(提后4:16);和众人(提前2:1)。 当代基督教内部有个错误的观念,就是那些为别人代祷的人们应该是一群蒙神呼召专门从事代祷的特殊类“超级基督徒”。圣经明确指出,所有基督徒都蒙召成为代祷人。所有基督徒都有圣灵在他们心中,正像圣灵照着神的旨意替我们祈求一样(罗8:26-27),我们也要彼此代祷。这不是仅限于某个特定基督徒精英的特权;这是对所有基督徒的命令。实际上,不为别人代祷就是有罪了。“至于我,断不停止为你们祷告,以致得罪耶和华”(撒上12:23)。 当彼得和保罗请求别人为他们代祷时,他们并没有仅限于让那些蒙受特殊呼召的代祷人为他们祷告。“于是彼得被囚在监里。教会却为他切切地祷告神”(徒12:5)。请注意,整个教会都在为彼得祷告,并不是只有代祷恩赐的人为他祷告。在以弗所书6:16-18中,保罗在论及基督徒生活的基本原则时就劝告以弗所的信徒——所有信徒要以“随时多方祷告祈求”的方式来代祷。很清楚,代祷是所有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另外在罗马书15:30中,保罗就寻求所有的罗马信徒为自己代祷。他还在歌罗西书4:2-3中力劝歌罗西人为他代祷。圣经在论及请求代祷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只有某个特定人群可以为别人代祷。相反,那些寻求别人为自己代祷的人们可以利用他们所能获得的所有帮助!认为代祷是某些基督徒的特权和呼召是没有圣经依据的。更糟的是,这种看法常常会引发某些人的骄傲和优越感。 神呼召所有的基督徒成为代祷人。神要求每个信徒常为别人代祷。这是一个多么美妙和尊贵的特权,让我们能够坦然无惧的来到全能神的宝座前祷告和祈求吧!

  • 基督徒代祷的三大功效

    基督徒代祷的三大功效

    圣经指出,代祷是基督徒灵修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初期教会的门徒正是借着代祷来表达爱心和维系交通的。他们彼此相爱,合而为一,超越一切前人所称赞和羡慕的友情。伟大的使徒保罗在其书信中也常常说起自己的代祷生活。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基督徒因没有对祷告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未能建立起祷告的生活。代祷亦是如此。18世纪英国神学家劳威廉在《敬虔与圣洁的严肃呼召》中谈到祷告时,指出代祷的诸多美好功效,它是能消弭一切分歧的最公正审判官,是真友情之最积极的促进者,是一切不良性情、愤怒以及傲慢情欲之最有效的解药,是查看自己内心的真实情况的镜子…… 1.代祷培养我们的爱心 如果你常常按照邻友的具体需求而改变你代祷的内容,祈求上帝救他们脱离种种具体灾祸或赐他们种种具体的恩赐或祝福,那么这种代祷不仅使别人蒙恩,也强烈地感动你自己的心,预备你行各样的善事,操练各种美德,以仁爱之心待人,使你的品格与祷告的内容相符。 一旦你恳切地为一个人祷告,你就改变了自己的心灵,能够以仁慈和文明对待他人。这将使你内心充满慷慨和温柔,使你的行为变得美好而善良,超过世上一切所谓良好教养及礼貌。 一旦我们由衷地渴望每个人充分地享受上帝的恩典,我们就会因为看见别人在这至暂之世享受些许幸福而感到满足,甚至快乐。代祷的自然的功效使乡亲、邻居以及好友互相信任,彼此体贴。 2.代祷消除一切邪情私欲 如果你感觉心中对别人产生厌恶、嫉妒、蔑视之情时,如果与别人出现任何微小的分歧或误解时,那么你不能任凭自己心里产生各种低级的想法,而应当立刻向上帝具体地为那些嫉妒你、恨恶你、对你感到不满的人代祷。代祷将使自己超脱当时的心情,你将大大胜过自己,使自己的内心降卑,顺服而遵守规矩。一旦魔鬼看见试探反而成了你修补和纠正心态的机会,它就再也不敢用同样的方式试探你了。 对于一切蔑视、仇恨、轻视、愤怒之情的丑恶本质和罪责,我们不当以为这些不过是脾气不够随和,举止不够文明或缺乏教养,我们应当视它们为与代祷之仁爱心灵格格不入的鄙俗性情。只要你对人有这种仁慈,只要按照为仇敌祝福和祷告的责任祝福他们并为他们祷告,你就会发现,你对他们的爱不可能让你有丝毫的嘲笑和蔑视之情。 3.代祷照出内心的真实境况 很多性情,我们以为无伤大雅,从不怀疑它们会有任何危害。然而,如果用代祷检验这些性情,便会发现我们是在自欺。带着爱人如己的心在密室中为别人祷告,如果你自己遇到那类的事情为自己祷告一样。你会发现自己长期的盲目,比如在生活中散播恶言丑闻、冷漠、自我、独断……,却不觉得自己在犯罪。因为表面言行的无伤大雅蒙蔽了双眼,内心的虚假,只有真诚的代祷才能剥去其伪装。

  • 基督徒应该怎样为人代祷?

    基督徒应该怎样为人代祷?

    经文:腓1:9-11   引言:保罗屡次于卷首感恩之后,随即向收信人保证他常为他们祷告,并说明他祈求的内容(罗1:9-10;弗1:16-23;西1:3、9-14;帖后1:11-12;门4、6;帖前1:2;提后1:3──最后两处没有提及祷告的内容)。本段是另一个例子;他在第四节已提到为他们祈求时总是怀着喜乐的心,在这里他进一步表明他祈求的内容和目的。他在神面前的心愿就是:   一、爱心增多   1、爱心的重要   爱是认识上帝的途径  (约壹3:8)   爱是基督门徒的标记  (约13:34-35)   爱是联络全德的枢纽  (西3:14)   爱是一切恩赐的基础  (林前13:1-3,13)   爱是互相宽容的秘诀 ( 弗4:20   爱是为主劳苦的动力 ( 帖前1:3)   2、爱心的平衡:在知识与见识上多而又多   「知识」,是指从经历而得对神的真认识。一个人认识神越多爱心运用也越发适当,如此爱心就越易受激发而增多。   「各样见识」,是指对各样事物的分辨、判断的能力,是一种属灵的敏觉。是如何运用爱,可不可爱,该不该爱,有分辨的爱。约翰叁书强调爱的接待当有见识。   光有知识而无爱心,人就冷酷有如月光下的一座冰山;光有爱心而无知识,人就会像在旱季中焚烧山林的大火般可怕。(黄迦勒)   信徒的爱不只是感情作用,而且是扎根于知识和各样见识上的。   爱心必须受知识和见识的平衡;爱心加上知识和各样见识,才能符合神的旨意,也才能给人有真实的益处。   没有知识和各样见识的爱心,乃是教会一切问题的根源;它往往领人离开正道,走向偏激。   信徒对神的认识愈多,属灵的鉴察力也愈敏锐,爱心的运用也就愈适当。   记得《小孩不笨》中有一句话:你的爸爸太爱你了,你的爸爸太不会爱你了。这恰是有爱心却无知识最好的说明。   3、爱心的多多:多而又多   就是不断长进,十分丰富,绰绰有余。(帖前3:12)   神不但要我们有爱心,而且要我们的爱心多而又多。换句话说,神要我们在爱心中有成长。   我们须有丰盛、满溢的爱,才能应付在我们生命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神要我们的爱丰富到一个地步,不但是满溢出来,并且整个人标志着爱,而成为一个『爱』的人。   腓立比人是很有爱心的;从他们对待保罗方面,可见他们比别的教会更有爱心,因他们在保罗离开他们之后还是常供给他的需用(腓4:15-16)。保罗在马其顿工作时,照圣经所明记的,只有腓立比教会在生活需用上供给他。可见他们的爱心必然十分真诚,而且相当长进;所以保罗很放心地接受他们的馈赠。他们既然特别有爱心,所以保罗就为他们祷告,求神使他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的见识上,多而又多”;不论对神的认识,和在经历中对事物的判别能力,都大有长进,使他们有智慧,能够照着神的旨意和人的益处,适当地运用爱心。   保罗的祷告显示,信徒的爱心必须加上认识神的知识,和各样判别事物的见识,因为真爱心是与真知识一同长进的。哥林多人的毛病就是他们的知识与爱心脱节,结果便生出骄傲自大(林前8:1),或是愚昧和受欺。爱心运用得不适当的结果,会受挫折而灰心冷淡。信徒若要在爱心上增长,不但要热心待人,也要有属灵的智慧去运用它。认识神愈多,认识神的知识便愈增加,属灵的判别力也跟着长进,而爱心之运用也愈加适当,如此我们的爱心就愈易于受激发而增多了。信徒愈不凭感情和肉体的冲动行事,愈能在爱中认识神。这几方面的长进是互为因果的。如此循序渐长,信徒的灵性生命,就会日渐丰富了。   二、诚实无过   1、诚实无过的意义   “诚实”:含纯洁、信实、诚恳之意,即靠着主运用他所赐的智慧知识,判别是非,作个真诚的人。   “无过”:即没有欠、过犯、错误,就是不使自己过失,同时也不使别人因我有过失   2、诚实无过的前提   “分别是非”:作喜爱那美好的事,信徒在属灵的追求上,不只是全分别是与非,还要拣选更美妇的事,追求上好福分的生活。   我们作一个诚实无过的人,就是靠着主,运用祂所赐的各样智能和知识,判别各样是非,作个真诚的人。换言之,诚实并不是无知,易受人愚弄欺骗。因为一个易于受欺的人,虽或可算为诚实,却不算为无过。诚实而无过,表示我们应当在诚实之中有智慧,知道如何使自己不至跌落罪恶的陷阱之中,也不使别人落在罪恶的试探之中。主耶稣并非要我们作一个胡涂的老实人,而是作一个“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的人。这是末世基督徒应具备的品德。   3、诚实无过的持续   “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直到主的再来,因我们所行所言,并非只给也人观看,更是为着将来可以向主交代。   信徒在世行事为人,应以主再来时如何向主交代为前提,而不是考虑到世人怎么想、怎么说。   三、结满果子   1、结何果子?   “仁义的果子”:又作公义,就是成就律法之义(罗8:4)的行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成果,应当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并正当的途径来获致,切不可用诡诈、取巧或弯曲的方法来取得。   2、如何结果?   “靠着耶稣基督”:这是结果的秘诀(约15:5)我们能否结果子的关键,不在乎本身的完全,乃在乎有否与主连接,如枝子连于葡萄树。枝子若不住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约15:4);基督是信徒一切善行的根源。   基督就是那义者(徒3:14),祂就是义;「靠着耶稣基督」是我们能结满「仁义的果子」的关键。   “结满了”:显明我们结果应当有丰富的,充足的。信徒在地上的职责,不只是偶然结出一些义果而已,乃是要常时「结满」了义果,因此我们不可为少数几件善行而念念不忘。   3、结果目的   信徒的好行为,既是出自基督,而非出于自己,故其目的不是要荣耀自己,而是要归荣耀给神。   我们结果子的目的是甚么,就是“叫荣耀称赞归与神”。正如一棵园中的果树,所结的果子理当完全归给他的主人,绝不是那些树的夸耀或装饰。树本当为着增加主人的利益与享受而结果子,信徒结果子也应当以能使神得着完全的荣耀为最高目的。   结语:上述是保罗为腓立比人所祷告的内容,你所祷告的又是什么呢?…

  • 預備回歸(二) 宣教士回歸本土流程/預備

    預備回歸(二) 宣教士回歸本土流程/預備

    宣教⼠回歸的原因 ⾝心靈或家人的需要 尋找或安排與需要相關的幫助 醫療 輔導 子女學業 父母照顧 恰當處理自己或家人的需要 完成工場任務 與差會及差遣教會探索或開拓新工場/事奉崗位 協助其他宣教士/工場 培育宣教新丁 再上工場事奉 退休 放心交接工場責任 檢視經濟情況 安排回歸居所 安頓休息 安靜等候 享受慢活 重建與母會及支持者關係 享受天倫樂 身心靈許可下探訪工場 鼓勵訓練宣教士 活到老學到老事奉到老 精采活到見主面 建立善終照顧團體 (作者是香港中信宣教士、中信國際差會事工專員)

  • 預備回歸(一) 差會與教會如何為宣教士退休作好準備?

    預備回歸(一) 差會與教會如何為宣教士退休作好準備?

    退休對宣教士來說無疑是事奉生命中一個重要卻不容易面對的關口,宣教士固然要作好準備,差會及教會亦責無旁貸,作出合宜安排幫助他們安穩過渡: 1. 商討期 不遲於訂立最後一任期時,差會就需與宣教士、工場及差遣教會聯絡溝通,了解宣教士意願及可行性。 說明提早或延期退休,除宣教士個人意願外,還需考慮工場、差遣教會及差會整體評估等因素。 細心聆聽宣教士的心聲,強調退休只是退下崗位,事奉生命仍是持續的;鼓勵初步定下退休後的居住地(原居地、工場或其他)。 要建立信任、暢通及能持續的溝通。 2. 執行期 宣教士、工場、教會及差會就宣教士退休日期達成共識。 估算宣教士的退休保障,差會和教會共同協商是否需要額外補助及日後支援。 了解宣教士退休後是否需要協助居住安排。 定期與宣教士溝通,了解預備退休的心態變化,約談代禱,有需要可安排輔導。 與宣教士商談日後退休,可在教會及差會參與哪些服侍。如主日學老師、代表差會分享信息、到宣教工場支援等。 若宣教士退休後會以工場為居住地,定下守則免帶來工場困擾。 安排宣教士在退休前到各處的支持教會致謝分享。 安排榮休感恩會,是給予宣教士肯定、謝意和欣賞的重要表達。 3. 跟進期 鼓勵宣教士整合宣教生涯的體驗、領受和經驗,可給後進者提醒、指導及幫助。 教會可定期關心宣教士退休生活的適應;差會可在宣教士退休後約半年內,了解其退休生活,有需要時給予支援或建議。 為宣教士安排合適的事奉崗位或職事,讓他們繼續祝福他人;並關心他們的服侍情況。 歡迎退休宣教士在有需要時使用差會辦公室設施;邀請他們出席差會的聚會及活動等。 不論宣教士、差會、教會及工場,若能為即將退休的宣教士作好預備,他們就能快快樂樂享受退休生活了。 (作者是香港中信宣教士,駐港差傳主任)

  • 基督徒,让这些数字告诉你为何宣教如此重要?

    基督徒,让这些数字告诉你为何宣教如此重要?

    主耶稣复活升天时留给了门徒大使命,“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基督徒不是以个人得救为结束,乃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宣教当中,将福音传至万民,这是基督徒的使命。这是每个基督徒都知道的教导,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知道很多真实的数字、残酷的事实更是深刻的告诉了我们宣教的重要性。 日前,有内地基督徒分享了一华人宣教事工“青橄榄生命宣教中心”制作和分享了一个关于宣教的五分钟视频,列举出一系列的惊人数字,告诉基督徒:原来再怎么看重宣教也是不为过的。 五分钟视频中,简单而沉重的信息、有着紧迫氛围的背景音乐以及世界不同人群的图片向基督徒传递着了一个信息:宣教很重要,盼望你可以参与到福音的传播中。基督时报小编看完后深受感动,在此与大家分享。以下是视频的文字内容,希望大家看完之后也能激发一颗宣教心: 你知道吗? 全世界有将近20亿人,不认识半个可以将耶稣介绍给他们的人。 地球上1/4(27.9%)的人口与福音无份。 你知道吗? 他们不会知道该怎么做,或该问谁…… 地球上1/4(27.9%)的人口在现今仍没有机会听到或了解福音 20亿人,你光是为他们一一提名就需要200年(这些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 一个尼泊尔农妇每天花2小时寻找柴火,因为他知道她要找什么。 但她如何能寻找一位她根本从未听过的人? 为什么,在基督降生2000年后,我们有科技、财富、教会, 却仍有这么多人得不到福音,没有盼望? 世界上罪贫穷的人当中有90%住在福音最贫乏的地区。 有4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在今天因营养不良而离开人世。 为什么跟随耶稣的这20亿人不帮助和传讲耶稣的道给那另外的20亿人? 你知道吗? 有90%的宣教士前往已经“基督化”的群体中。 有很多宣教士?100个宣教士只有3个住在那20亿人当中。 有很多钱?100美元中只有0.01美元用在那20亿人身上。 被教会领袖挪用的金钱,远多于那些被用在福音未达之地的。 你知道吗? 如果没有人收割,农作物会在田中腐烂。 谁愿意出去?差派?祷告? 我们需要大量的同工和大规模的行动领人归主。 这是否能在我们有生之年成就?有人说可以。 哪个国家拥有第二大的宣教团队?韩国。 哪个国家已承诺要按立10万名新的宣教士?中国。 哪个国家在1千名基督徒中拥有最多宣教士?蒙古。 教会拓植运动,在印度的Bhojpuri族从4间教会到8万间,在17年间。 神迹、医治、全家得救、使人得饱、城市转化、有人复活。 想象……超过20个教会拓植运动在印度, 想象……超过20个教会拓植运动在中国, 想象……超过16个教会拓植运动在非洲 这是否能在我们有生之年发生?它已经发生了。 想象……你协助发起一个教会拓植计划, 想象……你前往你最挂心的地方, 想象……你成为团队的一部分, 想象……你将某人第一次带到神的面前。 本片谨献给当你观看这影片时(5分钟内)去世的那200人。 他们不知道耶稣(或任何人)在乎他们…… 以及那刚出生的300名婴孩。 现在你知道了, 然后呢???

  • 传教士的困惑

    传教士的困惑

    在早期东西方交流中,西方传教士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来到中国的首要目的虽然不是向西方介绍中国,却不自觉担当起了这个任务。当然,他们撰写的有关中国的书籍,也不是为中国的读者准备的——是外国人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国历史。 这些怀有特殊动机的传教士,被历史学家称为“异域之眼”。为什么要看中国?如何看中国?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否可信? 教会的困惑: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为何如此发达? 西方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由来已久,尽管在历史时期,通过N道贩子的转手,诸如丝绸、陶瓷之类东方的商品长期流通于西方世界,但东方的中国究竟在哪里?中国人是何来历?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世界的谜题。 在文艺复兴时期绘制的世界地图里,中国的位置可谓扑朔迷离,有时候霸占了地图的东部,有时候只偏居拐角,有的世界地图还以大西洋作为中心,把中国一劈两半,分别放在地图的两边。直到轰轰烈烈的大航海运动,西方人才逐渐搞清楚了中国的位置。 1655年,欧洲出版了《中国新地图集》,包括了一幅总图和15个省份图,是第一套较为真实和完整的中国地图集,它的主要作者,是长期生活在中国的传教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 中国的真相逐渐清晰,然而基督教会却因此陷入了困惑与迷茫。按照他们的基本理论,没有信仰上帝的民族,必然是落后的民族。然而,与美洲印第安人截然不同,明末清初的中国并不落后,在很多方面甚至比欧洲还要先进。这些不信仰上帝,却有着先进文明的民族,在神的计划中吗?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历史纪年太长了,欧洲人发现,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诺亚方舟的大洪水之前。这下麻烦可就大了,如果中国人的历史是真的,那大洪水就是假的,进而推之,《圣经》的权威性也会受到质疑。 为了解决“变成了bug”的中国人和中华文明,走出中世纪不久的欧洲人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设想,一些在今天看来甚至是荒唐的。比如有一种流传颇广的说法,中国人是埃及人的后裔,中华文明是古埃及文明迁徙发展而来的。法国科学院有一位院士,为了论证中国曾经是埃及的殖民地,经过仔细研究,认为汉字是从埃及圣书体衍生而来的。 还有一位法国作家,写了一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故事,主线是把一位中国哲学家送回尼罗河畔的祖国。就连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也参与其中,撰写了一本世界年代史纲要,想要以此破除中国历史对《圣经》的冲击,可惜不太成功。 这些奇思妙想的背后,有着不尽相同的动机,但其中一个共同目标,是把作为“他者”的中国,变成基督教世界内的一部分。如此这般,基督教的世界观才能建立,在中国传播基督教,让上帝解救中国人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然而,就连当时的欧洲人也未必相信这些奇谈。比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他就对所谓“中国人起源于埃及”、“汉字源于埃及文字”的说法嗤之以鼻,对编造出这套故事的那位院士更是大加嘲讽。 欧洲人尚且唬不住,想要用这套说辞让中国人信教,又谈何容易!传教士们不避波涛,怀揣着传教的理想,万里迢迢来到东方,很快就发现他们的那套理论根本行不通,甚至连中国都进不去。 在明朝的最后几十年,借助开放海禁的机会,传教士们终于找到了新的办法。简而言之就是:变成中国人。 利玛窦是融入中国的第一人,他先在肇庆穿着佛教僧侣的长袍,宣传改良成佛经模样的天主教义。接下来,传教士们放弃了佛教徒的掩护,融入更主流的儒家士大夫群体中,他们穿儒服、赞孔子,就连传教的文章也模仿儒学经典,文辞力求优雅。 通过亲近儒家的方式,耶稣会传教士更多以文人和学者的身份在中国生活,虽然他们也传教,但同时扮演了天文学家、数学家、画家甚至火炮专家的角色。传教速度固然缓慢,不过久而久之,经过几十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到清朝初年,耶稣会传教士已经成功地融入中国上流社会,即便是雍正皇帝颁布禁教令之后,宫廷里的耶稣会士仍然得到了清廷的优待。 《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与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图。 传教士笔下的真实和扭曲 明末以来耶稣会士亲近儒教的发展策略,或许可以从圣徒保罗对哥林多人的告诫中得到理解:“与犹太人在一起,成为犹太人,以战胜犹太人”,传教士们消弭自己与中国人的差异性,目的是润物细无声地开展传教。为了尽可能地消除欧洲人与中国人的差异性,传教士改换服装、学习汉语,他们还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尽可能走访更多的地方。 在此过程中,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增长了对中国的见识,也具备了为欧洲同胞介绍中国风土人情、地理人物的能力。于是,在明末清初,一批由传教士撰写的,面向欧洲读者,旨在介绍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书籍出现了。 虽然传教士想要“化己为他”,但他们毕竟与中国人有着本质的差异,一些古人习以为常,未曾记载的事情,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会觉得颇为新奇,或者格外有用,于是记载了下来。 比如明末商品的假冒伪劣行为,明朝人身处其中,或许不以为然,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却颇为震惊。他专门记载了一个事例,有人出售鹧鸪,看起来是完整的,实际上早在暗处划开了口子,割去胸脯肉,塞进了别的东西。 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差异,也引起了这位传教士的兴趣。在北方,宴席的盘碟很大,分量也很足,却没有酒水。等吃饱了,菜都撤下去之后,仆人送来咸肉、口条等下酒菜,大家才开始正式喝酒。 而在南方,宴会的礼节比北方繁琐得多,盘子却比较小,菜肴的量也不大,但制作精致。南方的宴席从一开始就喝酒、聊天,等到上米饭的时候,仆人会把酒水撤下,标志着饭局进入尾声。 影视作品中的士大夫宴席 诸如此类的记载,当时的目的是向欧洲人介绍中国人的生活场景,但流传至今,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和认知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不过,受制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层次,传教士的这双“异域之眼”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相,也不乏有理解错误的时候。而且,就算是“眼见为实”,在写作的时候可能又会有所变化。 比如曾在清朝宫廷效力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回国时向法王路易十四献上了自己的著作《康熙皇帝》,这本书后来在巴黎公开出版。这本书的主基调是赞扬康熙皇帝,在他的治理下,中国物阜民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事实上,白晋的话不免过于夸大,比如清朝实行的捐纳制度,富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粮,就能够获得官职。康熙年间为了用兵、赈灾,大开“捐纳”,给官僚体系造成了不小的问题。白晋却认为这种选官制度很值得学习,而且康熙帝筹措钱粮赈济灾民,表现出了作为一国之君的强烈责任感,更值得赞扬。 白晋看到的历史场景是有限的,他笔下的内容更是偏离了真实。但结合这本书的动机,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记载了。白晋写作这本书献给路易十四,这位“太阳王”推崇君主专制,名言是“朕即国家”。白晋向路易十四献书,赞扬东方君主开明且英明的君主专制,其用意不言自明。 明末清初,诸如此类的传教士著作还有不少,许多都在欧洲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启蒙学者了解中国历史,进而对比分析中国与西方制度的重要材料。德国的莱布尼茨、法国的伏尔泰,都曾以中国为例,赞扬开明君主专制的优点。传教士的记载,为启蒙思想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至于这些记载本身是否真实、可靠,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 态度的改变与话语权的易势 雍正二年,清朝下令禁止天主教传播,各地教堂被官府取缔。约五十年后,远在欧洲的教宗发布敕谕,宣布解散耶稣会。尽管西方传教士并未完全离开中国,但活动空间基本上只局限于北京,以服务宫廷为主,人数也大大减少,能够向欧洲传回的信息更无法与往日相比拟。 事实上,此时的欧洲已经逐渐不再需要来自传教士的消息了。随着航路的进一步开发与科技的进步,欧洲人的力量开始强力渗透到东方世界,并且最终在1840年轰开了大清的国门。在此后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浪潮中,允许传教士在中国内地传教成为列强的一项要求,大量的传教士涌入中国。然而这一次,他们笔下的中国却没有前辈所描述的那么美好了。 从明末到清朝前期,在耶稣会士的描述中,中国可能存在不少社会问题,但总体而言这个民族是有活力的,国家由文人精英管理,统治高效而有力。晚清以后,来到中国的传教士更喜欢描述落后与愚昧的场景。 比如美国传教士雅裨理在福建活动,着重记录了厦门溺婴的情况,说当地的溺婴比例竟然高达四成。还是在厦门,英国传教士施美夫目睹了中国的春节,声称在此期间法律会暂停,恶习被纵容,全民投入赌博的活动,整条街都摆满了赌桌。 诸如此类着重描述负面社会现象,并且夸大其词,甚至妖魔化的报道,在晚清以来传教士的笔下并不罕见。为什么清代前期的传教士对中国不吝溢美之词,晚清以后却恶言相加?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这两波人不一样。耶稣会传教士的策略是先变成中国人,然后实现传教的目的,既然要“亲中国”,那么中国就必然不能太落后。而后期跟随炮舰而来的传教士,出发点就是向落后的中国传播“福音”,或者更直白得说,是来征服、教化落后的中国人,他们必然要充分论证中国人落后愚昧,需要上帝的拯救。于是,同样一座城市,在清前期传教士的笔下热闹、雄伟、壮观,可在晚清传教士看来,却肮脏、阴暗、不适宜人类居住。 进一步思考差异性的文字的出现原因,中西方话语权的易势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在明末传教士看来,中国或许有一些问题,但总体上并不比西方弱,晚明以来东西方之间的几次冲突,也证明了这个结论。 但到了晚清,情况彻底逆转,清朝屡战屡败,越败越惨。传教士带着文化优越感来到中国,即便是其中最善良的人,也是要用他们所代表的先进思想来拯救中国。至于中国人的感受、中国人的传统是否值得尊重,不仅外国人不在乎,就连一些“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也未必在乎。